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异常出汗是身体的“警示信号”
2024
06-19

异常出汗是身体的“警示信号”

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

2024-06-18 17:01
北京

出汗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现象,在天气炎热或者大量运动时人体都会出汗,尤其到夏天,很多人出汗会更明显。

异常出汗是身体的“警示信号”

虽然出汗属正常生理现象,若当汗出而无汗,不当汗出而多汗,或仅见身体的某一局部汗出,均属病理现象。比如天气并不十分炎热,有些人却大汗淋漓;有的人睡着了出汗。这些异常的出汗状态,往往是身体发出的一种“警示信号”。

中医认为:汗是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毛孔)达于体表而成,故《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阳”,指体内的阳气;“阴”,指体内的阴液。阳气具有蒸腾气化作用,因此,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就是说:汗液是津液在阳气的蒸腾气化下,从汗孔排出的液体。如同一锅水,通过加热,气化蒸腾散布四周。正常汗出有调和营卫、调节体温、滋润皮肤的作用。

有汗无汗

在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外感病,汗的有无是判断病邪性质和卫阳盛衰、津液盈亏的重要依据。中医治法中,汗法常用于治疗风寒表证以及麻疹、水肿、痢疾等初起之时。

无汗

病理性无汗有表证、里证之分。表证无汗,若兼见恶寒重、发热轻者,多属风寒表证。因寒性收引,外感寒邪,则腠理致密,玄府闭塞所致。用麻黄汤,发汗解表,使寒邪从汗而解。

里证无汗,若兼见口不甚渴、舌绛而干者,多因阴津亏虚,化汗乏源;若兼见面唇色淡、舌色淡白,多为血虚,化源不足;若兼见畏寒之力、舌淡苔白者,多因阳气亏虚,无力化汗所致。

有汗

病理性有汗亦有表证、里证之分。表证有汗,若兼见发热恶寒、咽痛鼻塞,多见于风热表证,为热邪袭表,迫津外泄;若兼见恶风、脉浮缓,多见于风邪犯表证,为风性开泄,肌腠疏松。

里证有汗,若兼见发热面赤、口渴饮冷者,多见于里热证,因里热炽盛,迫津外泄,则汗出量多;里证有汗亦可见于里虚证,如阳气亏虚,肌表不固,或阴虚内热,蒸津外泄,均常有出汗的症状。

特殊汗出

特殊汗出是指具有某些特征的病理性汗出,如自汗、盗汗、绝汗、战汗。

自汗

指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的症状,常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或畏寒肢冷等症,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因阳气亏虚,不能固护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而汗出,动则耗伤阳气,故活动后汗出尤甚。

若汗出恶风,易于感冒,体倦乏力,宜益气固表,方用玉屏风散;若自汗,心悸气短,面色无华,宜益气生血,健脾养心,方用归脾汤;若蒸蒸汗出,汗液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宜清肝泻热,方用龙胆泻肝汤。

盗汗

指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常兼见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多见于阴虚证。因阴虚阳亢,虚热内生,入睡则卫阳由表入里,肌表不固,内热加重,蒸津外泄而汗出;醒后卫阳由里出表,内热减轻而肌表得以固密,故汗出止。若气阴两虚者,常自汗、盗汗并见。

若夜间盗汗,时时发作,伴有口渴咽干、五心烦热,宜滋阴降火,用当归六黄汤;若夜间盗汗、潮热、五心烦热伴有气短乏力,宜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常用生脉散。

绝汗

指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常是亡阴或亡阳的表现,属危重证候,故其汗出谓之绝汗,又称脱汗。

若病势危重,冷汗淋漓如水、面色苍白、肢冷脉微者,属亡阳之汗,为阳气亡脱,津随气泄之危象;若病势危重,汗热而黏如油、烦躁口渴、脉细数或疾者,属亡阴之汗,为枯竭之阴津外泄之危象。

战汗

指患者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因邪盛正衰,邪伏不去,一旦正气来复,正邪剧争,就可出现战汗,常见于外感热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编者按:人的身体是最智慧的,即使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生理现象,也蕴含着复杂的健康密码。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当发现汗出、大小便、食欲等方面的异常情况,及时以中医调治,也能将健康防线大大提前。

#artContent img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