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46岁,8月3日初诊。勃-起困难1年余,伴早-泄。1年前出现勃-起困难,或插入不久即泄,性-生活1月不到1次,晨间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前列腺液常规及血清性激素水平均正常。刻下诊见:面色无华,头晕神疲,腰脊酸软,性欲淡漠。口干,尿清便溏,舌质淡,苔薄白,左脉浮弦。
证属:六经厥阴病,拟肾气丸合生脉散加味。
处方:制附子(先煎半小时)12g,肉桂6g,后下,熟地黄24g,山茱萸15g,山药15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0g,党参 15g,麦冬 15g,五味子10g,蜈蚣2条,蜂房10g,仙茅15g,仙灵脾30g。7剂,水煎服,
一周后复诊:药后自觉精力充沛,已同房1次,硬度稍差,时间可达3~4分钟,舌质淡,苔薄白,左脉小弦。予上方加白蒺藜、巴戟天疏肝助勃,增强疗效。
8月18日三诊:服药后,勃-起已正常,同房1次,硬度正常,持续时间达5~6分钟。予中成药五子衍宗丸巩固疗效。
体会:肾藏精,主命火,命火为“生气之源”,是生命的原始动力。《难经·八难》称此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若命门火衰,真阳不足,则变生诸症,不可胜数。夫阴阳互根,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本例属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影响阴精的化生,元阳的虚衰不仅影响阴精的化生,全身抗病机能也明显下降。故产生以上诸证。治以肾气丸水火并补,以充精气,从本而治。方中以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滋阴以济阳,正如张景岳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利肾气鼓生。加生脉饮,益气养阴,交通心肾,加淫羊藿、巴戟天、蜈蚣、蜂房、壮阳通络。诸药合用,肾气充足。宗筋通畅。心肾相交,故性事可以持久。
阳-痿医案
男,39岁,2月6日初诊。阳-萎年余,曾用西药甲基睾丸素、中药右归丸及六味地黄丸加味等治疗,效果不佳。刻诊:阳事不举、面色萎黄,舌淡紫、苔薄白,脉沉细涩。
证属气虚血瘀,痹阻厥阴,宗筋失养所致。
宜补气养血,活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处方:黄芪30g,当归、赤芍各15g,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10g,蜈蚣2条,甘草6g。服五剂,阴-茎-勃-起,但举而不坚。既中病机,继10剂,勃-起甚坚,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发。
体会: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七味药组成,具补气养血,活血通络之功,是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常用方。
本案因气虚不能行血,气虚则血瘀,闭阻厥阴,宗筋失养所致,方用补阳还五汤补气养血,活血通络。又以蜈蚣助其药力,故见效甚捷。
阳-痿医案
男,29岁。婚后因患阳-萎两年无嗣,曾在县、市几家医院治疗无效,于11月10日来诊。询其病史,患者于2年前夏患腹泻,三月后出现阳事举而不坚,继而萎不能举。曾服用龟龄集、知柏地黄丸、龙胆泻肝丸及补肾壮阳汤剂,疗效不著。刻诊:阳-萎,大便溏泻,日2~3次,脱肛,纳呆,腹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体倦乏力,时有滑精,无性欲,舌淡、苔薄白腻,脉细弱无力。
诊为阳-萎。
证属脾虚下陷,宗筋失养。
治宜益气健脾, 升阳止泻,以养宗筋。方拟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黄芪20克,党参、茯苓、白芍各15克,炒白术、陈皮各12克,升麻9克,莲子10 克,炒淮山药30克,柴胡、砂仁、甘草各6 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服药六剂,大便已成形,日1~2次,饮食稍增,腹胀减轻,上方去莲子、茯苓,加枸杞子、菟丝子各30克以滋阴血,养宗筋。继服上药15剂,诸证若失,阳事已能举起。为巩固疗效,嘱服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以善后。后随访,其爱人已生一男婴。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03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