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升降出入理论在脾胃疾病中的运用
2024
04-26

升降出入理论在脾胃疾病中的运用

作者:薛东庆

  脾胃同居中焦,通达上下,实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主升清,胃主沉降,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本人认为脾胃为升降之中枢。脾主升,胃主降。脾气宜健运为用,胃气宜下行为宜。

相关条文举例:

1.干呕,吐逆,吐诞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干姜各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2.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4两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3.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10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1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4.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干姜1两 人参1两 半夏2两

右三昧,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九,日三服。

5.病人胸中似喘不端,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6.水谷入胃,消于脾阳。水之消化,较难于谷。缘脾土磨化。全赖于火,火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克水,脾阳蒸动,水谷精华,化为雾气,游溢而上,归于肺家,肺金清肃,雾气降洒,化而为水,如釜水沸腾,气蒸为雾也。

气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于脏腑而为津液,粗者入于膀胱而为溲溺。溲溺通利,胃无停水,糟粕后传,是以便干。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水变化于中焦,沤者,气水方化,而未盛也。及③其已化,则气腾而上,盛于胸膈,故如雾露。水流而下,盛于膀胱,故如川渎。川渎之决,由于三焦,《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7.中气旺则戊己转运而土和,中气衰则脾胃①湿盛而不运。土生于火而火灭于水,土燥则克水,土湿则水气泛滥,侮土而灭火。水泛土湿,木气不达,则生意盘塞.但能贼土,不能生火以培土,此土气所以困败也。血藏于肝而化于脾,太阴土燥,则肝血枯而胆火炎,未尝不病但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化气,是以燥气不敌湿气之旺。阴易盛而阳易衰,土燥为病者,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士湿也。

8.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

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士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术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

9.土者,四维之中气也。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阳土而胎阴气,故胃阴右降则化肺金。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右升降而变化者也。

10.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11.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3两 生姜六两 大枣12枚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12. 干呕,吐诞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方见上)

13.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3两 干姜3两 人参3两 黄连1两 大枣12枚 甘草3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3两 甘草2两(炙) 芍药2两 半夏半升 生姜3两 大枣12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4.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妇人吐诞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诞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15.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3两(一法4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16.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泽泻1两一分 猪苓3分(去皮) 茯苓3分白术3分 桂枝二分(去皮)

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病案举例:

程,男23。肠胃不和,时常便溏, 次数多。时有胃痛。舌有瘀点。诊断为湿阻中焦。

处方:

焦三仙各15克,生蒲黄10克包,白术炒15克,升麻10克,陈皮12克,制半夏12克,

党参12克,防已12克,广木香10克,制苍术15克。泽泻10克。五剂。

复诊:

胃纳正常,舌中瘀点已去大半。大便正常。

处方如下:

生山楂15克,茯苓12克,制半夏12克,光槟榔10克,广木香10克,制苍术12克,

白扁豆15克,佛手12克,生蒲黄6克包,藿香10克,陈皮12克,炒苡仁30克。

伍剂。愈。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