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跟诊冯老:全身剧痛,三剂而愈案
2024
05-06

跟诊冯老:全身剧痛,三剂而愈案

男某,6岁,初诊:2024年3月15日 

主诉:全身剧痛1月余。

现病史:患儿呆坐,精神萎靡,不欲言语,全程父母代述。患者一月前(2月13日)玩雪、吃四根雪糕、喝饮料后,第二天发病。全身皮肉剧痛难忍,一碰即痛,疼痛夜甚,住院西医诊断不明确,用镇静止痛药无效,严重时持刀欲“死了算”,住院治疗11天,曾服中药后症状稍减。

但仍每日数次发作,晚上吃饭一咀嚼即开始发作,从嘴开始至头至全身。疼痛发作时精神差,乏力明显。近日吃橘子瓣即觉凉甚(自诉很凉很凉),昨白天轻,夜间发作周身疼痛,口干不欲饮,纳差,微盗汗,四逆,大便日1行,昨日未排。苔白,脉细稍数。

辨六经:少阴阳明太阴合病 

辨方证:二加龙骨汤加苓术陈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白薇12g炙甘草6g苍术10g茯苓12g生龙牡各15g 白附片18g陈皮30g 生姜3片,大枣4枚,3剂,水煎服,两天一剂。

按:患者肢节、周身疼痛,其证在表,精神状态差,萎靡不振,乃陷入阴证,即少阴病;进食觉凉、四逆及乏力,当属里寒饮停,属太阴;外邪里饮,饮停久而化热则出现脉稍数、口干、盗汗为阳明。六经为少阴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二加龙骨牡蛎汤。纳差,加陈皮健胃进食;口干不欲饮,为饮停于里,加苓术增强祛湿化饮。

结果:此案为孙辉师兄(冯老传承班学员)介绍来诊,04月09号微信随访,患者家属诉患儿诸症已。

冯老答疑:

学生:请教老师本案的辨证思路?

老师:本案很明显有里寒,现在身疼不严重,主要是凉,这个凉是里寒的厉害,但外也寒,身疼嘛,烦躁的时候身疼,身疼是什么?是少阴嘛,其他的都是太阴,没有劲,疼是少阴,外邪里饮嘛,外邪里饮多少有一点化热,不太明显,有口干,有时候睡觉时有点盗汗,整个是外邪里饮,饮化热有点阳明,少阴太阴阳明合病,我们就给他用二加龙骨,这么一点小孩就累,小孩哪有累的呀?还是里虚的厉害,津液虚,里虚寒嘛,现在吃不了东西。 

学生:到白薇那种程度了吗?

老师:白薇就是强壮的养阴药,和芍药差不多,芍药是养血的,白薇是养阴清热强壮药,凉性的强壮药,和牡蛎在一起清虚热。

方证鉴别: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二加龙骨汤,六经归属均为少阴阳明太阴合病,两者如何鉴别?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本方证不光关节疼,主要表现为湿特别重,脚肿痛得厉害,行走不便及气冲呕逆者。

二加龙骨汤出自《小品方》:“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枝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日二加龙骨汤”,主治较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津伤表虚更甚,机能不足。胡希恕先生常用二加龙骨汤时亦不去桂枝,因证中虚热浮越,冲气逆上,桂枝有平冲降逆作用。

本案患儿发病已有1个月,并住院11天,津液耗伤,出现呆坐,精神萎靡及乏力等一派虚衰症候,同时周身疼有表的阴证,则以附子温阳止痛,白薇、龙骨、牡蛎滋阴强壮作用。

体会:

痹证乃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黄帝内经》对此论述甚详,尤其强调病因。

经方治病根据症状反应,分析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施以适证治疗。正如本案患儿年幼,西医诊断不明显,中医病名诊断亦各有说法。但是,冯老根据经方理论,“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取得显著疗效。

无论任何疾病,病位只有三个,即表、里、半表半里。在急性期,多表现为表的阳证即太阳病,而患者在找中医看时,大多已过了急性发作期,此时患者的机体往往呈现出衰退、抑制、虚弱等阴性(不及)的症状反应。

因此,痹证在中医临床中更多见到的是病位在表、病性为阴的表阴证,即少阴病。在上文冯老答疑中提到患儿里虚得厉害,并合并周身疼得厉害,需要附子强壮振奋机能。冯老在临床中治疗痹证附子多用20-30g,而考虑本案患者幼小,酌减至18g,两天一剂。方证对应不仅是方证药证对应,而且包含剂量、煎服法、调摄等等。

胡希恕先生曾专门讲授“痹证的论治”,提出“痹证多在少阴”的观点。但是,治疗少阴病的方证有不少,比如甘草附子汤、真武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证,而本案冯老选用二加龙骨汤,充分体现了经方治疗痹证不是辨病论治,也不是某一经验方,而主要依据症状反应进行辨证施治,即“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而治愈疾病。

但是,我们学习和应用胡老临床经验,不可落入专病专方的窠臼,“痹证多在少阴”的观点,是胡老临床经验的总结之一,而非全貌。胡老在讲座中同时指出,痹证六经皆可见。以下表格针对“痹证”的整理归类,虽不能窥其全貌,但可锻炼经方思维,有利于理清思路。

症状反应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