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扁鹊镜经》精读 – 通天(3)
2024
06-12

《扁鹊镜经》精读 – 通天(3)

通天(3)

原文(略)

— 逐句精读 —

齐襄公问于扁鹊:脏真形气奈何? 定舍藏精,可得闻乎?

前文的藏系统是讲了藏系统中,脏真及其功能之气的关系。而本文则是讲解藏系统中,脏真与形体之间的关系。所谓定舍是包含了内外形体概念的藏系统。

扁鹊曰:脏真之形气者,精也。精气于身者,俞也。俞之气变,病之舍也。

脏真之形气,是指脏之形体。这个内脏之有形之物是由精构成,这就是前文所说的气化藏精。

脏之形与外之身形相通,就叫“精气于身”,这个相通的地方称为“俞”。

俞是一个信息窗口,指向是藏系统,俞有了形色变化也就代表了藏系统有了病变。有病的藏系统就是病舍。

《神农下经》曰:

开始讲解具体的对应关系。

头首之病,入通厥阴,开窍于目,藏精于肝,俞在头项。

这就是肝藏系统。系统的脏真就是肝,所以说藏精于肝。“俞在头项”,就是说肝脏与身形的联系是头项,头项有病就是肝脏有病。而且这个肝藏系统的形体表现在头首和目。头首、目、肝脏三者是通过厥阴脉联系起来。

脏真之病,入通少阴,开窍于舌,藏精于心,俞在胸肋。

这是心藏系统。脏真是心,心与外部身形的联系是胸肋,而心藏系统的形体表现是五脏六腑和舌头。少阴脉是心藏系统的联系通道。

腹中之病,入通太阴,开窍于唇,藏精于脾,俞在肘胭。

脾藏系统。脏真是脾,脾与外部身形的联系是肘胭,脾藏系统的形态表现是腹中、唇。太阴脉是联系通道。

肩背之病,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俞在膺背。

肺藏系统。脏真是肺,肺与外部身形的联系是胸背。肺藏系统的形体表现是肩背、鼻,没有具体的联系通道,这可能部分说明了在《神农下经》的时代,经脉体系理论还不是十分的清晰。

季胁之病,入通于胆,开窍于耳,藏精于胆,俞在脊髀。

胆藏系统。脏真是胆,胆与外部身形的联系是脊髀。胆藏系统的形体表现是季胁、耳。

嗣育之病,入通于胞,开窍廷孔,藏精于胞,俞在尻骶。

胞藏系统。脏真是胞,胞与外部身形的联系是尻骶。胞藏系统的形体表现是生殖系统、阴户。

四肢溪谷,入通于肾,开窍二阴,藏精于肾,俞在腰股。

肾藏系统。脏真是肾,肾与外部身形的联系是腰股。肾藏系统的形体表现是四肢溪谷、二阴。

奏理分肉,入通三焦,开窍玄府,藏精于三焦,俞在手足心。

三焦藏系统。脏真是三焦,三焦与外部身形的联系是手足心。三焦藏系统的形体表现是奏理分肉、汗孔。

诸精之气,入通于脑,开窍于瞳,藏精于脑,俞在头角。

脑藏系统。脏真是脑,脑与外部身形的联系是头角。脑藏系统的形体表现是脑髓、瞳。

渗诸阳灌诸精者,五脏气布之机也。

“诸阳”是外部有形之身体,而“诸精”是五脏之精气。前文解释过“气化藏精”为清气、血气、水谷之气交合为真气,进入内脏为内脏之精气,从而构成内脏之形体。而且,这个真气还会进入外部形成这个藏系统对应的形表。这个内外转化的过程就叫
“渗诸阳灌诸精”,是每个藏系统的气布流程,是五脏气布的基础流程。

人与天气,治化于肺之开阖;

天气,对应的是肺藏系统。从此句开始的一段,是下文“气布精变”的铺垫,讲的是多系统之间的联系。

人与地气,生化于胞之嗣育。

地气,对应的是胞藏系统。

应天之气者,动而不息;故心肺相召,以行气血也。

这句是下文“气布精变”中“雷气通于心而动于肺”的简介解释版本。

肺藏系统与天气对应,所以是驱动百脉循行的推动力,而心藏系统的功能是和利诸脉,所以心肺之间的配合,才能起到行气血之功用。

应地之气者,静而守位;故胞络藏精,长养脏真之本也。

古人认为地球为中心,静止不动,日月围绕地球旋转。胞藏系统与地气对应,自然也是以静止不动为特点。守的这个位为本位、根位,是各类气的精气汇合所落的地方。不同的气对应的是不同的脏真,那么汇合而藏的胞络之精,自然是脏真之本。

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刚柔相司,而变由生矣。

天气对应肺藏系统,而心肺相召;地气对应胞藏系统,长养脏真之本,而脏真又通于心;自然天地相应,动静相召。心肺在上,胞络在下,所以上下相临。一动一静、一上一下,皆为阴阳。心为柔,肺、胞为刚。如此,心、肺、胞三者就形成了互相感应、互相推动的关系,这是循环变化的来源。

所以,前段的最后一句“渗诸阳灌诸精者,五脏气布之机也”,是单系统循环的总结,是五脏气布之机,是基础。而五脏气布的全貌,就还需要加上各系统之间的联系,才能形成“而变由生矣”。

“五脏气布”的五脏是泛指全身所有系统,而不只是五个系统。

— 整篇翻译 —

齐襄公问扁鹊:各脏腑是如何与形表对应的?能否教给我关于定舍藏精的学问?

扁鹊说:各脏腑自身的形体,本质也是精气组成。脏腑的精气显露在在外部身体的地方,就称为俞。俞如果发生气变,说明所对应的藏系统有了病变。《神农下经》说:头首之病,入通厥阴,开窍于目,藏精于肝,俞在头项。脏真之病,入通少阴,开窍于舌,藏精于心,俞在胸肋。腹中之病,入通太阴,开窍于唇,藏精于脾,俞在肘腘。肩背之病,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俞在膺背。季胁之病,入通于胆,开窍于耳,藏精于胆,俞在脊髀。嗣育之病,入通于胞,开窍廷孔,藏精于胞,俞在尻骶。四肢溪谷,入通于肾,开窍二阴,藏精于肾,俞在腰股。奏理分肉,入通三焦,开窍玄府,藏精于三焦,俞在手足心。诸精之气,入通于脑,开窍于瞳,藏精于脑,俞在头角。精气在各藏系统循行,渗到外部就形成了形表,灌入内部就形成了各脏腑,这是五脏之气输布全身而生生不息的核心基础。

人与天气之间的相通,开始于肺脏的开阖。人与地气的相通,在于胞的生育功能。天之气,特性是运动不息,所以,心肺互相呼应,以驱动气血的运行。地之气,特性是静守其位,所以,胞络藏精,是作为长期滋养脏腑真气的根本。动静呼应,上下关联,阴阳相错,刚柔并济,则五脏之气输布全身而生生不息的变化由此而产生。

— 关键解读 —

前一篇的解读最后,提出了两个问题:

1、为什么是“精化藏气,气化藏精”,而不是“气化藏精,精化藏气”?这不是很符合顺序吗?

2、为什么是“气化藏精”,而不是“气化脏精”,或者“气化脏真”?

这篇的内容是上一篇的延伸,读了此篇,这两个问题也就自然解答了。

一个藏系统是由内脏(脏真)、外形(形气)、内脏与外形的通道(少阴、通于),藏系统在外部身体的信息窗口(俞)这4个部分组成。

“气化藏精”的过程是清气、血气、水谷之气交合为真气,然后进入五脏成为内脏之精气,这就构成了内脏之形体。这是“气化脏精”或者“气化脏真”。但是这个转化在藏体系内出了转化成内脏之形体,还会转化为藏系统在外部身体的形表。也就是说,藏系统的所有有形之体部分都是如此转化而来,所以称之为“气化藏精”。这个内外转化的过程就叫
“渗诸阳灌诸精”,是每个藏系统的气布流程。如下图:

这是单个藏系统的精气输布,是整个人体体系精气输布的其中一个单元,也是最基础的部分。所以称为五脏气布之机。

而系统与系统之间还会发生互动,互相作用,从而推动人体的循环变化,这就是“五脏气布,而变由生矣“。

需要特意提出的是,“五脏气布”的五脏是泛指全身所有系统,而不只是五个系统。看书不要钻在牛角尖上。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