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长期服用导致男性功能下降的3个降压药,一文总结:
2025
11-25

长期服用导致男性功能下降的3个降压药,一文总结:

1、螺内酯:

难治性高血压可因多种原因长期作用而形成,患者可因其病程的长短或并发症各异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在临床上,由于抗高血压药物难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压,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处于一种血压异常增高状态,因此,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通常会出现各种程度的脏器损害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患者出现头晕、头疼等。患者也会因脑动脉粥样硬化而出现脑缺血,从而引起失眠、头昏、眼花、耳鸣等。长期严重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还可能发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及心肌肥厚等心脏损害,从而逐步引起心功能不全,引起患者出现气短、胸闷、乏力及心悸等情况。因此、在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过程中,在降低高血容量的同时,还要使靶器官的受损情况得到减轻,并对引起高血压的因素进行控制,从而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

高血压患者发病机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关键,在患者血压异常上升时,一般会出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及继发性高醛固酮血症,而继发性高醛固酮血症则能造成难以控制的血压异常上升,并损害靶器官。因此,为了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并使心功能衰竭发病情况减少,需要予以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存在阻断作用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 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但因ACEI及ARB反复使用,使患者醛固酮水平下降后又重新上升,使血压的控制难度提高。而予以非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不仅能对醛固酮结合皮质激素受体产生抑制作用,并有效的阻断醛固酮受体复合物对患者机体病理生理反应的诱导,同时能有效避免血管重构情况。

在性刺激下,通过骶髓2~4节勃起中枢的调节,副交感神经、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末梢和血管内皮细胞在一氧化氮合酶的作用下释放一氧化氮(NO),使阴茎血管和海绵体内的三磷酸鸟苷(GTP)转化成环磷酸鸟苷(cGMP)。cGMP使平滑肌肌浆内的钙离子浓度减低,导致海绵体平滑肌松弛,促使海绵体窦膨胀而血液充盈。海绵体内压增高,压迫白膜下的导静脉,使静脉流出阻力增加,从而引起勃起。在此过程中,雄激素起到了较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雄激素可通过维持组织学结构、调节与勃起有关的神经递质活性、影响海绵体血液动力学等途径,对勃起功能发挥外周作用;另一方面,雄激素可使胚胎大脑向雄性方向发展,维持雄性性欲及性行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勃起功能发挥中枢调节作用。螺内酯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相似,为醛固酮的竞争性抑制剂,近年来发现其有抗雄激素作用。它可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抑制雄激素的生物合成;也可竞争5-还原酶而阻止睾酮被转化为雄激素作用更强的双氢睾酮;还可通过占据靶组织雄激素的结合位点来抑制雄激素的作用。因此,如果长期大量用药(每天超过200mg,时间超过6个月)则可引起男性乳房女性化、性欲减退,甚至勃起功能障碍。

2、氢氯噻嗪:

1957年利尿剂问世并首先应用于高血压临床治疗,在此后相当长时间内利尿剂一直作为高血压治疗的主力军,但随着钙通道阻滞剂 (CCB)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等新型降压药物的问世以及这类药物本身对代谢有益作用的各种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临床使用率日益增长。而利尿剂自身由于对血糖、血脂、尿酸、电解质代谢不利的局限性,使广大临床医生逐渐减少长期应用利尿剂的习惯。我国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利尿剂作为一线降压的处方率仅为6%。尽管这样,近年来许多大型临床研究及荟萃分析仍显示利尿剂能够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使用低剂量治疗高血压时,不良反应少,较为安全,预防各种心脑血管事件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相比疗效相同。2003年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 (JNC7) 更是将对利尿剂的评价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噻嗪类利尿剂应当作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起始用药”,此报告还建议当两种或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其中一种应该为噻嗪类利尿剂。我国高血压指南也指出利尿剂与其他几类降压药一样都可以作为降压治疗的起始和维持用药。

噻嗪类利尿剂是先通过尿钠排泄减少使血浆和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心排血量降低,使血管壁内钠离子减少,血管扩张而降压。在对多个临床试验的分析中显示,与其他的降压药相比,利尿剂对收缩压 (SBP) 的平均降压幅度略低,对舒张压的降压幅度优于α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与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ARB) 相似,但低于ACE抑制剂和钙通道阻滞剂 (CCB) 。除了显著的降压作用外,利尿剂还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对临床上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利尿剂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噻嗪类利尿剂对勃起功能的影响可能与降低血容量、钾损耗和血糖升高有关,长期使用有可能导致性欲下降和勃起功能下降。

3、美托洛尔:

过去认为β-阻滞剂有明显的负性肌力作用,有加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危险,一般不用于严重心衰患者的治疗,近些年发现心力衰竭的全过程伴随有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及兴奋,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可导致心脏及肾脏去甲肾稀放增加,神经末鞘对去甲肾再摄取减少,肾血管阻力增加,肾素释放增加,RAS系统激活;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水钠潴留;血管壁的张力和对钠的通透性增加,血管对收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长期交感神经兴奋促使心肌的β-受体失去敏感性,心肌收缩力减弱。引起钙、钾等离子的转运障碍,导致心律失常发生。因此,心衰时交感神经的长期激活是造成恶性循环的重要环节。β阻滞剂不仅可以对抗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而发挥降压作用,同时降低交感神经张力,预防儿茶酚胺的心脏毒性,通过抑制过度的神经激素和RAS的激活而发挥全面心血管保护作用,包括改善心脏重构,减少心律失常,提高致颤阈,预防猝死等。美托洛尔属于β1受体阻断药,它对于β1受体有选择性阻断功效,无部分激动活性和膜稳定作用,可直接抑制交感神经,降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降低射血阻力,减轻心脏负荷,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肌,目前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对改善生活质量,减少猝死,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β受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 可通过降低雄激素水平来影响勃起,也可通过增强外周血管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使生殖器官血流量减少,进而影响勃起。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