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随笔(一):阴阳舌
秋天的早晨,打开房门,看见外面地上薄薄的一层白霜,没有人踩过,均匀、洁净而美。
正常人的舌头伸出来,舌面上的苔,也应该是这样一种感觉,一是要薄,二是白,三是均匀,给人一种美感。苔太厚,就不是霜的感觉,而成了大雪了,这是邪盛。苔不白,反黄,这是有热。
苔不匀,也很常见。我有一年回家,看见父亲的舌苔,中间部分特别厚,周围薄甚至无苔。厚此薄彼,高差非常明显。父亲说,总觉得吃饭无味。这个无味,究竟是苔厚的部分引起的,还是苔薄的部分引起的,我没想明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正常的舌苔应该是均匀的,味觉应该正常。现在味觉不正常,只能从舌苔“一半厚、一半薄”的非正常状态找原因。
遂想起任之堂主人余浩老师讲过,这种舌属于阴阳舌。治法,是以去湿之药“削”苔之厚,补脾之药“补”苔之薄。中医的治则,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应用到这个症状,厚则薄之,薄则厚之,最终达到厚薄一致、均匀的美感状态,味觉也就恢复了。
父亲不愿意看医生。最简单的办法,是中成药。余老师建议的,是参苓白术散。其中去湿的药是茯苓、白术、扁豆、薏苡仁4味。湿去,则苔厚的部分自然变薄,起到“削”的作用。补脾的药,山药、莲肉、人参、甘草4味,补中,则苔薄或无苔的部分自然变厚。厚者趋薄、薄者趋厚,终归于一致。舌面就好了。
还有2味药。一是砂仁,一是桔梗。砂仁的作用,是行气。有老大夫给我开过诸多补肝肾的药,什么鳖甲、桑寄生、杜仲、牛膝、鹿角镑。吃完以后总觉得肚子胀,想排气。跟他说了,他便加了砂仁,好一些。参苓白术散中加了砂仁,应该是怕山药、莲肉、人参太过滋腻,用砂仁散一散,不会胀肚。另外一个作用,砂仁行气,加速空气流动,亦可以加速排湿。如果说,茯苓是“排干”、白术是“烤干”,砂仁等芳香行气之品,就是“吹干”,各用各的办法把湿弄走。
桔梗的作用,经方里是治咽痛,如《少阴病篇》之咽痛;时方里也是治咽痛,如风热感冒之银翘散、桑菊饮。时方亦认为,是为了宣肺,药性向上。与药性向下的枳实合用,一上一下,与肺的本性(亦宣亦降)完美吻合,故为治肺的标配。
这里为什么用桔梗?不太清楚。是不是药引子,把本来治脾除湿的药力引到肺的部位,既治脾又治肺?
父亲服用了一段时间,有一定收效,薄或无苔的部分厚起来了。看来,作为时方的参苓白术散,虽不如经方药简力专、一剂知二剂止,但在时方的世界里,已经算是小方了(10味药)。我喜欢。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282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