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99条 三阳合病 治从少阳
2024
05-31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99条 三阳合病 治从少阳

郑老叟整理 大龄岐黄学童 2024-05-15 09:46 广东


[99]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身热恶风,颈项强者,表未解也;胁下满而渴者,里不和也。邪在表则手足通热,邪在里则手足厥寒。今手足温者,知邪在表里之间也,与小柴胡汤以解表里之邪。


周扬俊《伤寒论三注》:太阳阳明表证俱见,止以胁满一证为小柴胡之候,本汤一投,将经邪之留于二经者,尽从少阳解去。设使竟用太阳汗药,则不但少阳之邪不去,而变证且百出矣。


柯琴《伤寒论注》:身热恶风,头项强,桂枝证未罢。胁下满,已见柴胡一证,便当用小柴胡去参、夏加桂枝、栝萎以两解之。不任桂枝而主柴胡者,从枢故也。


尤怡《伤寒贯珠集》:此条类似太阳与少阳并病。以太阳不得有胁下满。少阳不得有颈项强。且手足温而渴。知其邪不独在表。而亦在里也。欲合表里而并解。则非小柴胡不可耳。亦太阳篇移入。


吴贞《伤寒指掌》:此是太阳少阳并病,当用小柴胡汤去参夏加桂枝瓜蒌根两解之。


徐大椿《伤寒论类方》: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此是太阳所同。胁下满,此则少阳所独。手足温而渴者,前条之渴者属阳明,此因胁下满,则虽似阳明,不作阳明治矣。小柴胡汤主之。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前言服柴胡汤已而渴者,以法治之,不再用柴胡也;嗣言柴胡不中与者,戒用柴胡也。然有不可泥者。伤寒四五日,为阳虚入阴之期,身热恶风,颈项强,仍在太阳之分,而不入于里阴也。胁下满,得少阳之枢象也。手足温者,是系在太阴。今手足温而渴者,为不涉于太阴而涉于阳明也。上言服柴胡汤已而渴者,当以阳明之法治之。此不因服柴胡汤而渴,仍宜从枢而治,以小柴胡汤主之。至于项强、胁满、手足温等症,前言不中与,而兹特与之者,以大下而里虚,一以未下而里补虚也。

此一节,承上文两节推言之。凡病气不随经气入里而为燥化,与未馅里阴、里气未虚者,无不可以小柴胡汤治之。


黄元御《伤寒悬解》:颈项强,是太阳之病,而肝胆主司筋脉,相火旺则筋脉燥急,少阳之经,自头下行而循颈项,故亦有颈项强证。胁下满者,少阳之病。手足温者,阳明之病。四肢秉气于胃,胃阳盛旺,则手足温,而手少阳自手走头,足少阳自头走足,故亦有手足温证。是宜小柴胡汤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此言太阳分部之邪涉于里阴而不内陷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四五日,乃太阴少阴主气之期。身热恶风,颈项强,太阳分部之邪未解也。胁下满者,少阳主枢而少阴亦主枢也。手足温者,系在太阴也。渴者,表里津液之气不和也。是宜达太阳之邪从枢转以外散,小柴胡汤主之。陆氏曰:”手足温者,手足热也。乃病人自觉其热,非按而得之也。不然何以本论既云身热,而复云手足温?有谓身发热而手足温和者,非也。凡《灵》、《素》中言温者,皆谓热也,非谓不热也,时医不知经义,遇不发热之证,而曰温病,曰温疟,更曰温伤寒,随口取给,良可鄙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身热恶风,太阳表也。颈项强,有阳明也。胁下满,少阳也。然则三阳俱见病矣。手足温而渴者、邪凄半表半里而里证见也。夫以三阳俱见病而独从少阳之小柴胡以为治者,太阳阳明之邪微,少阳近里而里证见,故从少阳一于和而三善则皆得也。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伤寒四五日,疑邪之逗留者尚未久,然视其表,已非全表矣。恶风是表,而身热恶风,较发热恶风,已近里一层。项强是太阳,而颈项强,较头项强痛,自是低一步。况更有本经胁下满一专证以验之,知离表之邪,已抵于少阳之外界,但使手足温而渴之中,夹有口苦咽干目眩之半里证而来。经邪欲随腑热而化火,此其兆矣。又何待往来寒热等之悉具,而小柴胡汤始可主也。

此证不但尚有太阳,而身热颈强,已稍兼阳明,一以小柴胡主之者,表里经络原自相通,少阳其枢机也,枢机一碍,则无不碍,从而舒之,使勾萌得达,虽有他经之邪,无不从枢机为宣畅,小柴胡所以得和解之名也。


吴谦《医宗金鉴》:伤寒四、五日,邪在三阳之时。身热恶风,太阳证也;颈项强,太阳阳明证也;胁下满,手足温而渴,阳明少阳证也。此为三阳合病之始,固当权其孰缓孰急,以施其治。然其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是已露去表入里,归并少阳之机,故独从少阳以为治也。主以小柴胡汤者,和解其表里也。此三阳合病不必悉具柴胡证,而当用柴胡之一法也。


喻嘉言《尚论篇》:身热恶风,太阳证也;头项强,太阳兼阳明证也;胁下满,少阳证也。本当从三阳合、并病之例而用表法,但其手足温而加渴,外邪辐凑于少阳,而向里之机已著,倘更用辛甘发散之法,是重增其热,而大耗其津也。故从小柴胡之和法,则阳邪自罢,而阴津不伤,一举而两得矣。此用小柴胡汤,当从加减法,不呕而渴者,去半夏加括蒌根为是。


汪琥《伤寒论辩证广注》:此条系三阳经齐病,当是少阳之邪居多,太阳伤寒已至四五日之时,不曰发热恶风,止曰身热者,此太阳之邪渐衰也。其兼阳明证,不曰鼻干不得卧,而止曰颈项强者,此阳明之邪亦将衰也。惟胁下满,为少阳经之专证,况兼手足温而又渴,此为邪将传里之机,成注云:手足温者,知邪在表里之间也。故与小柴胡汤以和解表里之邪。


钱潢《伤寒溯源集》:身热、恶风、项强,皆太阳表证也。胁下满,邪传少阳也。手足温而渴,知其邪未入阴也。以太阳表证言之,似当汗解,然胁下已满,是邪气已入少阳。仲景原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故虽有太阳未罢之证,汗之则犯禁例,故仍以小柴胡汤主之。但小柴胡汤当从加减例用之,太阳表证未除,宜去人参加桂枝;胁下满当加牡蛎;渴则去半夏,加瓜蒌根为是。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此言病气不随经气而入于里阴,亦宜小柴胡汤主之也。伤寒四五日,阳尽而入阴之期也;身热恶风颈项强者,仍在太阳之分而不入于里阴也;胁下满者,得少阳之枢象也;手足温者,是为系在太阴;今手足温而渴者,不涉于太阴而涉于阳明也。上节云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当以阳明之法治之,此不因服柴胡汤而渴,故宜小柴胡从枢转以达太阳之邪。


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治法》:此三阳皆病,惟治少阳也。太阳未罢而兼阳明,故见身热恶风,然头项强,胁下满,则少阳已具,当从三阳合病施治。但手足温而渴者,邪机逼凑少阳已多,若用辛甘发散,大耗津液,邪传三阴,将何抵止,故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邪,俾少阳邪出,则太阳阳明之邪,无不外山,而阴津不伤,一举两得也。若用小柴胡汤,当从加减,此不呕而渴,去半夏加瓜蒌根为是。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伤寒必体痛恶寒,伤寒转中风,而后身热恶风,何以不曰伤寒四五日中风耶?上文书伤寒复书中风,一邪翻作两邪,寒时见之谓之寒,热时见之谓之风,故发生种种柴胡证。本证寒一往而不复来,热一来而不复往,是热者寒之标,毋庸以中风目之也。独是书身热不书发热,分明太阳受热不受寒,或移寒分于阳明少阳未可知。假令阳明少阳证不见,何至一颈一胁不如前乎?岂知阳明宁舍弃其颈而不顾,少阳宁舍弃其胁而不顾,越出肌肉腠理以援太阳。而后并三阳者热,热无可往,背三阳者寒,寒无可来,于是寒侵太阳之项则项强,复侵阳明之颈颈亦强。惟少阳之胁,但满而不痛者,邪不伤胁,故不苦痛,胁可容邪,亦不苦满耳。独惜阳明少阳方为太阳忙,其标阳俱集于手足,其本气隐与余邪相敌。故手足之阳温,而燥火之气渴,觉温与渴消息通而情形隔者,皆邪气牵累使之然。纵非阳明少阳已受邪,而太阳柴胡证,非特阳明少阳莫能助,不啻为燥火二气所稽留,小柴胡又中与矣。主柴胡则三阳自复回其原状,果抵触上条否乎?上条手足胁下颈项诸证具,明明禁柴胡,本条则弛禁也。异在上条无身热,本证无身黄乎?固也。余证之具不具犹其后,吾第知上条末句语气作另提,为句中有眼尔。嘉言”颈”字作”头”字,元御”风”字作”寒”字,非。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两条所同者,为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此条与上条异者,一则身热,二则身面不黄,三则饮水不呕,四则食谷不哕。此条主柴胡,上条则当于太阴寒湿中求之。又案:以证候言,此条实是三阳合病,而经文不著合病之名,其明称合病者,又皆不具合病之证候,盖合病云者,古医家相传之术语,仲景沿而用之,其义今不可考。注家所释,皆望文生义耳,说详“阳明篇”中。


刘世祯《伤寒杂病论义疏》:此示邪陷腠理,证从热化之例,亦病由体异之一变也。曰伤寒四五日者,当知虽非传经,必为伤寒正病。初感荣卫俱闭,其证当发热恶寒,身痛腰痛,骨节疼痛。今病已四五日但云身热恶风,颈项强,身热已轻于发热,恶风已轻于恶寒,颈项强已轻于头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是知四五日来,必曾经发汗(赅医发其汗,与自汗而言),表邪已衰,或开乘虚复感,或余邪留而不去,伤寒三日,三阳为尽,四五日期当入阴(阴经也),今不见三阴之证,知客邪仍留于阳(阳经也),必乘三阳经独虚之界,而邪注之。更审其证,于身热恶风颈项强之外,加胁下满,手足温,而口渴,胁下满,知腠理气虚,邪气内陷于少阳分部膈膜之处,手足温而复渴,知胆阳盛而咽路津干,乃转属阳明,非系在太阴之证,以太阴虽有手足自温之条,乃别于少阴之手足清厥,非谓手足温之系太阴,且病在阳经,皆当手足温暖(热厥又是一义);又太阴当腹满而吐,自利不渴(少阴有渴而小便清白,此肾阳下衰,津不上腾之候),今渴而手足温,无里证,故知非太阴也(小柴胡证,但不欲食,非全不能食),脉象必弦浮而急,按之微缓,此乃二阳余邪,独注少阳一经之证。所谓身热,恶风,颈项强者,太阳也;胁下满者,少阳也;渴者,阳明也。以脉得少阳(弦浮是也),故独从小柴胡法治之,转一阳之枢,而二阳之邪解矣(经所谓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日一阴,其义谓三经相失,名曰一阳一阴者,谓邪气留连或开而不阖,或阖而不开,失其枢转,则邪注于一经,三阳经脉至俱浮相得,而勿浮为相失;三阴经脉至俱沉为相得,搏而勿沉为相失。故三阳经相失,则脉搏而勿浮,使邪注于一阳;三阴相失,则脉搏而勿沉,使邪注于一阴。此旨最为难喻,盖示后学遇三经离合之证,当平脉邪之所注,转其枢而二经自和,即本条独取少阳之法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上节言太阳病之误下伤津液者,不可用柴胡汤;此节言津液未经耗损者,仍宜柴胡汤以解外也。伤寒四五日,则犹未及一候,身热恶风,则营血之热,与表寒战胜,皮毛外泄而恶风也。颈项强与前证同,而不见小便之难,则津液之充满可知。水气停蓄于胁下,不能作汗外出,故胁下满。脾主肌肉,亦主四肢,血分中热度渐高,水液流于胁下者,不能还入胃中,故手足温而渴。此证身热恶风,颈项强,皆外未解之明验。胁下满,手足温,则为柴胡汤的证。盖太阳寒水,源出于入胃之水饮,胃中热如炽炭,不能容涓滴之水,一时从淋巴微管发出,外泄毛孔则为汗,是为中焦。其气上蒸肺脏,鼻中吸入空气,化为水液,是为上焦。水流胁下,从淋巴系统即输尿管直达膀胱,是为下焦。三焦水道,古称手少阳。盖此水自腰以上从无统系之淋巴微管散出肌理皮毛,是为太阳之表;自腰以下从淋巴系统输出膀胱,是为太阳之里。若外不得汗,里不成溺,而壅阻胁下,则为太阳之半表半里。半表半里者,不能外内之说也。不能外内,则水道梗塞而为病。此证服柴胡汤后,必背毛洒淅、头摇、小便出,胁下之水气既去,然后阳气无所阻遏,乃能出肌腠皮毛而为汗,而表里之证悉除矣。惟方中柴胡为主药,分两不可过轻;半夏亦但宜生用,制则不能去水,但洗去其泥可也。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其理正在于此。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身热,恶风,为表证未解,与上条之恶风寒属里寒表虚者不同。颈项强,胁下满,亦与上条之胁下满痛,头项强,为寒邪水饮停滞者不同,此为三焦淋巴因热所伤之发炎,颈项为少阳之领域,淋巴腺最多之处,因胁下淋巴管发炎为满之所波及也。手足温,亦与上条之手足温属太阴者不同,以彼不渴,且无身热,此则渴而且兼身热,为热伤入阳明之候。上条与本条之证几相似,彼不能用柴胡汤,此则可用之,彼属太阴之热,此属三阳之热也,症相似而虚实悬殊。仲师以本条紧接上条,似有深意在焉,上条恐人认柴胡证,本条又恐人比拟上条不敢用柴胡汤也。

三阳合病,独治少阳,为治三阳病之定律。程郊倩曰:“表里经路原是相通,少阳其枢机也;枢机一碍,则无不碍;从而舒之,使勾萌得达,虽有他经之邪,无不从枢机为宣畅,小柴胡所以得和解之名也。本条之脉证、舌证:脉当弦数;舌当质红,苔薄黄或薄白。


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发于本阴之伤寒,已至四五日,将及病机六七日向愈之期,乃标阳之热,从头而退下,故头不热而身热,恶风者,标阳感觉之本病也。本阴之寒,不攻于肤表,故无体痛,内攻阳明经脉之头,太阳经脉之项,故颈项强。循少阳经脉之胁而下,故胁下满。邪未结,故不硬,正未伤,故不痛,头热下移,则手足之热度益增,故手足温。少阳本火之气,由胁逆入胃中,而渴者,此未经误下,里气不虚,根据胁下满,是凡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以小柴胡转少阳之枢,则太阳阳明之邪尽解,此汤主之。


陈逊斋《伤寒论改正并注》:上文言太阳转系太阴之寒证,不可用柴胡。此节言太阳传入少阳之热证,虽涉及太阴,而不从寒化,仍从热化,故仍用柴胡。身热非发热,恶风不恶寒,项强不头痛,此太阳已尽化热,已由太阳入少阳之证也。曰“胁下满”,则热邪明明已入三焦之板油矣。虽有似太阴之手足温一证,然温而兼渴,大非前文之脾寒可比,小柴胡和阴阳,生津液,散满止热,可以主之。此与上节不同之点,一未经二三误下,二脉不迟弱,三手足温而兼渴。


朱壶山《伤寒论通注》:膏油生于膜网之上,膏油属脾,膜网属三焦。下焦之气上升,不致停而为水者,赖膏油之温和。上焦之水下行,不致成为水结者,赖膏油之滑利。脾与三焦,关系密切。此节寒伤太阳之表,尚未透卫人营,至四五日仍然身热恶风、颈项强,是邪未随六气之传入少阴之里,仍在太阳之表,当然脉不迟弱。而胁下满者,胆火游行三焦,胁为胆之都会,胸与胁膜相连,胆火结于胁下,水即停于胸中,阻滞太阳之气,不能通行,所以胀满。满而不痛者,结在气分,无关血分也。手足温者,脾主四肢,未经误下,膏油不寒,犹能为胃行其津液与前节之手足温同也。渴者,三焦为化气行水之道路,胁下胀满,阻滞津液不能上行也。故主小柴胡疏利膜网,膜网利,气化行,太阳营卫之气,亦循膜外充而驱风寒,满与渴亦随之而解。天彭曰:上节是既经误下,病在膏油虚寒,不能充摄膜网。此节未经误下,病在膜网滞涩,并未伤及膏油。病是一虚一实,故柴胡汤一主一不主。可谓要言不烦。或曰:柴胡证之颈项强,乃从肩胛关节部,沿锁骨上窝之上缘,向颞颓骨乳嘴突起部,此一带肌肉挛急之谓,与葛根汤之项背强有别。此等语云,虽与中医病理无神,却与生理解剖有关,亦不可不知,查颈项与项背,部位不同。其病理自然不同,为此说者,未必知强之所以异也。存之再考。


包识生《伤寒论讲义》:伤寒阴邪也,四五日阴经主气之期也,阴邪值阴经而忽化为身热恶风之阳症,则成寒热之病矣。颈项近表也,胁下近里也,今颈项强,胁下满,则邪已传于半表里之间矣。手足温,无阴症也;渴者,有阳症也,故可与柴胡治之。

此言阳枢经病之治法也。夫少阳之病,为太阳之寒与阳明之热所合成,故为往来寒热。此法由伤寒值阴期而化阳症恶风,是一阴一阳亦能化生半表里病也。半表里之经病,即太阳之颈项强与阳明之胁下满所合成,然寒热不分之病,又不能与阴经混合,混合则成半表里病矣。故又须无手足厥逆之少阴症,而当有口渴之少阳症,方可用小柴胡也。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按此条是言柴胡当与。上条是言柴胡不可与。当与故曰主之,不可与故曰不中与。本条与上条前半相合,大同小异。但无脉迟浮弱四字,此四字最关紧要。迟弱为阴脉。太阳为阳,少阳亦为阳,阳证最忌见阴脉,苟非手足温,与柴胡尚有问题。即便手足温,与柴胡仍犹有问题。本条从上条对勘出,脉迟浮弱,虚寒已著,履霜坚冰,辨宜早辨。故外台引仲景伤寒此条,条文为小柴胡汤主之。出方则为柴胡桂枝于姜汤,义可深思。本条无脉迟浮弱四字,故竟用小柴胡汤,不宁与之,而且主之。脉既迟弱,身必不热,故上条不离身热。此条身既热,手足又温,渴,俨从口苦咽于转来。与为迟为弱,证脉正两两对比。明得上条的不可与,即知此条的正当与。故上条的不中,是在下后变证。此条的为主,是未经下,证未变,太阳的底面,即是少阴少阳的底面。即是厥阴,厥为病进,热为病退,热则利止,见厥复利。标本对勘,则知手足温三字,为本条用小柴胡大眼目。前栏并衡汗下先后,是审辨太阳阳明。此栏并衡寒温虚实,是审辨太阳少阳。纲要体认清楚,支节自少丛生。或谓本条太阳证多,日身热,曰恶风,日颈项强,均太阴证。惟胁下满一项为少阳证,何以不用桂枝用柴胡?又何以不用柴胡加干姜加桂枝?而用柴胡原方。盖本栏是辨太阳的少阳,不得太阳的开,少阳不解。不得少阳的枢,太阳亦不能解。现象在此,机窍在彼。功用是治少阳,目的仍是治太阳。苟非深层玩索,何以读渊懿奥析,活泼泼的仲景伤寒书。


刘绍武《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表部葛根汤证合并半表半里部的小柴胡汤证时,小柴胡汤可表里双解。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伤寒四五日,多传少阳,身热恶风,表证未罢,颈项强为太阳、少阳证俱在,胁下满为柴胡证,手足温而渴,为里有热,但热势不甚。三阳并病,太阳禁吐、下,阳明禁汗,少阳禁汗、吐、下,治取少阳为定法,临床上于小柴胡汤中加入石膏,疗效更佳。本条与上条区别就在于有无水逆证,上条柴胡证仍在,理应以小柴胡汤与茵陈五苓散合方为当。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伤寒四五日,已近传变之期,身热恶风仍属太阳之证,颈项强、胁下满属少阳证。渴虽属阳明而手足不然汗出,则渴仍为柴胡剂之或见证,非阳明证也。此少阳证多而太阳证未尽解者,以小柴胡汤主治之。

本条与上条相同者为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与上条不同者,本条有身热,上条有身面黄、小便难、饮水呕、食谷哕。惟本条各证未经误治,上条一误于下,再误于服柴胡汤也。本条为少阳证,上条为太阴证,列举于此而辨识之。注家多谓上条属本条注文,非也。身热为热显于表,证属阳明,非似表证发热之翕翕然也。本条之少阳证重,太阳证轻,阳明更轻。不用柴胡桂枝汤者,取其重者为主,可谓三阳合病治取少阳者也。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身热,恶风,颈项强,这三样是太阳证,胁下满是少阳证,手足温而渴者是阳明证,所以这条辨是说明三阳并病,必须合解少阳,小柴胡汤主之。这就好像针灸里面所教过的『担法】。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本条论述三阳合病,治从少阳之法。伤寒四五日,出现“身热恶风,颈项强”,此属太阳表证;“胁下满”为少阳半表半里证;“手足温而渴”,是阳明里热证。三阳病证同时俱见,将如何治疗?夫少阳禁汗,故不能用发汗法,若用清热之法,则又易使太阳表邪郁遏。古人说的“三阳合病独取阳明”的治法,仅适用于阳明热盛之候,对本证也非所宜。只有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使枢机利,表里和,则三阳之病俱解,此即所谓“三阳合病治从少阳”之法。但因有口渴一证,似宜于小柴胡汤方中去半夏加栝蒌根以生津止渴。

本条与第103条比较,都有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等证,但两者病机不同。第103条的见证为湿热所致,本条的见证则为“合病”,故第103条属小柴胡汤禁忌证,而本条则是其适应证。两条对比,有加强辨证分析的意义。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太阳之表未罢,手足温而渴,已见阳明之里,胁下满为少阳主证,项强属太阳,颈强为阳明,颈项强既非太阳,也非阳明,而是少阳的经脉受邪的缘故。之所以三阳证候均见,正标志着病势进展在由表入里的过渡阶段。但并未三阳均治,而是独治少阳,使枢机运转,上下宣通,内外畅达,则太阳之表,阳明之里同时可解,所以特提出以小柴胡汤主治,这是治病针对主要矛盾的具体范例。当然,根据小柴胡汤加减法,本证太阳之表未尽,可加桂枝以和表;不呕而但渴,宜去半夏加栝蒌根以清热生津。

本条证情颇与上条相似,而病机却截然不同,上条为太阳兼里虚,误下里更虚而湿郁,本条三阳同见,但太阳之表已轻,而阳明之热尚微,所以上条特申柴胡汤不中与也的禁例,本条则以小柴胡汤主治。注家大多以颈项强属阳明,也有属之太阳,似俱不确。沈氏独将颈项强与胁下满并提,专属之少阳,颇有见地。颈项强主要因少阳经脉不利,颈部两侧拘急影响及项,与太阳经俞不利的项背强迥异,不应混同。日医汤本求真提出:“由余之实验,颈项强者,乃自肩胛关节部,沿锁骨上窝之上缘,向颞颥骨乳突起部挛急之谓也,故与葛根汤证之项背强大有区别,此临床上重要之点,不可忽也。”可作参考。


李克绍《伤寒论讲义》:少阳的经脉,从头走颈,布胁肋。故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同时又颈项强、胁下满,是太阳之邪尚未全解而又转入少阳。渴是小柴胡汤的兼症。身热恶风,虽属太阳未罢,但手足不热而温,说明表证已轻,病以少阳为主,故以小柴胡汤主之。

本条的辨证关键,在“手足温而渴”。因为太阳和阳明是手足热;少阴和厥阴是手足寒:太阴虽然手足温,但不当渴;阳明虽然渴,但手足当热,今手足温与渴并见,故知属少阳。本证应根据小柴胡汤的加减法施治,以口渴身热,故当去半夏;加栝楼根、人参、桂枝,温覆取微汗。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论小柴胡汤可以治疗三阳同病。伤寒四五日,身热而恶风,这显然是太阳表邪未罢的表现。手足温而渴则是阳明里热渐炽的特征。阳明和太阴都主四肢,在《伤寒论》中,手足温而渴者,属阳明有热;手足自温而无口渴的,属于太阴有邪。因为阳明有热伤津较重,故见口渴;太阴有邪,多为阴证,伤阳为主,伤阴液并不明显,故无口渴。胁下满,为少阳受邪,经气不利所致。颈项强,则为三阳经气不利的表现,因为足太阳之脉循头下项行身之后,足阳明之脉从口下人迎行身之前,足少阳之脉从耳下缺盆行身之侧。也就是说,太阳经脉行于后项部,少阳、阳明经脉行于颈部的两则,颈项拘紧不柔和,属三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可见将本证诊断为三阳同病,是恰当的。

三阳同病之所以可以从少阳入手治疗而用小柴胡汤,是因为太阳之邪应从汗解,但有少阳病的存在,禁用汗法;阳明之邪当从里清,但有少阳病的存在禁用下法,故汗、下皆不适宜,只宜治从少阳,采用和解。而少阳主枢,内调阳明,外达太阳,枢机运转,则内外通达,使太阳之邪从外而解,阳明之热从里而消。于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鉴别:在“阳明病篇”提到三阳同病,阳明热盛,治用白虎汤清热为主,是因为该条所述证候,既没有太阳表证的临床表现,更没有少阳不和的临床特征,所以可用清法治疗。而本条则有明显的少阳枢机不利的临床特征,故必须从和解少阳入手。


姜建国《伤寒论讲稿》:本条讨论病机重点在少阳的可以直接用小柴胡汤治疗。伤寒四五日,脉症出现了一些变化,身热恶风,颈项强,这是太阳表邪还没有完全消失。胁下满,这又是邪气已由太阳进入少阳的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辨证的要点是手足温。因为三阳病中,只有少阳的阳气比较少,所以手足自然不会热得那么重,为了说明这一点,仲师就叫做“手足温”。病变的重心已经在于少阳了,可以用小柴胡汤主之。

本条虽然讲“小柴胡汤主之”,如果严格按照脉症辨证,在太阳表证还在的情况下,应该治以柴胡桂枝汤,或者是小柴胡汤加桂枝似乎更为合适些。

【疑难解析】

(1)手足温——阴阳气量化的相对性辨证问题:严格地说,手足温是平人的正常的手足温度的状态,也就是说,它不能作为一个症状来看待,但是在《伤寒论》里就不是这样了。仲师运用《内经》的阴阳气的分类学说,不但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同样还在具体的脉症辨证当中也运用了这种学说,手足温的辨证就是一个证明。检索一下,在《伤寒论》中讲手足温的并不多,六经病中只有少阳病和太阴病讲手足温了,这就很值得思考。三阳病是阳气盛的病,按照常规应该手足热,但是少阳为一阳,阳气是最少的,因此少阳发病相对三阳的太阳病和二阳的阳明病来说,手足热的程度不是太重仲师为了准确描述少阳病手足温度与太阳病、阳明病的区别,就把这种不太重的手足热叫做手足温。可见,本条的手足温,不但证明仲师在六经辨证中运用了《内经》“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的理论,而且还证明了所谓手足温的“温”,具有相对性,是相对太阳病和阳明病而言的。又一次说明了相对性辨证思维对于研读《伤寒论》的重要性。(2)治从少阳——动态辨治思维的问题:少阳又称为“游部”,我们应该通过阅读少阳病和柴胡证的条文,仔细体味这个“游”字的内涵,因为中医的动态辨证思维往往从“游”字体现出来,本条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首先从病势来讲,伤寒四五日,接近一经的时间,病情容易发生动态地变化。身热(也可能是少阳病之热)恶风,说明了太阳病的邪气已由盛变衰;胁下满,说明了邪气已进人少阳;而渴,又说明了邪气可能涉及阳明。可见,邪气呈现了从太阳到少阳、从少阳到阳明的动态表现。其次,从治法来讲,单纯从症候表现看,应该是三阳并病,可是为什么要用小柴胡汤治从少阳呢?《素问·至真要大论》讲:“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仲师的常规治法也是这样,往往先解表后治里。由此看来,本条的治疗显然反常。既然反常,就有必要研究研究其中蕴含的道理,我认为还是应该从“游”字上理解。病势呈游走变化的状态,少阳处于外连于表内连于里半表半里的游部,小柴胡汤又具有枢转的功能,再加上方中的柴胡辛凉善于宣达,太阳的邪气可以外散,少阳的郁热可以和解;黄芩苦寒善于清泄,阳明热邪可以内清少阳的热邪也可以和解。何况还有生姜的解表、参枣的扶正。可知,虽然是三阳并病,在太阳未罢、阳明初入、少阳已现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治从少阳。小柴胡汤解外、和中、清内的综合性的枢转功能,完全可以从“游部把三阳的邪气解决掉。提示了小柴胡汤功能和应用的特点,也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恒动观。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本条论述三阳证同见而俱轻,治从少阳。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属太阳表证;胁下满,属少阳证;手足温而渴,属阳明证;颈项强乃三阳共见证,因足阳明之脉下颈行人身之前,足少阳之脉从耳后,下颈行人身之前,足太阳之脉循头下项行身之后,故颈项强为三阳共见证。

本条虽谓伤寒,实为三阳合病。但太阳只有“身热恶风”与第96条之“身有微热”同类;手足温而渴,属阳明里证,但阳明只有“手足温而渴”,与第96条之“或渴”相似。显然,单纯解表和清里皆非所宜,唯从少阳和解,使表里气机畅达,则三阳之邪可解。


吕英《伤寒一元解》:

1.伤寒四五日,若有邪入里,则进入少阳界面。

2.身热恶风属太阳表证。

3.颈项强属太阳经经气不利。依据上述2+3病机线路,本证可发展为《金匮要略》的柔痉。临证若有此端倪者,需提前截断。

4.胁下满属太阳表下陷于土、少阳枢折、土中寒热气结郁滞于少阳经所过之胁下,气机不畅。

5.手足温而渴者属阳明热证。第99条为太阳、少阳、阳明合病,阳明经出现热实证,故治疗的捷径是利用少阳的枢转之力,同时对治阳明失阖、太阳不开相应的症状。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