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阴脉、阳脉的常脉脉象是什么?异脉脉象有哪些?《难经-三难》
2024
05-18

阴脉、阳脉的常脉脉象是什么?异脉脉象有哪些?《难经-三难》

说明:《难经-三难》中关于关、格、覆、溢的解释不一,存有异义。本文所解可能存在不正之处,仅供参考。

【原文】

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1]?然:關之前者,陽之動,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内格[2],此陰乘之派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内關外格[3],此陽乘之脈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藏之脈[4],人不病而死也。

[1]阴阳相乘:阴乘阳脉或阳乘阴脉,即阴脉见于阳部或阳脉见于阴部。乘,加,以已覆他为乘。

有覆有溢:指脉体前后超越本脉之位。如阳气过盛,致使阳脉(浮)过长,延长至尺部(尺部本沉,却同寸部一样现浮脉),甚至延续至尺肤,称覆脉;阳在外,阳乘于阴,阳上阴下,故称覆。

阴气过盛,致使阴脉(沉)过长,充溢至寸部(寸脉本浮,却同尺部一样现沉脉),甚至延续至鱼际者称溢脉。阴在内、在下,阴乘加于阳,从下而上、从内而外,故曰溢。

覆,覆盖;溢,满溢、泛溢。

有关有格:指阴阳二气阻隔不通。关,关闭在内;格,阻碍,阻隔于外。

[2]外关内格:滑寿注:“阳外闭不下,阴从而内出以格拒之,此阴乘阳位之脉也。”阳应向下通于阴,现阳被关在外不能下,阴脉乘机上乘格阳于外,故阴脉上至鱼际。

[3]内关外格:滑寿注:“阴内闭而不上,阳从而外入以格拒之,此阳乘阴位之脉也。”阴脉应上通于阳,现阴被关在内不能上,阳脉乘机下乘格阴于内,故阳脉下至尺部。

[4]真藏之脉:滑寿注:’覆溢之脉,乃孤阴独阳,上下相离之诊,故曰真藏之脉,谓无胃气以和之也。’

真臟之脉,不能得胃气,即中焦失去斡旋之司,不能沟通上下。或只现阴脉、或只现阳脉,阴阳隔离,随无外在病症,但仍有死证之危。

【译文】

三难问:脉有太过与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益、有关有格,这是为什么呢?

答:关之前为寸脉,属阳,脉长九分而带浮象,是寸脉的正常脉象。如果浮脉的脉长超过关前九分为太过;达不到九分为不及。如果寸脉(不浮反沉且)向上延续到鱼际,称溢脉,为阳气被关闭于体外而阴气上乘格拒阳于外,这是阴盛乘阳的脉象。

关后为尺脉,属阴,长度一寸而带沉象,尺脉的脉长超过此长度为太过,达不到此长度为不及。如果脉(不沉反浮且)向下延伸到尺内,称覆脉,为阴气被关闭于内而阳气下乘格拒阴气内,是阳盛乘阴的脉象。

因此,覆脉、溢脉都是阴阳之气相互隔绝的真藏脉,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仍是危险之证候。

覆脉和溢脉的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寸脉或尺脉超过其长度为太过;达不到其长度为不及,太过与不及的脉象是阴阳失调的反映。

覆脉是阳气太过阴气不及、溢脉是阴气太过阳气不及。覆脉、溢脉所致的内外关格是阴阳离决的表现,虽无其他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仍是危险之证。

“关格”的含义

本难所述关格是指以阴阳二气内外关闭、阻隔不通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关格’一词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终始》云:’人迎与太阴脉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

《灵枢·脉度》亦云:’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可见,关格是指阴阳二气俱盛,不能相互交通,阴阳格拒的危重证候。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正式提出’关格’病名,指出关格为正气虚弱、邪气闭阻三焦的一种危重证候,如《伤寒论·平脉法第二》云:’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跌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隋代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关格大小便不通候》也提出’二便俱不通为关格’,认为关格是指二便不通的危重证。

真藏脉乃病危之象

本难明确指出真藏脉乃病危之象。本难的真藏脉,是指阴阳相乘、内外关格而见的覆、溢脉象而言。

真藏脉,最早见于《内经》,指脉无胃气而真藏之气败露的脉象,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本难指出覆脉、脉是阳相互隔绝的真藏脉,也是危险证候,应加以重视。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摘录自《难经译释》。​​​​

​​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