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为何阳明病会出现日晡所发潮热,日晡到底是什么时间段?
2024
04-26

为何阳明病会出现日晡所发潮热,日晡到底是什么时间段?

昨天中医群里讨论“日晡所发潮热”的问题。有人问日晡到底是什么时候?有的人说是中午过后,大部分观点是申时,就是下午的三点到五点。

其实我的观点是申酉戌三个时辰。

理由是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因为从申至戌,这个时间段是阳明经气下降的时候。

其实人体的阳明经气和太阳东升西落息息相关。每天的申时太阳开始向西运行。阳气逐渐下降,阴气慢慢上升。

这时人体的阳气也要从体表慢慢向体内收藏。当人体的阳气在下降的过程中,在阳明胃范围内遇到湿邪的阻碍,就会导致人体的阳气无法下降收藏。人体的阳气会和湿邪交织在一起,会出现身体四肢发潮热的现象。

人体的阳气和湿遇在一起,就容易变成潮热。这就像用煤气灶来蒸包子。如果锅里没有水,没有蒸汽包子是蒸不熟的。热量是不能散发到锅内。只有热和湿在一起,才能够让人体发潮热。

日晡所”一词出现在《伤寒论》太阳病篇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1];第137条大陷胸汤证“日晡所小有潮热”[1];阳明病篇第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1];第240条“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1];

《金匮要略》也在湿病和黄疸病的症状中提到了“日晡发热”。目前学界普遍将“日晡所”解释为“下午3~5时”,与申时对应,如《辞源》曰:“晡, 申时,即下午三点到五点。泛指晚间[2]。”而《伤寒论》[1]阳明病篇中还提到“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医宗金鉴》也有“日晡者,乃申酉阳明旺时[3]”、“阳明旺于申酉戌”[3]之说,因此,“日晡所”一般也被理解为阳明病欲解时以及阳明经经气最旺之时。考证相关文献及古代计时法的演变后我们认为,以上理解欠准确。

再来看一下伤寒论里“日晡所发潮热”相关条文帮助理解

【5.30】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7.76】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哺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宜先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8.16】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9.35】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哺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9.64】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哺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大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16.18】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也;若不大便,烦躁发热,脉微实者,宜和之;若日哺所烦躁,食则谵语,至夜即愈者,大承气汤主之。

温馨提示:文章中所有方剂不可随便套用,要找医生辨证用药,否则很容易出现误治。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