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八段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医养生气功术,起源于《黄帝内经》的导引按跷术,发展于秦汉,成形于两宋,有800多年的历史。古人把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多彩多姿、美而华贵。此功法分为八段,故名为“八段锦”。【特点】八段锦动作柔和缓慢,舒展优美,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兼;神与形合,气寓其中。是一种老少咸宜的锻炼方法。八段锦有舒筋活血,调理气血,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等功能,久练可以强身健体、抗病抗衰、延年益寿。
预备式
左脚开步 与肩同宽
屈膝下蹲 掌抱腹前
中正安舒 呼吸自然
心神宁静 意守丹田
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
两掌五指分开,腹前交叉,双腿伸直,两掌上托于胸前,内旋向上托起,掌心向上,抬头目视,双手托天,头回正,目视前方。
膝关节微屈,两臂下落,两掌心向上捧于腹前。一上一下为一次,共做6次。
【作用】
通三焦经
上焦:呼吸&心血管系统→心肺
中焦:消化系统→脾胃、肝胆
下焦:泌尿&生殖系统→肾、膀胱、大小肠
促进全身气血循环,改善各种慢性病症状。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左脚向左开步,两掌向上交叉于胸前。两腿马步,就像左右开弓射箭,右掌拉至右胸前,左掌呈八字掌(大拇指和食指呈八字,其余三指曲后)向左推出,把弓拉到最圆,眼光盯着指尖。
【作用】
·拉伸胸背、肩颈,调理上焦。
·提升心肺功能。
·缓解胸闷背酸、肩颈僵硬、呼吸不畅等症。
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
左手掌根上撑,上举至头左上方,右掌根下按。然后左臂下落于腹前,一左一右各做三次。
【作用】
·调理中焦脾胃,健脾胃、促消化、助吸收。
·缓解便秘、腹胀。
·主治脾胃不和、胃肠功能紊乱等之症,
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
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或叉腰。头颈带动脊柱缓缓向左拧转,眼看后方,同时配合吸气;头颈带动脊柱徐徐向右转,恢复前平视。
通过两臂的伸展外旋与内旋,带动肋间肌收缩而上提肋骨,使胸腔的上下、左右、前后经扩大与缩小。
【作用】
·增加肺活量、改善心脏供血。
·疏通带冲二脉。
·缓解疲劳。
·治疗胸椎、颈椎疾病。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黄帝内经》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以腰为轴,将躯干划弧摇转至左前方,左臂弯曲,右臂绷直,肘臂外撑,臀部向右下方撑劲,稍停顿后再反方向进行。反复六次。
【作用】
·降心火、升肾水
·治疗心火旺所致的气血两虚、头昏目眩和脚步不稳。
·增强腰力、腿力,灵活肩颈。
第六式:双手攀足固肾腰
两脚挺膝站立,两臂向前向上举起,掌心向前,再向下摩运至臀部,沿腿至脚面,两膝挺直,目视前下方;之后两掌前举上升,脊柱随之升起。如此反复进行六次。
【作用 】
·拉伸任督二脉。
·通肾经和膀胱经,强筋骨、固腰肾。
·治疗腰酸背痛、手脚麻木、腰膝酸软等症。
·防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
左脚向左开步,脚蹬马步,两掌握拳于腰侧,大拇指在内,拳眼向上。左拳向前冲出,怒目而视,之后再收回腰间。一左一右各进行一次。如此重复三次。
【作用】
·疏肝理气,通肝经、胆经。
·治疗气血两虚、头昏目眩、头重脚轻等症。
·增强臂力、腰力、腿力和眼力。
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两脚跟提起,头上顶,稍停,目视前方。两脚跟下落,轻震地面。
可以先下落一半,再重重落下。
配合开胸开肩动作,效果更佳。
【作用】
·利用震颤伸展脊柱、抖动全身。
·拉伸脊柱,贯通气血。
·疏通全身经络 、消除百病。
【注意要点】
八段锦是肢体动作、呼吸和意念三者融为一体的综合性锻炼。
以肢体动作为主,初学者先把动作练好,熟练后再配合呼吸方法,配合好呼吸对人体脏腑、气血的调节作用会更好。
即使不配合呼吸也能强身健体。
练习前最好先热身+调呼吸,做完后要注意收功,比如拍打全身、敲击感觉酸痛的部位等。
建议每天练习两次,一遍约15分钟
早上练习一遍、下午或晚上再练一遍。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357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