李老师在《狂生谈拳录》里详细解说了“内家”和“外家”的由来和区别,我用比喻的方法,说一下二者区别和“内家功夫”的练习方法。注:拳法实不分内外。是运动的目的不同,决定了对细节要求不同。本文沿用“内家”和“外家”这两个说法,是因为目前没有其它大众已有共识的、能区别这两种模式的名称。基本常识:人体每个动作,不论发力与否,都有3组肌群参与运动: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主动肌:主动发力;协同肌:协调运作;拮抗肌:对抗主动肌发力对身体造成的影响,以免身体受到自体运动的伤害。)
内家和外家的“区别”
内家和外家的区别在于:外家强调单次击打的效率。内家一旦发动,每个动作都会为下一个动作蓄能。从广泛的运动来讲,二者各有适用范围,没有对错优劣。比如挥拍击球,这个运动要的是击球的效率。力道和方向是主动肌和协同肌的完美结合,这两个肌群也就是运动员训练的主要对象。拮抗肌只起到发挥自然作用,避免运动员在动作中受伤。然而,同样是挥击,武术除了要求方向和力度之外,同时还要为下一个动作或移动蓄积能量,这就对协同肌和拮抗肌提出了更高的训练要求。
尤其是拮抗肌的力学运用,即 身体这个液压装置本身同时出现的反作用力(轨迹拳称为“对争”)在练习方法中会展开解释这一点。
把范围缩小到“击打”这个特定的动作,内家和外家的区别,是高手出招和妈妈打孩子的区别。妈妈打孩子,每打一下都想结束,故而 每个动作都是独立的。故而,妈妈打孩子,主观上只启动主动肌群,任由协同肌和拮抗肌自然发挥作用。高手出招:一招将出之际,后手已备。高手出招,不仅注重主动肌群的发力,同时非常注重运用协同肌和拮抗肌的动能转化,成为下一个动作的助力。(不论下个动作是连续出击,还是步法进退,或是身法转折)
再缩小范围,从效果看外家和内家的区别,可以说 是理想和现实的区别,或者,理论和经验的区别。外家基于理想和理论,即,单次击打效率足够的话,即可一举结束战斗。内家基于现实和经验认为:受各种因素影响,实战须有“未能一招致命”的准备。甚而,可能后手才是战术重心。从传武的角度,战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射类的远距离作战,古时候用箭用弩等等,近代用枪用炮。符合“单次击打效率足够的话,即可一举结束战斗”的经验模式。另一种是近身搏斗,武器或拳脚直接作用于对手,符合“须有一招未必致命的准备”的经验模式。因此也可以说,二者只有目的不同,形成的策略不同,技术实无高下优劣的分别。采用武器远距离搏杀是单个不连续动作。连续反复运动才是竞技和近身搏斗的状态。前者以拉弓射箭为代表,一箭放出,动作即告结束。后者像连续挥鞭击打。鞭子的挥出和收回是相关动作,而非两个独立的动作。挥出后,鞭梢尚未完全展开,要趁势——趁第一个动作的拮抗肌群的收缩势——做出收回的动作。不仅可以高效收鞭,增加的反向用力还会产生“鞭击效应”,增强鞭击力量和效果。不论哪一类拳法或门派,对近身搏斗的要求都一样:一个动作为下一个动作蓄能而且做好准备。——故而,就近身搏斗而言,拳法本不分内家外家。世人不解其中奥秘,盲从卖玄谋利者称为“内家”、“外家”。但是,单一/不连续动作和连续/反复运动,两种本无高下之分的不同动作形态,近身搏斗的效果的确明显不同。因为妈妈打孩子的模式 只适合绝对实力强者打弱者。如果对方跟自己实力相当,甚至实力强过自己,单一不连续动作后果可以想象,连续反复运动才有一线生机。
下篇《从轨迹拳基本功看“内家功夫”的关键(下)练法》继续讲解。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871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