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共读玄隐遗密
2024
05-19

共读玄隐遗密

最近公共号发文少了。一个是忙,另一个是不想重复/也不想写其他方面,感觉话都快说完了,没说明白的,好像我能力也达不到了。马上2023年就结束了。这一年,非常的不顺,本来应该完成的工作,迟迟没有完成。恰恰又是我无能为力的领域。因此,拖累了更多的事。我只能枯燥的等待。最开始的焦虑过后,现在已经是事多不愁,反正就那样了。空闲的时间都在读玄隐遗密。

一个人读,读到精彩处,无人可展示,读到不懂处,也无人可问询。所以,我觉得应该从头开始读。主要是读玄隐遗密。以后在腾讯会议里面读,想加入的朋友可以关注公共号。今天晚上七点开始第一次共读,在腾讯会议

总的来看,未来西医必将有一个血流信号的学科,必然会有一个血管体式的人体结构理论。只是今天的我身心俱疲,实在是推不动了。

我越读玄隐遗密越觉得今天的中医发展路线错大了。继续下去,灭亡是可能的。很多教科书里面的内容,是错误的。简单列举如下:

1、 古之别类于易而言其象,以象类言而附其和,致其明白而不着形质,此圣人之德耳。

这一段话,就说明了象思维的特点,即古人是从“易”出发来形成象。易就是变动,不同的变动类型就是“象”。象,是大脑里面的一种复合的形式,那么,象也存在类别,同时象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需要找到合适、和同的词,这让人能够明白,但是不指代具体的形质。这就是中国古代圣人的伟大。

我觉得这一段话,讲明白了中医思维的特点,应该作为中医的入门课程的开场白来讲。否则,总是用有形物质替代中医的词汇,学生学了个稀里糊涂。

2、三焦者,诸器之附而归小肠也,匹少阳而出太阳,承作而宣,受渉而动,摄化之变也。

这只是某一篇里面的一段话,很明确的说明了三焦的形态,诸器之附显然就是以肠系膜为主体的一系列结构;由此而形成象。这一篇章节全是各种中医的脏器名词,非常简单详尽又相互印证。

所以,这一个章节应该看做中医脏器概念的标准。同样,这一篇也证明了古人有解剖,而且进行了超过肉眼分辨率的观察。

古人文明发达程度,非常高。

3、“同气相求,相比以溜。变化相移,所须则收。气味有宿,质化气(气火)归。饮食入胃,转化为气。气之所变,资乎其给”。

故味之酸者,入胃则化咸而斥(碱)变。本初之味,敛乎纵而功收涩。咸化之气,通于血而荣乎髒。咸化之质,充乎血而荣乎筋。斥化之气,给乎胆支乎胃。斥化之质,入乎津血去渍腻,而精化其瘀也。

这一段话,特点就是说明了各种味道的食物首先有一个“本初”,到胃(应该包括肠道)里之后会有两种变化,一种是咸,一种斥;两种变化都产生气和质(味),质和味偏重实质,又有所不同,味更微细,质则量更大一点。

怎么理解哪?我 的理解是:“咸”,可能是不引发免疫反应的,可以很容易被直接吸收的。而斥,则是引发一定的免疫过程的,或者不能直接背吸收的。

如果我对古文的理解正确,说明古人早就观察到人体的免疫反应。

以上三段话,都是一篇里面的一部分,我写的也仅仅是一个理解的大纲,细节很多,就无法展开写了。

后世的文字,包括王冰的黄帝内经,都是直接告诉一个简版的答案,而玄隐遗密告诉大家一个推理过程。

用前一篇文章的观点就是玄隐遗密是一个从原点出发的知识体系。

只是没有人挖掘。希望朋友们加入。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