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经方医案——黄连解毒汤医案4(痤疮)黄连解毒汤医案5(慢性胃炎 胃脘痛)
2025
11-22

经方医案——黄连解毒汤医案4(痤疮)黄连解毒汤医案5(慢性胃炎 胃脘痛)

黄连解毒汤医案4(痤疮)

   吴某,女,22岁,2013年7月中旬诊。1年前面部出现少许皮疹,微痒,面部油腻,继而额头、面颊大面积皮疹、颗粒增大色红,便秘,小便黄,口干,偶尔出现口唇周围脓疱疹,轻微刺痛。诊为痤疮脾胃湿热型。用黄连10g、黄柏15g、黄芩20g、大黄5g、栀子15g、金银花20g、野菊花20g。日1剂。服14剂后,面部皮疹消失,大小便正常,舌脉正常,随访2个月未复发。 

按语:痤疮多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及肥甘厚味,复感外邪,毛囊闭塞,内热不得透达,血热蕴蒸于面部;或肺经蕴热、外感风邪,或脾胃湿热、内蕴上蒸于面部而形成。治疗当清肺热,祛风热,凉血活血。黄连解毒汤方中黄芩、黄连、黄柏清热解毒利湿,大黄、栀子清热解毒、通便,金银花、野菊花清热解毒、凉血。诸药合用,清热利湿、解毒凉血,故有较好效果。

黄连解毒汤医案5(慢性胃炎 胃脘痛) 

    患者乙,女,50 岁。2014 年7月2日初诊。患胃病5年, 曾服用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等治疗,未效。现胃脘灼热疼痛,有时痛及两胁、泛酸嘈杂,烦躁易怒,口苦,食欲不振,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胃镜示:糜烂性胃炎(见出血点多处)。超声示:肝胆胰脾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肝胃郁热。方选黄连解毒汤合四逆散加减,药用黄连6g,黄芩6g,黄柏6g,栀子10g,吴茱萸2g,延胡索 10g,川楝子10g,柴胡15g,枳壳20g,白芍30g,木香10g,煅瓦楞子30g,甘草3g。7剂,1剂 /d,水煎服。 2014年7月9日二诊:胃脘疼痛显著减轻,口苦好转,效不更方,继进 14 剂。 2014 年7月25日三诊:胁腹疼痛消失,余症悉除。嘱继进 10剂,巩固疗效。处方:黄连6g,栀子10g,柴胡10g,枳壳12g,白芍15g,木香10g,川楝子10g,甘草3g。 2014年12月10日电话随访,无复发。 

    按语:本例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胃痛已久,土壅木郁,郁久化热。病机乃肝胃郁热。治宜疏肝泄热,和胃止痛。黄连解毒汤,清热泻火除烦;柴胡、枳壳、白芍、甘草,疏肝理脾止痛;木香、川楝子、延胡索,加强理气止痛之效;吴茱萸辛温以散肝郁,且防三黄寒凉太过;瓦楞子制酸止痛。诸药相合,肝郁解,胃热清,气机和畅,诸症悉除。该医案摘自《经方源流》一书。

    《经方源流》它是一部系统论述中医经方传承发展的学术专著。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24年出版,共32万字。全书内容涵盖经方源流考据、古今类方演进、现代研究集成和临床实战医案以及学术价值定位五大核心板块。立足’读方知源,用方明流’的编撰理念,架起传统经方理论与现代临床实践的桥梁,既可作为中医药院校教研参考,亦可助力临床医师提升辨证思维。其出版对推动经方现代化研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朱大夫医学硕士、二级主任医师、留日研修生、硕士生导师、首批全国中医药优秀临床人才。深圳市第五批名中医传承指导老师。现任省中医儿科学会顾问。宝安区中医药协会常务理事。曾任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省中医医院儿科主任。朱富华大夫长期从事中医的临床工作,师承国医大师雷忠义老先生。擅长于呼吸、消化和心内疾病以及疑难杂症的中医药诊疗。朱大夫现就职于深圳市和顺堂医馆。每周周日、周一、周四出诊和顺堂梅林分馆;每周周三、周六出诊和顺堂宝安诊疗中心。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