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19条 桂枝汤禁忌
原创 郑老叟整理 大龄岐黄学童 2024-01-29 10:43 广东
[19]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内热者,服桂枝汤则吐,如酒客之类也。既亡津液,又为热所搏,其后必吐脓血。吐脓血,谓之肺痿。《金匮要略》曰:热在上焦为肺痿。谓或从汗或从呕吐,重亡津液,故得之。
柯琴《伤寒论注》:桂枝汤不特酒客当禁,凡热淫于内者,用甘温辛热以助其阳,不能解肌,反能涌越,热势所过,致伤阳络,则吐脓血可必也。
尤怡《伤寒贯珠集》:凡服桂枝汤吐者,不必尽是酒客。此其脾胃素有湿热蕴蓄可知。桂枝汤,其甘足以酿湿,其温足以助热。设误服之而致吐,其湿热之积,上攻肺中,与表之邪风相得,蒸郁不解,发为肺痈,咳吐脓血,势有必至者矣。仲景因酒客,复申其说。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得汤则呕,请申其义,凡不当服桂枝汤而服之,不但呕,而且吐者,以其人内有湿热,又以桂枝汤之辛热以助其热,两热相冲,反能涌越,热势所逼,致伤阳络,其后必吐脓血也。此一节申明前二节得汤则呕之义。“序例”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者此也。
黄元御《伤寒悬解》:大凡服桂枝汤即吐者,胸隔湿热郁遏,桂枝益其隔热,下咽即吐。缘其胃气上逆,心下痞塞,肺郁生热,无路下达,桂枝辛温之性,至胸而出,不得入胃腑而行经络,是以吐也。其后湿热瘀蒸,必吐脓血。此宜凉辛清利之剂,不宜辛温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此承上文“得之则呕”,而言凡服桂枝汤吐者,不但甘味以缓中,而辛味更走气,则络脉愈伤,故其后必吐脓血也。按:《经》云:”阳络伤则吐血。”《厥阴篇》云:”呕家有痈脓。”盖厥阴亦主包络也。莫氏曰:“此节当在'喘家'之前,疑编次之误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胃家湿热本甚者,复得桂枝之大热,则两热相搏于中宫。搏则必伤,甘又令人中满,壅气而上溢,所以胃不司纳,反上涌而逆出也。然胃属土,土者金之母,肺属金,金者土之子,母病固传子,胃家湿热甚,则必传之肺,肺受胃之湿热,与邪热搏郁而蒸,久热爲火,肺爲金,脓血者,金逢火化也。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桂枝用之于中风,则为解肌,用之于伤寒,则为闭邪。邪无出路,反得挟辛热之助,怫郁其营中之血,泛溢上升,吐而继以脓血,所必然也。
吴谦《医宗金鉴》:凡酒客得桂枝汤而呕者,以辛甘之品能动热助涌故也。若其人内热素盛,服桂枝汤又不实时呕出,则益助其热,所以其后必吐脓血也。然亦有不吐脓血者,则是所伤者轻,而热不甚也。
喻嘉言《尚论篇》:桂枝辛甘,本胃所爱,服之反吐,其人湿热素盛可知矣。湿热素盛,更服桂枝,则两热相合,满而不行,势必上逆而吐。吐逆则其热愈淫溢于上焦,蒸为败浊,故必吐脓血,此一大禁也。其误服未至于吐者,上焦清气未伤,热虽渐消,亦蹈险矣。
高学山《伤寒尚论辨似》:桂枝汤为辛甘之剂,甘则胃喜受之,辛则肺喜行之,故能有容而达于肌分。服之反吐者,是胃湿而满,不能受,肺热而阻,不得行,即所谓酒客,呕家是也。夫以湿热之因,而致一藏一府,恶其所喜,将来郁为溃脓,出为痰血,故曰其后。然则于吐何尤,而特于吐桂枝之日早卜之耳。喻注吐则热势淫溢于上焦。蒸为败浊,故必吐脓血,是谓吐脓血之故,由于桂枝之吐也。请问湿热极盛之人,假令不吐,假令不服桂枝,其能免于吐脓血乎?无湿热者,即服桂枝而探吐之,遂至吐脓血乎?非长沙公遗意也。
钱潢《伤寒溯源集》:其后必吐脓血句,乃未至而逆料之词也。言桂枝性本甘温,设太阳中风,投之以桂枝汤而吐者,知其人本阳邪独盛于上,因热壅上焦,以热拒热,故吐出而不能容受也。若邪久不衰,熏灼肺胃,必作痈脓,故曰其后必吐脓血也。此以不受桂枝而知之,非误用桂枝而致之也。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此承上节得之则呕而言,凡不当服桂枝汤而服之,不但呕而且吐也。辨脉篇曰:游于经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桂枝气味辛温,不能解络脉之邪,而反能助络脉之热,故其后必致络脉受伤而吐脓血也。《经》云“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浮而常见者,络脉也”,是经络俱行于肌肉之间,而有深浅之别,内外之分耳。
魏荔彤《伤寒论本义》:此条乃申解太阳中风病应用桂枝汤,而桂枝又有必禁之故,示人知禁而用法愈明矣。程注谓以寒伤荣,而误用桂枝,所以邪无出路,蒸为上焦之郁热而为吐脓血之证。方、喻二注谓湿热家不宜用桂枝,病情之多,何所不有,三家两说,固皆是矣但湿热家若风伤于卫,桂枝既不可用,将坐以候之乎?且必待其吐,而复知禁用,则又何以救其后之必吐血?此处俱无一语救正,不几令主治者茫然耶。愚谓湿热家中风,当早于脉于证求之,不应吐后方卜其后吐脓血,以神不幸而中之言也。湿热家或中风,脉虽浮必兼濡涩而数,于脉可以知其热也。虽头项强痛,必兼身重骨节烦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虽汗出必兼短气;虽恶风必兼小便不利,于此证可以知其湿也。辨之既明,何至必于吐后始知其误服桂枝,而又静听其后吐脓血哉?则湿热家之中风,于用桂枝之内,必佐以五苓之治矣。或易桂枝为葛根,即葛根连苓汤之义也。是在临时斟酌为施治,所谓桂枝汤主之者,原贵变通,神而明之,岂异人任哉?至程注谓伤寒而用桂枝汤,则误治之害,将其变未必吐脓血一证可尽,是在随其逆而救之,亦如仲师言治坏病之说也,学者识之。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喘家且可作桂枝,凡服桂枝无问题矣,即吐亦无人加意也。无何吐脓血,夫谁不委过桂枝耶?吐而曰必,则势难幸免可知。必而曰凡,则时常见惯可知。又曰其后必吐,明明其前不吐矣。更何辞以辩护桂枝耶。又不曰不可与,明明不禁其与矣。抑何恃而不顾虑桂枝耶。彼得汤呕者,呕汤也,无贻患也。服汤吐者,未必吐汤,而且一再吐也。岂非桂枝之咎耶?吾谓桂枝犹艰于所遇也。下文服桂枝汤后发生他证者,大都桂枝之原动力,为热邪所利用。桂枝先阖而后开,热邪遂先入而不出。如其不得汗而得吐者,桂枝非无反动力以却邪也。无如桂枝非吐剂,吐之转予邪以上膈注胸之路,瓜蒂汤不能为后盾也。瓜蒂吐胸有寒耳,非吐胸有热也。惟勿治之以观其后而已。曰必吐脓血,殆即厥阴之热气有余。彼发痈脓,此吐脓血,痈脓脓血亦何常之有。厥阴唾脓血为难治,尚有麻黄升麻之主剂。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尤有脓尽自愈之明文。况太阳非主血所生病,又何关重要乎?喘家吐脓血又何若?喘满状类肺痈,脓血恐非愈兆。酒客吐脓血又何若?呕酒带血则有之,若脓血随其后,究非酒客所宜。则凡服桂枝汤吐者,皆可与桂枝者也,然必脓血尽而余邪始告肃清,桂枝还有知己哉?长沙非奚落桂枝也,为责备桂枝者打破后壁,狐疑者听,笃信者亦听。如欲舍桂枝以易他方,则宁缺毋滥也。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此条亦不可信。以实验言,服桂枝汤,未闻有吐者;以病理言,吐脓血当为肺坏疽、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等病,服桂枝汤而吐,绝无造成此等病之理,以是知其不可信矣。
曹颖甫《伤寒发微》:【17、18,19条一起论】酒之为气,标热而本寒。初饮则身热,酒后则形寒。标热伤肺,则为喘;本寒伤脾,则为痰。故治酒客病者,法当利肺而舒脾。肺气利,则标热泄而喘满除;脾气舒,则本寒化而湿痰解。桂枝汤方中加厚朴之苦温,以去脾脏之湿;杏仁之苦泄,以疏肺脏之热,或可用之。否则肺、脾二脏多湿热之人,本不喜甘,更用大枣以助脾湿而壅肺气,无论服汤必呕,而标热一盛再盛,肺痈既成,必吐脓血。如不得已而用桂枝汤,或加厚朴、杏仁而去大枣,理亦可通,以肺、脾多湿热之人,本兼痰喘故也。故仲师首节言“不可与”,言其正也;次言“加厚朴、杏子”,言其权也;三节言甘味壅塞,必吐脓血,极其变也。仲师于此不出方治,但举喘家加厚朴、杏子,使人自悟加减之法,于不言中求生活耳。不然,“下之微喘”条,后文自有方治,此处何烦赘说乎?盖特为酒客言耳。莫氏谓“凡服桂枝汤”条,当在“喘家”之前,非仲师本旨,不可从。若夫既呕脓血,仲师自有治法,《金匮·呕吐篇》云,不可止呕,脓尽自愈。不当止呕,但需排脓,则《狐惑篇》赤小豆当归散、《疮痈篇》排脓散,并可用也。包识生以首节为营实之禁忌桂枝,次节为卫实之禁忌桂枝,似也;三节为营卫俱实之禁忌桂枝,则非也。服桂枝而吐,与上得汤则呕何异?何所见而与首条殊异乎?况以伤寒通例论,中风一证,原系营实卫虚,若以为营实当禁桂枝,中风一证,先当禁用桂枝矣。自来注释家,多犯顾此失彼之误,《伤寒》所以无通才也。实为邪实,风胜而血弱也,慎勿以邪实营弱而误认虚证。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本条之原文为“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陈氏本改为“凡吐家”,比较合理,从之。按服桂枝汤吐者,未尝见;即酒家服之而吐者亦未尝见。以阳明热盛,服之而蛆血、吐血者间见之。若谓必吐脓血,则其人必有胃癌、胃溃疡之症,得辛热之药品,血管与黏膜等破裂,而脓血随出,比较近理。盖有胃癌、胃溃疡者,其平素有胃痛欲吐之症,故陈本改为吐家可通。虽然,神经性之呕吐者,或胃酸过多喜吐者,服桂枝汤绝不致吐。服桂枝汤而吐脓血,可谓仅有之症。果有胃溃疡、胃癌之疾者,如有感冒,可以葛根黄苓黄连汤代之。
本条之脉证、舌证:脉当为数大或滑数;舌当见糜腐苔。
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此节补述前义。凡酒客,则酒气内蕴,其气盛而剽悍,服桂枝汤之甘热,两热相冲,不为有声有物之呕,而为无声有物之吐者,吐则气脱,津血不守,其后必吐脓血也。古称脓血,即今之红白涎,如“少阴病篇”云:“下利便脓血者可刺。”“厥阴病篇”云:“唾脓血者为难治。”不是呕家有瘫脓,及此为肠内有瘫脓之臭秽疮脓也。
陈逊斋《伤寒论改正并注》:凡服桂枝汤吐者,必其人先有湿热,投以桂枝,则两热相遇,势必气逆而呕,热而且呕,久必吐脓血。此即上文“酒客病,得汤则呕”之证也,嗜酒之人,湿热内蕴,投以桂枝,则湿热增剧而不能容,故作呕,且吐脓血也。
朱壶山《伤寒论通注》:太阳中风,邪伤肌肉,而阳明胃亦主肌肉,桂枝辛热,亦能人胃,《评释》者言桂枝健胃者以此。胃中燥气不甚肌肉不生邪热,风寒人此,太阳病不变,桂枝汤所以能驱肌肉之邪,随微汗外出而解。若肌肉间有邪热,是胃中燥气过甚,得汤则燥热相搏更甚,势必上涌作吐。胃热循络上通于心,心生血,心主代心宣化而主血,肠壁的淋巴微管,含有消化产物的乳糜,乳糜管在绒毛的中心,吸收脂肪的消化产物,经过肠间膜中的淋巴管,流入胸管,在心脏附近,最后合静脉结合燥热相并,其血上逆,邪热所及,将与血液混合之乳糜,势必崩坏而成脓,所谓其后必吐脓血者以此。
包识生《伤寒论讲义》:营卫俱实之人,其气血雍盛,桂枝汤扶营益卫之品也,实其实而虚其虚,如抱薪之救火,故营卫益盛而吐脓血也。
此言营卫俱实之人,不可与桂枝汤治之之法也按营实之人加攻营之药,犹可以桂枝汤治之;卫实之人加破卫之药,亦可以桂枝汤服之。但营卫俱实之人,则断不可以桂枝汤矣。
刘绍武《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补缺:临床观察,痈证化脓时常伴有发热、自汗出等症,易与桂枝汤证混淆。本条当为“胃痛”或“肠痛”证,服桂枝汤后,热伤血络,则吐脓血。肠痛使用大黄牡丹皮汤;胃痈使用溃疡汤(柴胡、黄芩、苏子,党参、陈皮,白芍、川军、五灵脂、川楝子、败酱草 )。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本条论述里热证错服桂枝汤之转归。里热者服桂枝汤后必吐,发汗伤津液,里热反而更助热。《金匮要略·肺痿肺痛咳嗽上气病》提到:“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可以看出,里热再助其热,又伤津液,热雍于上,侵袭肺脏,肺为娇脏,易受戕害,热伤血脉,血气凝滞,则为痈脓之变。若吐,说明上雍之热甚,热纠结不去,其后必吐脓血,危害严重。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本条与前两条义有关联。盖言酒家、喘家服桂枝汤皆能致吐。由吐测知,其人胸中原有痛脓,知其后必出脓血也。
脓血在内,非吐出不愈。其脓血之化生,非因服桂枝汤而然,曰酒客,曰喘家,明言病因甚久,非朝夕所致。以久蓄之脓血因服汤而吐出,是补助疗能之好现象。惟随证治病,用原方一成不变不甚相宜耳。18条宜桂枝汤去甘药免呕,19条以桂枝加厚朴杏子使毒内解,并无禁用之意。若酒客中风见桂枝证而禁用之,则“随证治之”一语岂非衍文。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吐家,没事会呕吐的人,常常会恶心呕吐的,肠胃不好,没事吃完东西会呕酸的人,不要开桂枝汤,因为吐家可能是胃破了,桂枝汤一下去,桂枝芍药发阳的力量很强,血液循环会加速,本来只是胃溃疡的小洞,变成大洞,就吐血出来了,所以桂枝汤不要吃。有胃癌、胃溃疡者,其平素会有胃痛欲吐之证,所以没事胃隐隐作痛、恶心想吐的人要小心注意,不要给桂枝汤。
吕英《伤寒一元解》:此条是第17条用酒客反映体内有湿热之邪不可与桂枝汤的广议。桂枝汤恢复东方甲乙木之气和缓有序的升发,味甘,以温升为主。根据结论吐脓血,临床体会有两种情况,最常见的是病机属津液受损的温热火证;另一种病机为表实阳郁之麻黄汤证,却反复用桂枝汤,因表闭不开、阳郁化火、灼伤血络,亦可出现吐脓血。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本条论述热毒蕴结而致内有痈脓的患者,不能用桂枝汤。从“其后必吐脓血”可知此患者必原有内痈之疾,或为肺痈,或为胃痈,总之素体热毒较盛。因热毒内蕴,正邪斗争,影响气血营卫不和,在外可表现为恶风寒、发热、汗出等类似太阳中风的证候。如审证不确,错认作太阳中风,而误投桂枝汤甘温之剂,则更助其内热,而使病情恶化,出现呕吐等证。继之则热毒腐血成脓,内痈溃破而吐出脓血等物。
综合第17条和本条所述,凡内有湿热或热毒者,无论病在何经何脏,均不可误投桂枝汤,以其甘温助热之故。推而广之,凡温病、风温、湿温等证,也均当忌用桂枝汤,临床不可大意。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本条亦属于桂枝汤禁例,但没有从正面提出,而是提出服桂枝汤的反应,及以后可能发生的后果,从而得出这是里有蕴热的缘故。虽然还未至“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地步,但吐脓血的后遗症也是相当严重的了。这就意味着里有蕴热,切不可用桂枝汤。
方氏柯氏注释基本一致。恽氏提出“脓”字当是讹字,亦有理致。但是其后热郁化脓,脓血并出,亦有可能,或者宿有痈脓,误服桂枝汤,以致吐脓血,更有可能。“必吐脓血”乃逆料推断之词,不是绝对的,因此也不可绝对看待。总之,里热素盛,误用桂枝汤会导致吐血,这是事实。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就有这样的记载:“周,34,屡屡失血,饮食如故,形瘦面赤,禀质木火,阴不配阳,据说服桂枝汤治外感,即得此恙。”徐灵胎也有这样的经历,“风嗽夹火者,服桂枝汤必吐血,百试百验”。编者对于因误服桂枝汤而变成吐血的,也曾遇到数例,正足以证明《伤寒论》是一部理论结合实践的著作。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第19条以吐脓血为例,提示凡毒热内盛者禁用桂枝汤。病人能吐出脓血,必是原有内痈。原有内痛,可知其人素体热毒雍盛,因此可以见到发热、多汗、身痛等类似太阳中风的症状表现。如果误用桂枝汤,则发汗伤津,辛温助热,必然会导致病情恶化。显然这里是在强调毒热内盛者禁用桂枝汤。从第17和第19两条可知,凡内有湿热或毒热者,皆应禁用桂枝汤。《伤寒例》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正是这个意思。推而广之,凡温热病证,亦当忌用桂枝汤。
姜建国《伤寒论讲稿》:本条提示热邪内蕴者禁用桂枝汤。从服桂枝汤后的呕吐反应推测,里热雍盛的人患太阳中风证,应该禁用桂枝汤。一旦误用甚至还会发生吐脓血的严重情况。这是因为火旺体质再加上桂枝汤的辛温助热,导致里热炽盛,热雍肉腐,最后发展成吐脓血。清代医家徐灵胎就讲过:风嗽挟火者,服桂枝汤,必吐血,百试百验。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本条提示桂枝汤不可用于里热病证。服桂枝汤后必吐脓血者,为里热亢盛之人。这样体质的人,若服用了性味辛甘温的桂枝汤,必然会使邪热更盛,损伤血络,腐败气血,胃气失和,则呕吐脓血。服桂枝汤后吐者,并非一定会吐脓血,应据证分析,若在呕吐的同时有邪热更盛的表现,则是病情有变,此时应该禁服桂枝汤;若有呕吐,但太阳中风证没有变化则仍可以用桂枝汤,必不会导致发生呕吐脓血,因为中风证中本有鼻鸣干呕,初服桂枝汤也有反烦不解者。如原文第12条及第24 条所述。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516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