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六经辨证训练营课程后学习笔记:对六经、八纲与八法关系的再认识和一点思考
2024
04-06

六经辨证训练营课程后学习笔记:对六经、八纲与八法关系的再认识和一点思考

内容太多,提取了一下要点,需要笔记自取哈

1、六经与八纲的关系:

六经来自于八纲,六经辨证在八纲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半表半里的病位,从原来的四分法变为六分法,辩证更加准确。

六经八纲辨治体系经方辨治的核心,包含三个病位两个病性,辩六经就是辩病位和辩病性。通过辨病位确定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通过辩病性确定阴证还是阳证。辩病性以辩阴阳为总纲,具体通过辨寒热、辩虚实来辩阴阳,继而确定病性和治法。

《伤寒论》条文中蕴含着丰富表里、阴阳、虚实、寒热辩证观,可以把伤寒论的条文当成张仲景的医案来读,读条文时要思考每一个条文是在辩病位还是在辨病性。

2、八法与六经、八纲的关系:

八法源于八纲,针对的是六经辩证,由此可见,六经辩证才是中医的正统之根。八法之中,汗吐下和针对3个病位,更关注邪气的强弱;温清消补关注两个病性,更关注正气的虚实。(温清二法针对寒热,消补二法针对虚实)。寒热是状态,背后是虚实,辨阴阳是辩虚实,治阴阳是治寒热。阳证的本质是正气实,治法是不扶正只祛邪,阴证的本质是正气虚:,治法是扶正,在扶正的基础上祛邪或不祛邪。

在六经八纲辨治体系下,证(诊断)可以归经、治法可以归经、方可以归经、药也可以归经,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只要证确定了,治法就是唯一的,方药就有了方向。

中医的临床思维是辩证—立法—处方用药,治法源自于辩证,其重要性大于方药。仲景的方是经方,但经方不是方剂,而是方剂背后的临床思维,是六经辨治体系,我们要在这个体系之下学习方药,在六经辩证体系指导下开出的方,都是经方。

3、关于听课和整理笔记的一点感受:

听线下课与线上课和自己看书最大的不同,是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马老师的讲课思路,有些内容,书上有,线上课的PPT也有,但是比这些内容更重要的,是马老师对这些内容的解读和这背后的思维逻辑(佩服得五体投体)。比如,今天整理的这两个部分,最让我耳目一新有两个:

一个是对应着八纲去解读八法,这对于我之前学习过程中,辩证归经时遇到的一些疑惑,一下子就有了启发。比如厥阴和太阴阳明合病,本质都是阴证,都有寒热错杂,从寒热虚实的角度来看,就会比较困惑。但是,如果从八法的角度,看用和法之中兼有温阳还是扶正基础上再用清法,似乎就好理解了,其实这者从大思路上来说,症状表现相似,但从治法的角度来讲也确实不同。

二是,带着辨病位和辩病性的思维去读条文,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去看条文中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辩证观,思路一下就打开了,条文也变得没那么晦涩难懂了。

今天跟几位师兄师姐交流了一下这次培训后,我对八法和六经八纲关系的新认识,在昨天整理笔记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下):1、首先需要统一一下认识,马老师对“虚实”概念的解释与其他体系最大的不同是,关注正气的虚实,正气的虚实决定了病性的阴阳,也决定了治法的祛邪或不祛邪。阳证的本质是正气实,治法是不扶正,只祛邪;阴证的本质是正气虚,治法是在扶正的基础上,祛邪或不祛邪。2、八法之中,汗吐下和清消六法为祛邪之法,温补二法为扶正之法;扶正之法只针对阴证,祛邪之法阴证阳证都可能用到,只不过阴证的祛邪需要在扶正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清法是个例外,因清法针对的是病性的寒热,一般只见于阳证。严格来讲,除去太阴病水饮化热的因素,阴证之热,只有厥阴病中的上热需要和解清热,但因其用到芩连,可见这个热也是真热,是需要清的热,并非需要补的虚热。汗吐下和是针对三个病位的祛邪之法,更关注邪气的强弱,邪气强则祛邪力度大,邪气弱则祛邪力度小。汗法为表证的治法,吐、下为里证的治法,和法为半表半里证的治法。温清消补是针对两个病性的扶正/祛邪之法,温清二法针对病性的寒热,热则寒(清)之,寒则热(温)之;消补二法针对病性的虚实,正气虚则补之,邪气实则消之。清、消二法同为祛邪之法,区别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清法主要针对无形之热邪,消法主要针对有形之邪实,比如阳明病,阳明经证的无形之热用清法,代表药物有石膏、芩连柏、栀子,而阳明腑实证、阳明蓄血症的有形之邪实则需要用消法,即攻下之法(21天筑基课马老师对攻法和消法做了非常详细的解释,后附一篇那个时候记的笔记),另外,泻心汤类方的中提到的“心下痞”,虽不是有形的邪实,但相对于阳明经证无形之热的不可见,用手还是可以触摸到,里面有气的感觉的,故也称“行气消痞”,我觉得也可以归属于消法。清法一般是阳明经证的治法,但也不止见于阳明病,半表半里证的和解清热,也是用的芩连,也是清,所以可以简单理解为用到清法的,无论是直接清热,还是和解清热,都是真的热邪。但反过来说,所有的热都可以用清法吗?并不是的。比如津液不足引起的内热,是虚热,就不能用清法,需要养阴生津,补虚以涵热,用的是补法,只需扶正,不用祛邪。所以阴虚内热,本质还是虚,是正气不足,故病性属阴。理解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太阴病基础上见到咽干、咽痛,不一定就是厥阴病了。因为阴证的咽干、咽痛除了在厥阴病上热下寒的情况中可见,也可能是外感引起的,还可能是阴虚内热引起的,此外,血虚水盛导致津液敷布的失常,也会引起咽干。打个比方,比如林黛玉嗓子疼,如果是外感风寒引起的,那就是少阴病,需要解表散寒、利咽止痛,治法为扶正解表(补法+汗法),表轻用半夏散及汤,表重可麻黄附子细辛汤。如咽痛的原因是“上火了”,即上热下寒的厥阴病,需要温阳补虚、和解清热,可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如果是津液亏虚,阴虚内热引起的,治法以滋阴润燥为主,补虚以涵热(补法),就属于太阴病。由此可见,六经和治法是相应的,法随证立,六经辩证决定了治法,从治法也可以反推出六经的归经。3、“寒热是状态,背后是(正气的)虚实。辨阴阳是辨虚实,治阴阳是治寒热。”这句话怎么理解?寒热是我们能够通过四诊信息采集到的状态,通过寒热我们可以判断正气的虚实,通过正气的虚实我们可以判断病性的阴阳,而治法却是通过调整人体的寒热状态来调和阴阳。4、阳证的本质是正气实,治法是只祛邪,不扶正:太阳病的治法是汗法,阳明病的治法是吐、下、清(我觉得还应该消),少阳病的治法是和法;阴证的治法是在扶正的基础上祛邪或不祛邪:少阴病的治法为补法+发汗(扶正解表),厥阴病的治法为和解之中兼有温阳;太阴病的治法为补法,在补虚扶正的基础上有邪则祛邪,无邪则不祛邪。把这些问题梳理完之后,重新做了一张表格来体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后附马老师做的《六经治法和方剂代表图》、我上课跟着马老师画的思维导图以及后来交作业做的思维导图,可以对比着看。今天的很多内容也是我对之前困惑之处的一些思考,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师友帮忙批评指正。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