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练太极的,没人不知道《十三势歌诀》里那句“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也常听张三丰说“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击之末也”。不管是养生还是技击,太极拳的核心都绕不开“用意”二字。可好多拳友练了好几年,还是没搞懂:这“意”到底是啥?难道就是瞎想?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唠唠,太极拳的“用意”到底怎么理解,怎么练。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其实老辈人早说过,“内功拳首在练意”,《拳法刚柔篇》也讲“刚柔转换,全在用意”。太极拳讲究“纯以神行,不尚丝毫拙力”,这“神”就是“意”,它不是普通的想法,是太极拳里的专有名词,说白了就三层意思。
一是“注意力”般的意识,《十三势行功心解》里说“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就是说练拳时心思要全放在精神状态上,不是纠结气往哪走;二是像“气”一样流动的意念,就像《十三势歌》里“意气君来骨肉臣”说的,意是主帅,骨肉是士兵,得让意领着身体动,不是身体拖着意走;三是“意想”“料想”,吴公藻在《太极拳讲义》里说,意是“设想之谓也”,用虚实之理让对手出其不意,这就是技击里的“意”。杨澄甫先生说的“用意不用力”,把这三层意思都包进去了——练太极,练的就是这个“意”。
为啥“用意”这么重要?心理学早证明了,精神能变成物质力量。咱们普通人做事也用意识指导动作,但太极拳要的是把这种意识强化、引导,练久了变成本能。比如走路不用想先迈哪条腿,练太极到了境界,“用意”也能这么自然,这就是太极拳“用意”的根本——让意识变成习惯性的本能行为。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那怎么才能找到“意”的感觉?其实不难,从“静”和“动”两方面练就行。
先练“静”,主要靠站桩。要么练预备式的放松意识,全身松下来,摒除杂念,让身心变虚静;要么从拳路里挑个动作,比如野马分鬃,用意念摆好姿势站着,别着急动,就感受意怎么领着身体舒展,慢慢找到“松空”的感觉。静的时候练的是意的专注,不让心思飘走。
再练“动”,每一个动作都要“以意领先”。不是手先动,是意先到,让意念领着动作走,想着内劲在身体里流遍全身。如果再加点技击想象,比如做“按”的动作时,想着怎么把对方的力化开,进步会更快。刚开始学不用急着找劲,先把动作练标准,“势正招圆”了,熟练了,意自然就能细起来。
这里要记住,“全身意在精神,不在聚气”,一想着聚气就滞住了。不用力,只用意,意到哪气就到哪,气到哪劲就到哪,这就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血天天这么转,内劲慢慢就练出来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不管是盘架还是推手,“用意”都不能丢。盘架子时如果意不到,实战时要么发不出劲,要么发劲不脆。就说“搂膝拗步”的后半动“右掌前按”,别使劲往前推,跟着眼睛走,看哪就往哪推。不用想推的动作,就意想右肩找左胯、右肘找左膝、右掌找左脚,自然就往前推了,再配合右臂外旋、右脚跟外展,左掌轻轻一按地,腰一松沉,劲就出来了。
老辈的拳谱,比如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吴公藻的《太极拳讲义》,都讲每一招的技击功用,这不光是让大家有兴趣学,更是帮大家通过技击想象找到“意”的方向——知道这招是干嘛的,意才能更准、更实。
推手的时候也一样,用意在精神上,培养皮肤和神经末梢的触觉,练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听、拿、化、发”才能得心应手。这都是“用意”练出来的,不是靠蛮劲。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说到底,太极拳的“用意”,就是练心——练一份专注,练一份从容。养生的时候,意领着气血周流全身,不滞不堵,自然延年益寿;技击的时候,意领着内劲收发随心,自然克敌制胜。体用结合,全在一个“意”字。
不用觉得“用意”高深,慢慢练,慢慢品,先从站桩时的专注开始,再到动作里的意领身随,日子久了,你就会发现,自己练的不只是拳,更是一份心的通透。这大概就是“详推用意终何在”的答案吧——练意,练气,练人生的从容与自在。
本文是明中个人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理解,如果内容有不妥的地方,请各位前辈、拳友批评指正。希望大家练好太极拳的功法,掌握好太极拳功法的要领,身体越练越健康。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90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