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刘渡舟医案:泽泻汤
2024
05-11

刘渡舟医案:泽泻汤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第十二》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冒,即沉重;眩,即眩晕。因支饮之邪上犯头目,清阳被扰而见“冒眩”。

这个“苦冒眩”,不同于普通的头晕目眩,它通常难以言状,无法形容。

(一)

支饮是四饮之一,有独立的证候。

《金匮要略》云: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故在辨别泽泻汤证时,应该抓住“支饮”本身和“苦冒眩”两方面证候。

但刘老认为,在临床上,这两个证候不一定同时出现,仅凭“苦冒眩”难以判定是泽泻汤证,故还可借助其它表现以判断。

1.脉象

弦脉主饮,沉脉主水。泽泻汤证,脉或弦或沉,或者沉弦共见。

2.面色

泽泻汤证,面色可见黧黑,或呈青暗,或色黄而晦暗。

单纯水饮,不兼它因,则见面色黧黑,如小青龙汤证。

若支饮夹有肝气,则面色青暗,因青为肝之色,暗则为饮。

若见黄晦不明,则反映饮夹脾湿,以困阳气,因脾为黄之色。

3.舌象

水饮为病,舌色必淡,因其寒也;苔多水滑,津液凝也;如果水湿合邪,则现白腻之苔,而且厚也。

泽泻汤证的舌体,肥大异常,质厚而宽,盖因心脾气虚、水饮上渍所致。

4.其它症状

支饮之邪上犯头目,除了冒眩之状,还可见头痛、耳鸣、鼻塞等证。

对于支饮所致的“苦冒眩”之证,方用泽泻汤,组成仅泽泻、白术两药。

泽泻性寒味甘,入胃,《神农》言其:消水,养五脏。即使水液消除以助养五脏。

白术性温味苦,可燥湿健脾,利水止汗。

治疗水饮所致的眩晕之症,以泽泻最有力,但泽泻偏寒,若非有热,则宜配伍性温之白术,健脾利水。两药相配,效果更佳。

此外,茯苓也治水饮所致的眩晕,但其力量不如泽泻、白术,此多用于水饮凌心之心悸,如苓桂术甘汤。

(二)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泽泻汤的运用,现借刘老一病案加以阐述。

张某,男,50岁。患头目冒眩之病两年余,多方治疗无效。观其睡眼惺忪,不想睁眼,两手发颤,不能握手写字。脉弦而软,舌肥大,苔白滑,舌根略腻。

辨证为泽泻汤的冒眩之证。

因支饮之邪上犯头目,故头目眩晕。《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饮为阴邪,损及阳气,加之津液不能濡养筋脉,故两手发颤。心下有支饮,困厄脾阳,清阳不升,则睡眼惺忪,懒于睁眼。

遂处方:泽泻24g、白术12g

患者服第一剂,未见反映;服第二剂后,顿觉周身与前胸后背漐漐汗出,以手擦汗有黏感,之后身体爽朗,冒眩立减。

后患者又服两剂,出些小汗,病告愈。

有医者言,这个病可以用苓桂术甘汤以健脾利水、温阳化饮,效果应该也不错。

刘老认为,泽泻汤是单刀直入之法,迅速除饮,使阳气通达起来;如果用苓桂术甘汤的话,甘草恋缓,不一定能见大效。

等服用泽泻汤,使水饮之邪稍减后,方可用苓桂术甘汤,巩固病情。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