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100首方证解读汇要》060
2024
06-18

《100首方证解读汇要》060

附子泻心汤

药物组成: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二枚

散剂比例:大黄2 黄连1 黄芩1 附子2

经方病理:阴性 半热 里热

金水堂方歌

二两附子泻心汤

一两连芩二大黄

恶寒汗出心下痞

专煎轻渍要参详

​名家解读

 胡希恕:

(这个方剂治疗的是)心下痞、按之濡,而复恶寒汗出者,这个恶寒,不是表证,是一个阳虚的样子,汗出是虚,与(桂枝加附子汤)“汗漏不止”的情形一样的。这里没有表证,既心下痞,只恶寒而不是发热,而再汗出,这是虚衰的样子,所以用原来泻心汤解痞,加附子扶正,有人说附子是回阳,治阳虚,这也不免片面,附子既能亢进机能的药,哪个机能沉衰都好用,所以小便失禁可用,心衰等可用,后面通脉四逆汤就看出来了,那是心衰厉害重用附子,故此药能振奋机能,单独说能回阳(机能沉衰都见于阴证)是不全面的。这里虽有心下痞,但机能沉衰,故外面一味恶寒,同时汗出不已,汗出用附子是因皮肤失其收摄,即脱汗,虚的特别厉害,故在泻心汤加附子,恶寒是正虚,正虚皮肤失去收摄而汗出,附子可振奋这些机能。

所以附子泻心汤证是泻心汤,而陷于阴虚的证候,这个阴虚是阴证的虚证,即是虚,且又为阴寒证的合称。

李冠杰:

此方为泻心汤加附子,说明机体陷于阴证,机能沉衰。

症状:心下痞满、恶寒、便秘、恶心呕吐、口苦咽干、手足不温、食欲不振、自汗出、神疲乏力、心烦、脘腹痛、腹胀、下利。

舌质:淡、红(暗红、尖红)。

舌苔:黄(黄腻、黄干、黄厚、薄黄)、白、灰腻。

脉象:沉、弦、数、细。

现代疾病:慢性胃炎、肠炎、溃疡出血、食物中毒、流感、菌痢、鼻衄。

应用要点:

实际上我们临床中用的机会不多,我用了一次。那个人他有里实、有明显的半表半里的热,就是黄芩黄连的这种的热,同时又陷入阴证了,用这个方子,没问题。但是平时应用得不多。在这个地方能够看出来,附子泻心汤应该算是一个典型的厥阴证,就是半表半里陷于阴证了。

黄煌:

附子泻心汤是古代的急救方,传统的通阳消痞方,具有消痞、除烦、止血、救脱的功效。附子泻心汤证以心下痞、恶寒、精神萎靡、自汗为临床特征,多用于吐血、伤食、晕厥、中风等急症出血性疾病的救治以及寒热夹杂体质的调理。

一、经典方证

1.心下痞

心下痞为上腹部不适感,或闷或窒,似痛非痛,或呕或胀,但按之柔软。“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治痞,泻心汤主之。”(二十二)提示疾病或为胃炎、胃溃疡,或为消化道出血先兆,或为脑出血诱发的应激性溃疡。此为局部症状。

2.恶寒汗出

此为全身性症状,如手足厥冷、畏寒怕冷、皮肤湿冷,或全身冷汗淋漓等,反映了患者整体的状况。“而复恶寒汗出”,提示先有局部症状,后有全身症状。“复”,提示此前就有恶寒、汗出,是该症状再次出现。但此前的恶寒、汗出为太阳病症状,经下后出现的恶寒、汗出则是阳虚表现。疑似心衰与急性胃炎并见。

3.吐血衄血

根据“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十六)的原文,提示本方证有出血,包括上消化道、五官、皮下、颅内出血等,并伴有烦躁不安,甚至意识模糊等症状。许叔微说本方“治三焦实热,一切有余火症”。

经典原文用简略的文字描绘了寒热夹杂的附子泻心汤证。其病是热的,或热痞,或出血;其人是寒的,或恶寒汗出,或脉微肢冷。郑钦安经验∶“凡证属实热而体属阳虚之胃病,或吐血、鼻衄等病,都可适用。”(《伤寒恒论》)对附子泻心汤证的传统解释,有“虚热内伏,阳气外虚”(成无己)、“阳热结于上,阴寒结于下”(舒驰远)、“无形邪结于里,护卫之阳亦虚”(沈明宗)、“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尤怡)、“热痞兼阳虚”(李培生《伤寒论讲义》)等。

二、适用人群

本证寒体而见热病是特征,多见于老人、慢性病患者。常见脉舌性质相反。

1.寒体热病

体型胖壮,肤色黄黯,性格随和,但一脸疲惫,无精打采,舌胖大,苔白厚。腹部硕大而松软,无压痛。多患有出血、热痞、口疮、嘈杂、烦躁失眠等病证。

2.上热下寒

上有火,或烦躁失眠,或头痛耳鸣,或胃痛嘈杂,或吐血便血,或口唇、舌糜烂,或面部痤疮,或齿龈出血。下有寒,男子或阳痿早泄,女子或月经稀发闭经。或脐腹隐痛,或腹胀腹泻。

3.脉舌性质相反

或脉沉无力而舌红苔腻,或脉滑大而舌淡胖。

三、适用病症

以上腹部不适、多汗、出血、腹泻、头痛、烦躁以及头面部炎症为主诉的病症,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1.高血压中风

本方是古代治疗中风昏迷的急救方。其人或有心率缓慢,或腹泻、出汗,或脉象沉伏等,其证寒热夹杂。“中风卒倒者,最难治,与附子泻心汤,间得效,然亦多死。”(福岛慎独轩《芳翁医谈》)“老人停食,憋闷晕倒,不省人事,心下满,四肢厥冷,面无血色,额上冷汗,脉伏如绝,其状仿佛中风者,谓之食郁食厥,宜附子泻心汤。”(尾台榕堂《类聚方广义》)

2.慢性胃病

本方适用于胃炎久治不愈,或反流,或出血者。其人多体格壮实,肤色黯。食欲旺盛,易腹胀、腹泻。口苦口臭,舌胖大。大黄不可大量,多配合干姜、甘草。舌黯,加肉桂。酸水多,加吴茱萸。食欲不振,加党参。

3.口腔溃疡

本方适用于伴有消化道症状和月经不调者,如胃痛、腹泻、闭经或月经量少等,常需重用甘草。

4.多囊卵巢综合征

本方适用于伴有腹泻、月经稀发或闭经的女性痤疮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或加干姜、甘草、葛根、肉桂。

5.神经症

本方适用于烦躁不安,睡眠障碍而腹泻腹胀;或上热下寒,头汗出,面油亮,但下体冷,阳痿早泄;或身热汗出,而脉沉弱,舌胖淡者。

6.出血性疾病

本方适用于子宫出血、鼻出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其人多体格壮实,面色黄黯,疲乏无力,腹胀腹泻,舌淡胖、苔白,或脉沉缓。出血严重,大便干结,大黄可用生大黄,用量可10g以上。

四、方证鉴别

1.本方与泻心汤

本方是泻心汤基础上加附子,两方均能泻火止血。本方有附子,故方证有精神萎靡、恶寒、自汗、脉弱、舌胖大等。

2.本方与四逆汤

两方均有附子,均可以温阳。四逆汤有干姜、甘草,能够治疗阳气暴脱、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本方有大黄、黄连、黄芩,能治疗出血、热痞、口疮等热病。

​刘渡舟医案:韩某,男,28岁。患背热如焚,上身多汗,齿衄,烦躁不安。但自小腹以下发凉,如浴水中,阴缩囊抽,大便溏薄,尿急尿频,每周梦遗二到三次。在当地易数医治疗无效,专程来京请余诊治。视其舌质偏红,舌苔根部白腻,切其脉滑而缓。此上热下寒之证,治当清上温下。然观病人所服之方,率皆补肾固涩之品,故难取效,处与附子泻心汤:黄芩6克,黄连6克,大黄3克(沸水浸泡十分钟去渣),炮附子12克(文火煎四十分钟,然后兑“三黄’’药汤,加温后合服)。服3剂,大便即已成形,背热减轻,汗出止,小腹转暖,阴囊上抽消失。又续服3剂而病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6-7)姜琴医案:罗某,男,31岁,1991年4月24日下午4时初诊。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入院前1天因进食不当突感胃脘嘈杂,脘痞不适,心悸,恶心、呕吐,始为胃内容物,继则呕血,共呕吐7次(为咖啡色液及鲜红血)共约1000ml,大便下血,色紫黑如柏油样.此刻患者眩晕欲仆,面色苍白。拟诊为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入院。检验,Hb40g/L,大便隐血(卅),测Bp7/4kpa,立即给止血芳酸、脑垂体后叶素、安络血、升压药等治疗,并输血400ral’于晚1l时血压稳定于12/7kpa。翌日,自感胸脘痞闷,干呕不止’又呕吐3次约200ml,为咖啡色液体,并排柏油样稀便2次,证见消瘦神疲,胸闷,面色浮红,汗出,形寒肢冷,口干口苦,口唇干裂’舌质红绛、苔黄腻而糙,脉细数,证属阳明积热,虚火上炎,络血外溢’又呕血后,虚阳外越,气虚不摄,形成上热自热,下寒自寒现象。现呕血仍未止,急以泻心汤釜底抽薪,清泄阳明积热,下降无形之气,配附子以温阳固脱。处方:附子、大黄、黄芩各1O克,黄连6克。连服3剂,药后呕血即止,精神好转,胸闷消失,大便一次转黄,食欲增进。药合病机,拟上方去大黄,加党参、炒白芍、麦冬、白蔻各10克,山药30克,以益气养阴,温中健脾。连服12剂,元气渐振,食欲正常,大便隐血试验转阴,Hb升至110g/L,Bp13/9kPa’诸症消失,共住院20天,痊愈出院。(陕西中医1992;<9>:411)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