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丛为下背部、腹部、骨盆和下肢提供神经支配。它从下段脊柱走向骨盆侧壁的过程中,有一些特定区域容易发生卡压。这些卡压可能会以临床上可预测的症状表现出来,具体取决于受累的神经。然而,更多时候,它们表现为模糊且定位不清的症状,难以与其他更常见的疼痛原因区分开来。
这类神经丛病变常常被忽视或误诊,容易被误认为是更近中枢的病变,例如椎管或椎间孔内的椎间盘压迫。疼痛可能出现在下背部、骨盆、坐骨区域,或下肢的任何部位。此外,由于腰骶丛穿行于多个结构之间,疼痛来源常被误诊为足、踝、膝、髋、坐骨神经或下背部的原发性问题。
临床表现
腰骶丛卡压的临床表现因部位与受累程度不同而异。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致残性的疼痛,近端肌无力与萎缩、感觉缺失以及深腱反射的丧失。尽管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临床表现上可与马尾综合征相似。
除了非特异性的腹痛、下背痛或骨盆疼痛外,患有腰骶丛病变的患者通常还表现出不对称的运动功能缺失(无力)、感觉改变(感觉减退、麻木、异常感觉和/或刺痛),以及疼痛分布涉及多个连续神经节段,这是与更近中枢的脊神经根病(如椎间盘压迫)鉴别的关键。
通过仔细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将病灶定位在丛内。神经系统的体征通常与受累的神经节段和外周神经有关。
-
股神经卡压会导致股四头肌和髂腰肌无力,伴或不伴大腿前内侧及小腿前内侧的感觉缺失
-
闭孔神经卡压则表现为髋内收肌无力及大腿内上方的感觉改变
-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会导致大腿前外侧的疼痛和感觉变化
-
生殖股神经卡压则表现为阴囊或阴阜及大阴唇区域的症状
-
髂腹股沟神经或髂腹下神经卡压表现为下腹部、腹股沟、大腿内上部或骨盆区的烧灼痛和感觉改变
-
骶丛卡压可表现为下背部和臀部的剧烈疼痛,并向下肢放射。在某些患者中,还可能出现足下垂、足部感觉改变、腱反射消失,少数甚至会出现大小便失禁和性功能障碍
通常,神经卡压表现为单侧症状,而双侧症状更可能提示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或神经纤维瘤病。
卡压综合征的起病可为急性(如血肿、外伤)、亚急性或隐袭性(如肿瘤)。详尽的病史采集有助于明确病因。
临床评估应聚焦于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改变模式。疼痛与感觉改变也是判断腰骶丛病变的重要线索。
若肌无力局限于丛的分布范围,而感觉缺失却呈皮节分布,则应高度怀疑脊神经根受累(即根性病变);还应考虑其他系统性特征,如体重减轻、盗汗或恶性肿瘤史,这可能提示肿瘤浸润或副肿瘤综合征。
若神经症状伴有皮疹,可能提示血管炎。多数腰大肌脓肿通常继发于胃肠道、泌尿系统或脊柱感染。若症状出现在使用抗凝药的患者或有侵入性操作史后,应立即排查是否存在出血性疾病或血肿。
腰大肌疾病(无论是术后、外伤、血肿、脓肿,还是肿瘤浸润造成的神经丛病变),都可能直接压迫腰丛。因肿瘤侵袭腰大肌而引起的疼痛性神经丛病变称为恶性腰大肌综合征,最常见于结直肠癌、卵巢癌、子宫癌或宫颈癌等邻近肿瘤直接侵袭腰大肌,当然也可由癌转移灶引起。由神经周围肿瘤直接侵犯腰骶丛的情况较少见。恶性腰大肌综合征可模拟马尾综合征,但其通常为近端腰骶丛病变(L1–L4)。
圆圈:损伤部位;白箭:腰丛;
红箭:扩张的血管压迫神经根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个不常见的腰骶丛病变原因,文献中仅有少数病例报道。患者可能表现为周期性症状或与月经相关的症状(即月经期症状)。
解剖
腰骶丛位于腰椎横突前方的腰大肌内,从解剖学与功能上可分为腰丛与骶丛。
-
腰丛由T12至L5前支组成
-
骶丛则由L4–L5与S1–S4前支组成
腰丛
腰神经根位于腰大肌后部,排列方式为:从内侧到外侧依次是L5→L2,从腹侧到背侧依次是L2→L5。
这些神经根随后从L2至L5的横突前方穿出(即L1–L4的腹侧支),并位于腰大肌内部。
腰丛在腰大肌外侧缘离开肌肉,主要由六条神经组成:
-
髂腹下神经
-
髂腹股沟神经
-
生殖股神经
-
股外侧皮神经
-
股神经
-
闭孔神经
各神经简介:
-
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主要是L1来源的感觉神经,支配耻骨上区和腹股沟区的皮肤
-
生殖股神经:来自L1与L2,向提睾肌提供运动支配,并为腹股沟区域提供附加的感觉支配
-
股外侧皮神经:来自L2与L3,为大腿外侧提供感觉
-
股神经(L2–L4):大腿的主要运动神经
-
从腰大肌外侧缘穿出,沿髂肌与腰大肌之间的沟前行,位于髂外动脉外侧,最终到达大腿
-
支配膝关节伸肌(包括股直肌、股内侧肌、股中间肌、股外侧肌)
-
同时为大腿前部与内侧的大部分区域,以及小腿内侧提供感觉支配
-
闭孔神经(L2–L4):从腰大肌内侧缘穿出,为大腿内侧下部的部分区域提供感觉,同时支配大腿内收肌群
骶丛
骶丛则是腰骶干与S1至S5神经根前支的汇合体。
腰骶干与上部骶神经根在梨状肌前方、髂内血管后方汇合,穿过梨状肌深部的大坐骨孔,继续延伸成为坐骨神经。
骶丛还发出以下重要神经:
-
臀上神经:经大坐骨孔穿出,在梨状肌上方,进入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
-
臀下神经:经梨状肌下方的坐骨孔穿出,支配臀大肌
-
股后皮神经:经梨状肌下方的坐骨孔离开盆腔,支配臀部及大腿后侧皮肤
-
阴部神经:穿出大坐骨孔靠近坐骨棘,随后经小坐骨孔再次进入盆腔,最终分布于会阴区
卡压
腰骶神经丛卡压可能出现在多种腹腔或盆腔内疾病中,这些疾病可产生机械性占位效应,也可能与外伤、手术,甚至系统性疾病相关。
例如,远端主动脉、髂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的动脉瘤样扩张被认为可能压迫腰骶神经丛。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动脉瘤患者常出现的下背痛,其原因在于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或闭孔神经受到压迫。
盆腔内的髂动脉或髂内动脉动脉瘤同样可能压迫腰骶神经丛。此类患者可能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坐骨神经样疼痛及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早期容易被误认为是椎间盘突出。
同样,尽管罕见,但坐骨动脉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也有文献报道可直接压迫腰骶神经丛。
此外,还包括以下病因:
-
腰大肌脓肿或血肿
-
腹膜后血肿
-
淋巴瘤
-
…..
创伤与手术相关原因
-
骨盆或骶骨骨折所致的外伤,可能引起牵拉性神经丛损伤
-
在妊娠和分娩期间,腰骶丛可能在盆腔缘部位受到直接压迫,进而引起产后足下垂
-
长时间仰卧位、直接神经压迫,或术中损伤,也可能导致卡压
肿瘤与炎症性病变
-
腰丛和骶丛病变还可能由于肿块的外部压迫(如肿瘤),或因炎症性过程的广泛浸润所致
-
腹膜后病变更容易累及腰丛,而盆腔疾病则更常影响骶丛
体格检查
腰骶丛卡压综合征的体征与症状种类繁多,常取决于卡压的原因与部位。这些症状往往模糊且缺乏特异性,但常表现为不对称的、局灶性的肌无力,以及多个腰骶神经节段的感觉改变。
不同部位卡压的典型表现
-
腰丛病变常表现为:
-
髋关节屈曲和/或内收无力
-
膝关节伸展无力
-
骶丛病变则多表现为:
-
膝关节屈曲无力
-
足下垂
-
腰丛卡压可能影响大腿前内侧及小腿内侧的感觉
-
骶丛卡压则影响大腿后侧、小腿后侧及足部大部分区域的感觉
由于腰大肌收缩时可加重对腰丛的压迫,因此在检查时进行髋关节屈曲抗阻动作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症状。
髋关节抗阻屈曲
此外,如果患者有腰大肌远端肌腱炎,附着于小转子的位置,该动作也可能加重疼痛。
在进行损伤分级与定位时,可以评估以下两条神经功能:
臀上神经:起自L5神经根或腰骶干,并接受来自S1神经根的分支;若该神经受损,臀中肌与臀小肌活动减弱,会导致骨盆稳定性受损,表现为Trendelenburg征阳性(即站立时骨盆向对侧倾斜)。
Trendelenburg征阳性
股后皮神经:起自骶丛外侧,其感觉支配大腿背侧皮肤;若该区域感觉保留,但膝下肌肉无力,提示病变在坐骨神经近端,而非整个骶丛。
鉴别诊断
由于腰骶丛卡压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常常不明确,因此其鉴别诊断范围非常广泛。
当患者出现非特异性的腹部、骨盆或下背痛,尤其伴有下肢疼痛及下肢不对称性运动或感觉障碍时,应将腰骶丛病变纳入鉴别诊断范围。
但也需注意,某些疾病可能引起双侧症状,例如:
-
糖尿病性神经病
-
接受盆腔放疗的癌症患者
相关病史与合并疾病有助于推测潜在病因,例如:
-
外伤史
-
糖尿病史
-
恶性肿瘤病史等
治疗定位
-
腰大肌
-
梨状肌
腰骶丛卡压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中甚至包括腹痛、盆腔疼痛、下肢疼痛,这使得在缺乏高度怀疑意识的情况下诊断变得困难。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74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