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处方:龙眼肉25克,酸枣仁2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清半夏15克,茯神25克,生赭石30克。
此民国中医大家张锡纯创制,治疗气血虚损,兼有痰饮,所致惊悸不眠方,临床验证,效果独特而显著。
当今社会,失眠问题愈发普遍。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不规律的作息,让许多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频繁熬夜、日夜颠倒更是家常便饭。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尤其是睡前长时间刷手机、玩游戏,屏幕发出的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扰乱正常的生物钟。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严重损耗人体的气血,使得心脾负担加重,气血亏虚、心脾虚弱的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长期的精神焦虑、紧张还会影响人体的气机运行,导致水液代谢失调,聚湿生痰,进而出现心下痰饮停留的情况。
从医理看,安魂汤主要针对思虑过度、气血亏虚、心脾虚弱且心下有痰饮停留的失眠患者。心主血脉、藏神,气血亏虚则心失所养,心脾虚弱又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导致水液代谢失常,聚而成痰饮。痰饮属阴邪,心属火,痰饮停于心下,扰乱心神,阴阳失于平衡,阳气不能入于阴分,就会引发失眠、心烦、多梦等症状。
方中龙眼肉性温味甘,归心、脾经,能大补心血,增强心脏主血脉、藏神的功能,为气血双补之品,直接补充亏虚的心血,使心有所养 。酸枣仁味酸,归心、肝、胆经,擅长养心益肝、宁心安神,能收敛耗散的心气,增强安神定志的作用,协助龙眼肉更好地养心神。清半夏与茯苓相伍,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二者协同,从根源上解决水液代谢失常问题,共同消除心下停聚的痰饮,杜绝痰饮扰心的根源。生龙骨、生牡蛎质重沉降,归心、肝、肾经,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之效,能安定浮越的魂魄,使心神得安,让紊乱的神志恢复平静。生赭石苦寒质重,归肝、心经,重镇降逆,引上亢的心阳下潜,让阴阳相交,恢复正常的睡眠节律,使阳气能顺利入于阴分。诸药合用,补气血、健心脾、化痰饮、安心神,共同发挥治疗失眠的作用。尤其生赭石的使用,颇具妙义。
在临床使用安魂汤时,有较为确切的指征。从症状表现来看,患者入睡困难,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或者睡眠浅,夜间容易惊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同时伴有明显的疲倦感,即使经过长时间休息也难以缓解。日常精神状态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工作或学习效率明显下降。观察形体面色,可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爪甲颜色淡白,身体较为消瘦,肌肉松弛,肢体容易出现乏力感,稍微活动就感觉疲惫不堪。再看舌象,舌质淡,舌苔白腻,舌体边缘可能有齿痕,这是气血不足兼痰湿内盛的典型表现。询问二便,可能存在大便稀溏不成形,次数增多,小便清长或量少且伴有浑浊感。此外,患者还可能自述有心慌心悸、食欲不振、胃脘部胀满不适、恶心欲吐等症状。只要准确把握这些临床指征,使用安魂汤就能取得良好效果。
说到治疗失眠的经典方剂,酸枣仁汤同样是经典名方。酸枣仁汤组成为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主要功效是养血安神、清热除烦,针对的多是肝血不足、虚热内扰型失眠。这类患者常见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等症状,其舌象多表现为舌红、少苔。与安魂汤相比,若患者以单纯的阴血不足、虚热症状为主,没有明显的痰湿表现,酸枣仁汤更为合适;而安魂汤对于既有气血亏虚、心脾不足,又存在痰饮停聚症状的失眠患者,优势显著。安魂汤的特色在于兼顾了补气血、健心脾与化痰饮,对于因痰饮扰心导致失眠的患者更为适宜。
与其他失眠方剂相比,安魂汤的特色在于兼顾了补气血、健心脾与化痰饮,重用赭石引阳入阴,对于因痰饮扰心导致失眠的患者更为适宜,(笔者一般用磁石)。
附:临证医案
1、李永平医案
张某,女,48岁,顽固性失眠,伴恶梦、头晕、乏力。舌红少苔,脉细弦。
辨证:肝火偏旺,心神不宁。
治疗:以安魂汤加黄连6g、夜交藤20g、柏子仁12g。患者服用7剂后每晚能睡3-4小时,续服20余剂后症状消失。(《山西中医临床验案精选》)
2、黄金昶医案
孙女士,58岁,乳腺癌术后化疗6周期后出现顽固性失眠,伴头痛、口干、口甜、流涎、易惊、心慌。舌暗淡有齿痕,苔薄黄腻,脉滑弱。
辨证:心脾两虚,痰饮内停。
治疗:以安魂汤原方(龙眼肉18g、炒酸枣仁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清半夏10g、茯苓12g、生赭石15g)加党参15g、黄芪20g。患者服用2剂后睡眠改善,未再做梦,续服14剂后症状消失。(《黄金昶肿瘤内科经验集》)
3、程晓春医案
王某,女,30岁,心神经官能症,失眠2年,伴胸闷、心慌、早搏。舌淡红,苔白薄腻,脉细促。
辨证:情志不畅,气血亏损,痰饮内停。
治疗:以安魂汤合桂枝甘草汤(安魂汤原方加桂枝12g、炙甘草6g、三七粉6g冲服)。患者服用1周后症状减轻,续服20余剂后痊愈。(《陕西中医临床经验汇编》)
2025.4.15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046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