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从轨迹拳基本功看“内家功夫”的关键(下):练法
2024
07-23

从轨迹拳基本功看“内家功夫”的关键(下):练法

从轨迹拳基本功看“内家功夫”的关键(上)概念

上篇谈到传统武术要求 连续反复运动,忌讳
单一不连续动作,并非本人创意,古往今来的拳经拳论都可见此要义的踪影。

比如《太极拳经》中的“……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比如孙禄堂老先生著述中明确:“势须能一发即有一收,方能 力之可生生不竭也。不可旧力已失,新力未生。既强作妄焉,虽锐无用。我能蓄势常新,新力不断,此须于平日练拳时成。”

古老的拳经拳论,往往简而奥。孙禄堂老先生的表述浅近易懂。但他们都指出了目标,提出了要求,却没有说明如何“练成”。

前辈们也许是秘不示人,也许是缺乏适当的词汇。

现在用一句话就能说明白:内家拳中国传统武术把人体看作一个液压装置。

现代医学研究结论是:“人体由一个庞大、单一、含有压力的液体组织形成的张力网络构成,是一个完整的、处于内源性张力下的组织系统。”

简言之,人体是个液压装置,“它能以非常精确和巧妙的方式确保相邻结构高效、独立的运动。”

液压装置在离心扩张运动的同时具有向心收缩的力;向心压缩运动时,又保持着离心扩张的力。因此,液压装置既可以做出抛射石头这种单个不连续动作,也可以实现传武需要的连续反复运动。

中国传统武术就是掌握了人体这个“液压装置”的特性,充分利用拮抗肌和协同肌的力量和势能,让动作的连续性和衔接更好,连发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在一些特别的击打中,还能产生鞭击效应这类叠加伤害。

医学结论证实了古拳法的技术要求可实现,但仍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练习。

直到《轨迹拳学》出现,以轨迹运动、桩功、拳学步法和功舞四类单项练习为基础,为身体这个液压系统的运动开发 建立了完整的训练体系。

李紫剑老师在《狂生谈拳录》中毫无保留地讲解了具体的练习方法,在此,我试举例说明。

做手法轨迹运动时,肩关节保持“伸紧”(离心运动,主动肌)的开张状态。我们的身体为了避免自体运动把肩关节拉脱臼,拮抗肌群会同时将肩关节“拉紧”(向心运动,拮抗肌)。

健身操的展臂运动,只要求“伸紧”,轨迹拳的练习要求“对争”,即,同时也在练习拮抗肌群的“拉紧”。

不仅如此,李老师要求基础轨迹运动要匀速、慢练,就是对协同肌的要求。如果把对抗的主动肌和拮抗肌看作一对阴阳,协同肌就是阴阳转换的关键所在。

没有匀速和慢练,协同肌对于肩关节画园运动的控制力就有差别,最终,手法的“云”的效率就有差别。

快练练肌,慢练练筋。

再比如,《轨迹拳学》的桩功:“在松桩的基础上,两脚前后对争,两胯左右对争,脊背上下对争,肩背左右对争,双手与肩背前后对争,切实地用力……”——这就是液压装置的离心扩张状态练习;

“在松桩的基础上,手臂用力后拉,脊背用力对拉,腿脚用力回拉。尽管用力拖拉,功架始终保持原型……”这是向心收缩状态练习。

除了毫无保留的公布练法,李紫剑老师还清楚明确地指出了练法的意义:“如同弓拉弦紧,弦拉弓张,弓弦到位,功劲自出。”

弓和弦,就是“对争”关系的一对力,就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加上协同肌对方向的控制和协调,三者就能产生丰富的角度和能动性。

只会运用主动肌,只训练主动肌的发力模式,好比 单兵作战。

主动肌发力时 拮抗肌已做好接手准备,并且有协同肌帮助转圜,好比 三个训练有素、配合无间的士兵协同作战。

轨迹拳的练习让人 首先能够对反向的作用力(拮抗肌)敏感,再进一步则能 善加运用拮抗肌的力和协同肌的控制协调。

对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同时进行有效练习,是轨迹拳学基本功尤为高效的秘密。

人的身体非常奇妙。再次强调一下,希望大家能去体会和思考:

我们的心脏是一个液压装置。心脏这个泵里充满了体液和血液。心跳 是一种液压装置的运动状态。我们身体也是一个液压装置,每一部分组织都充满了液体,它的运动状态 天然的就是液压装置的运动状态。

所以,当我们的身体在离心扩张和向心收缩的时候,液压装置的反向作用力也是天然存在并且非常明显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天然就具备“内家拳”的特质,只看你有没有充分去感知、开发、训练和运用这种 液压状态区别于机械装置的特殊性。

反观非传武运动,很多是让身体做单一动作的肌群训练。这类训练针对伤后和病后康复是必要而有效的,但同时也需要精细评估和控制人为限制或改变身体自然力学结构带来的风险。

如果作为日常训练,单一动作训练与传武相比,则是 机械装置和液压装置的区别。

是有机运动和无机动作的区别,是对身体的认知从生命体降低成物体,是将身体智能从哲学的层面降低到了科学的层面。


想了解轨迹拳的训练方法,可在本号里搜关键词“基础轨迹运动”“桩功”“手法轨迹”“身法轨迹”。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