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林本6.29】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组成】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一、认为是去桂枝的举例
1.尤在泾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邪在表也,心下满微痛,饮在里也,此表间之邪,与心下之饮,相得不解,是以发之而不从表出,夺之而不从下出也,夫表邪挟饮者,不可攻表,必治其饮而后表可解,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则不欲散邪于表,而但逐饮于里,饮去则不特满痛除,而表邪无附,亦自解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于桂枝汤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根据前法煮服,小便利即愈。
2.柯韵伯
汗出不彻而遽下之,心下之水气凝结,故反无汗而外不解,心下满而微痛也。然病根在心下,而病机在膀胱,若小便利,病为在表,仍当发汗,若小便不利,病为在里,是太阳之府病,而非桂枝证未罢也,故去桂枝,而君以苓术,则姜芍即散邪行水之法,佐甘枣效培土制水之功,此水结中焦,只可利而不可散,所以与小青龙五苓散不同法。但得膀胱水去,而太阳表里证悉除,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经曰:血之与汗,异名而同类。又曰:膀胱津液气化而后能出。此汗由血化,小便由气化也。桂枝为血分药,但能发汗,不能利水。观五苓散方末云:多服煖水出汗愈。此云小便利则愈。比类二方,可明桂枝去桂之理矣。今人不审,概用五苓以利水,岂不悖哉。
3.黄竹斋
此节遥申前第十七节。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而与之,并误下后变病之治法;盖伤寒为实邪,反与桂枝汤解肌,则皮毛闭塞,邪无出路,故本证仍在。下之则一误再误,寒邪乘里气之虚而内陷,结于膈间而成停饮,为结胸之渐。下篇云,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故此用苓术以下其水饮,用桂枝汤者,以表证仍在也;去桂枝者,以桂枝长于解肌,而不长于利水,且其证无汗,是急在泄饮而缓于解外,故去桂枝则药力专于内利小便也。小便利,则停饮去,自无结胸及下利之变矣。
二、认为是去芍药的举例
1.医宗金鉴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桂,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根据桂枝汤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按】去桂去芍之义,详见上条经文下、正误文内。
[卷三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治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根据桂枝汤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2.胡希恕
这个桂枝去桂呀,这个桂也可疑,在《医宗金鉴》他改芍药了,我认为这是对的。因为他这个表还不解嘛,你把桂枝去了,拿什么解表?所以应该桂枝去芍药,我们经常用也是桂枝去芍药。我认为《医宗金鉴》还是对的。
以下解析收费,介意者勿点。
1、芍药去留的原因辨析;
2、桂枝去留的原因辨析;
3、从病情变化,需要变化经方的角度解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3801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