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胃痞,又称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临床主要表现:上腹胀满不舒,如延及中下腹部则称为脘腹胀满。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下垂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属于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 外感寒邪,卫行不畅,气滞于内,或误下伤中,邪气乘 虚内陷,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遂成痞满。
2.内伤饮食 饮食不节,恣足口欲,纵享冷饮生鲜,嗜食肥甘厚味, 贪饮酒浆醪醴,越脾胃运化之权,饮食化积,痰湿内生,气机被阻,而生痞满。
3.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或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不利,胃腑失和,气机不畅,发为痞满。
4.体虚久病 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胃气虚,中焦升降无力,或气虚日久渐至阳虚,寒邪伤中,中焦失于温运,或痰湿之邪、肝气郁滞日久化火伤阴,阴津伤则胃失濡养,受纳腐熟无权,而成虚痞。
辨证论治
(一)实痞
1.外寒内滞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不思饮食,嗳气呕恶,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身体疼痛,大便溏薄;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濡。
治法:理气和中,疏风散寒。
代表方:香苏散。
组成:苏叶1、香附1、陈皮1、炙甘草1;
加减:若脘痞较甚,痰多苔腻者,加藿香1、木香1、半夏1、砂仁1;纳呆食少,加焦三仙各1包、鸡内金1、佛手1;鼻塞声重,时欲叹息者,加羌活1、苍术1、紫苏梗1、防风1;头痛较甚,可加川芎1、白芷1、细辛1。
2.饮食内停
临床表现:脘腹痞胀,进食尤甚,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代表方:保和丸。
组成:山楂1、神曲1、半夏1、茯苓1、陈皮1、连翘1、莱菔子1;
加减:若食积较重,加鸡内金1、谷芽1、麦芽1;脘腹胀满,加枳实1、厚朴1、槟榔1;食积化热,大便秘结,加大黄1、枳实1,或合用枳实导滞丸;脾虚便溏,加白术1、扁豆1,或合用枳实消痞丸。
3.痰湿中阻
临床表现: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燥湿健脾,化痰理气。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
组成:半夏1、茯苓1、陈皮1、甘草1、苍术1、厚朴1。加减:若痰湿盛而胀满甚,加枳实1、紫苏梗1、桔梗1;气逆不降,嗳气不止者,加旋覆花1、代赭石1、枳实1、沉香1;痰湿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温胆汤;嘈杂不舒,苔黄腻,脉滑数,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合连朴饮;兼脾胃虚弱者加党参1、白术1、砂仁1。
4.寒热错杂
临床表现:心下痞满,纳呆呕恶,嗳气不舒,肠鸣下利;舌淡苔腻,脉濡或滑。
治法:辛开苦降,平调寒热。
代表方:半夏泻心汤。
组成:法半夏1、黄芩1、干姜1、人参1、黄连1、炙甘草1、大枣1。
加减: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生姜1、竹茹1、旋覆花1;纳呆不食,加鸡内金1、谷芽1、麦芽1;嘈杂不舒,可合用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各1);舌苔厚腻,可去人参、大枣,加砂仁1、枳实1、瓜蒌1;下利较甚,完谷不化者,重用炙甘草,配合陈皮1、炒白术1、茯苓2。
5.肝郁气滞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代表方:越鞠丸合枳术丸。
组成:苍术1、香附1、川芎1、神曲1、栀子1、枳实1、白术1。
加减:若气郁明显,胀满较甚者,酌加柴胡1、郁金1、厚朴1,或加用五磨饮子;郁而化火,口苦而干者,加黄连1、黄芩1;呕恶明显,加制半夏1、生姜1;嗳气甚者,加竹茹1、沉香1。
(二)虚痞
1.脾胃虚弱
临床表现: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组成:人参1、黄芪1、白术1、炙甘草1、当归1、陈皮1、升麻1、柴胡1。
加减:若闷胀较重者,加枳壳1、木香1、厚朴1;四肢不温,便溏泄泻者,加制附子1、干姜1,或合用理中丸;纳呆厌食者,加砂仁1、神曲1;舌苔厚腻,湿浊内蕴,加制半夏1、茯苓2,或改用香砂六君子汤。
2.胃阴不足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代表方:益胃汤。
组成:沙参1、麦冬1、生地1、玉竹1、冰糖1。
加减:若津伤较重者,加石斛1、天花粉1;腹胀较著者,加枳壳1、香橼1、厚朴花1;食滞者加谷芽1、麦芽1;便秘者,加火麻仁1、玄参1。
典型案例
案例1
患者男,28岁,初诊。主诉:十天前,不明原因上腹部痞满不适,口微苦,不渴,纳少,二便正常,舌苔薄黄,质红,脉细缓。曾服香砂六君子汤及藿香正气散,均无效。
中医病名:痞满—实痞
辨证:中焦湿热,阻遏气机
治则:辛开苦降,兼以扶中
处方:半夏泻心汤加减
组成:法半夏1 干姜1 黄连1 黄芩1 南沙参3 谷芽2
二诊:服上方后,自觉上腹部痞满大减,饮食增加,舌苔脉象同前,原方再进二剂。俟后探问病人,自诉服前方以后,诸症痊愈,精神健壮如常。
案例2
患者女,23岁。初诊:自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饭后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已年余,经某军医院钡餐检查,诊为 “胃下垂”,多处治疗无效遂来就诊。刻下:体型瘦弱,肌肉不丰,精神疲倦,少气懒言,经期正常,量少色淡,大便两日一次,舌质淡红,脉缓无力。
中医病名:痞满——虚痞
辨证:脾胃虚弱,中气下陷。
治法:补脾健胃,益气升陷。
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党参1,当归1,柴胡1,升麻1,北黄芪3,白术1,陈皮1,炙甘草1,砂仁1,生姜1,大枣1
服上方15剂,疗效不显,再服15剂,食欲消化稍好,嘱用此方坚持常服,饮食注意营养,少吃多餐,每于饭后仰卧一小时,用枕头垫高臀部,以手从下向上按摩腹部,疗养年余,其病始愈。
小结
胃痞病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体虚久病为主。
主要表现为胃脘痞塞,满闷不痛,按之柔软无物,外无胀形。
病位在胃,与肝、脾等脏腑相关。
初病多为实证,久病不愈耗气伤阴而为虚证,临床多为虚实兼夹,寒热错杂。
治疗以调和脾胃,行气消痞为基本法则。
本病容易迁延反复,若能注意饮食、情志、起居的调摄,适当体育锻炼, 病后坚持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说明:以上医学观点为专家个人意见,不代表天江药业立场。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3651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