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养肺专题(肝脾肺①)
2025
11-21

养肺专题(肝脾肺①)

反复感冒,鼻炎,荨麻疹,咳嗽,抑郁,肩周炎,舌苔白,手脚湿凉,这些问题跟肺都有关系。大家更关注肝、脾、肾…,然而肺对人体的健康有多么重要,一起学习肺寒。

前3讲,就介绍肺在人体中的作用,第4讲学习怎么保养肺。第5讲主要学习抑郁症。

第一讲,肺主皮毛

第一讲,《黄帝内经》说:肺法象天幕。

肺就像是我们人体内部的天空,覆盖着全身,跟着心这个大太阳,调节着全身的温度和津液。

1️⃣为什么说肺覆盖着全身呢?因为“肺主皮毛”,全身上下所有的毛孔和汗毛都归肺管者,肺在一呼一吸之间,能把体内的气和水,分布到500多万的毛孔中,这些毛孔中医叫做“气门”,由肺管着这个“气门”的开和关。气和水就在这些气门里面交换,进进出出。而鼻子和喉咙是两个最大的气孔,肺中大量的气和水会通过这两个器官进出。

肺主皮:肺好的人有个特点就是皮肤好,吹弹可破,那种水润和细腻就像是小孩的皮肤,不管他皮肤是黑是白,它是光亮的,有灵性的,不用化妆,整个人给你的感觉就是干干净净的,这就是“肺主皮”的意思。肺主毛:那“肺主毛”,也是一样,肺好的人,身上的毛发是柔顺光亮的,不是干枯发黄的。不过,毛发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比如:肾管毛发的黑,肝管的是毛发的旺,肺管的是毛发的光泽。所以气血足,毛发才会好。因为只有脏腑健康,毛发才会健康。

肺寒:讲回来,肺既然是天空,当肺寒的时候,就会有“积云”,积云是粉尘和污水的混合物,你呼吸之间,这些脏脏的水和气,就会被散发到全身,当然也包括鼻子、喉咙,那痰就出现了。

《黄帝内经》说:脾生痰,肺储痰。

意思是说:脾胃生成了痰,这些痰慢慢升到“肺这个天空”变成“积云”。然后在肺的作用下,去到鼻子、喉咙、皮肤的毛孔。

2️⃣鼻炎、皮肤过敏、咳嗽、感冒等,就跟肺有关系,那怎么理解呢?

这不仅仅是肺的“锅”,还有脾的“锅”。

首先,人会得鼻炎,会皮肤过敏,会咳嗽,一定是体内的蛋白质多了!大量研究证明,痰就是蛋白质和水的混合物,还有粉尘、细菌等。皮肤过敏是蛋白质穿透血管,到达了皮肤层,所以有人吃了高蛋白质食物肉蛋奶,它超出了脾胃能够承受的范围,多余的蛋白质就会形成痰或“过敏源”,蛋白质会堵塞气孔或刺激气孔,这跟肺相关了。

这些高蛋白和水的混合物,这个“积云”飘啊飘,飘到肺上,在肺的呼吸作用下,去到身体的毛孔,出不去,卡在那里,造成什么结果呢?气孔的舒张力变异常,本来气孔可以处理大自然里的细微粉尘的,但因为功能异常,就变成过敏。

鼻炎:像鼻炎患者不断打喷嚏,就是因为毛孔卡粉太多了,本来进出的气一下子堵住了,而体内不断产气,而越堵越多,越堵越多,直到喷嚏打出来,人才会好点。

哮喘、咳嗽:哮喘咳嗽也一样,咳嗽是为了排出痰;哮喘是另一种形式的咳嗽,它的力量不足以排出痰液,就造成了喘息、气胸、胸闷等。还有皮肤过敏,荨麻疹,原理都是一样的,只是受到的外部刺激不同,根本原因就在肺和毛孔。

明白了原理,再去听养肺的内容,就会着手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而不会去吃什么抗组胺的药物,涂抹皮肤药膏。这就是中医说的治标和治本的区别。原来医生一直说感冒发烧的人,过敏的人要忌口,控制高蛋白食物,就是这个原因。

3️⃣肉蛋奶的摄入量问题,关系到脾胃。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的饮食,还有小孩的饮食,有一个关键的原则:肉蛋奶的摄入量问题。脾胃健康,就不容易感冒。这该怎么解释?

原理一样,多了个细节,吃进去的食物在脾胃里消化,产生热量,供应身体能量,如果吃的太饱,能量热量就会多余,就需要气孔去散发掉,包括出汗来散热。

这时候,一阵该死的风寒来了,这种风包括空调风,西北风,你跑步时吹的风,大热天你满头大汗,去吹冷风等等,这一吹,热胀冷缩,毛孔收缩,一下子就闭住了,收缩起来了。

这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发烧!

比如妈妈在厨房里面做饭,本来门窗是开的,热量可以散出去,突然外面刮台风了,带着一些垃圾吹进来,我们赶紧去关上门窗,这时厨房里的热气出不去了,房子里面就热腾腾的,温度就升高了,发烧就是这个原理。

4️⃣中医对症风寒的方法和原理是什么?对于这种风寒感冒,用一些辛散的草药,等没风的时候,开窗户散热,顺便通过出汗、大小便、吐痰等方式,把垃圾清出去。热散了,垃圾没了,屋子就干净了,人就健康了。如果不用草药,用土方法,喝点姜汤出汗,教你是捂一身汗,也能奏效,老百姓家家户户都会用的方法。

明白了感冒的原理,你就知道了平常吃饭只吃七分饱的好处,七分饱你的家人和孩子才不容易感冒。

5️⃣西医对付风寒感冒方法

而如果感冒了,西医就冰敷输液,降温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你要做的是开窗户,而不是把窗户关得更紧。否则,那些吹进房子的垃圾病毒会滋养的更多,带来更多的问题,比如反复发烧,肺炎,脑膜炎等等。

第二讲,肺恶寒

反复感冒,任何过敏,咳喘,手脚湿凉,抑郁,肩周炎,背部发冷,还有舌苔白,白痰

等等,这些问题跟肺寒都有关系。

上期讲肺主皮毛,肺管着全身的毛孔,这期讲讲“肺恶寒”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黄帝内经》说:肺为娇脏,喜温润而恶寒凉。

又说,“形寒饮寒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那现代人为什么那么多的过敏问题?还有咳喘问题?

除了上期所说的吃的问题,还跟肺寒有关,形寒说的是外部受凉,吹冷空调睡觉,穿太少;寒饮说的是喝冰饮料,吃冷东西。要是双重因素影响,肺的阳气就没有了,就好像天空失去了太阳的温煦,一切都冰冷了。

那肺寒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第一,全身毛孔舒张不好,只有部分的氧气充足的地方能正常舒张。有些现代人没办法全身流汗,大多只有阳气充足的上半身能出汗,那下半身,膝盖,小腿,一点汗都没有;

有人上半身热,下半身的腿冷,上热下寒,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这是因为肺气不足,不足以把阳气下压至四肢,那膝盖,四肢,手背,这些地方都出不来汗。上期说到了这种情况,毛孔开关不好,体内的热出不来,再受到外部寒冷(病邪)的刺激,全身的毛孔就关闭起来,那里面就容易烧起来,或这里痒那里痒。

有人说,发达地区很多人都有食冷饮冷的习惯,为什么他们没有问题?其实他们食冷饮冷的同时,还用晒太阳、泡浴的方法去中和这些冷。但是肺寒这个问题不是光靠中和就能解决的。毛孔舒张收缩的功能一旦下降了,遇到外部的刺激,就可能会过敏。这些地区有很多皮肤过敏和鼻炎的案例。

哪些国家的人呢?这里就不提了。🩵第二,手脚冰凉。肺的阳气不足,它的舒张功能就会不够,阳气就没有办法到达全身和四肢。身体就达不到标准的37度,所以整个人感觉比较寒冷,手脚湿寒。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手指甲没有月牙,因为气虚了,阳气不足以推动月牙长出来。🩵第三,背冷。

肺经和膀胱经一起交汇于背部,膀胱经也能够气化水汽到身体表面,跟肺一起相互作用,形成了西医所谓的免疫力。那如果肺寒的话,上背部肺俞穴附近就容易感到发凉,僵硬,怕冷,甚至酸痛。

而且“肺储痰”,大量的痰饮储藏在肺里,阻塞阳气,阳气就无法通过肺经抵达背部,就会带来肺寒。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就会经常说,感觉背部凉凉的,疼疼的,肩周、肩胛骨明明没有大量运动,却一直不舒服。

中医看来,这和肺寒有关,因为“寒则不通,不通则痛”,只有寒一直留在这个地方,才会感觉不得劲。🩵第四,肺寒舌苔就发白,白腻。

《黄帝内经》说,“肺主气,气化津液,上承于舌”,舌头上的舌苔就是肺在管,肺寒舌苔就发白,白腻。同时还会有较多白痰,还有泡泡状的口水,其实都是蛋白质粘液,也就是痰。🩵第五,人可能会比较瘦。

这是个综合的结果。因为肺气不足,就像鼓风机的风力不够,阳气到达不了全身各处。在大自然里,没有阳气的地方,就没有生机。所以,身体在没有阳气的地方长出的血肉,就会皮包骨,手脚细细瘦瘦的。很多人以为是吃出了问题(脾),其实和肺阳也有关。肺阳不足,也胸中的宗气不足,推动血行乏力,四肢末梢就会失养,就容易消瘦,再加上寒的东西接触多了,要想胖起来就很难。鼓励大家多做做八段锦,金刚功,提升一下心肺功能,体重也会标准一些。

🩵第六,寅时3~5点会失眠。

每天就像定了闹钟一样,寅时3~5点肺经当令的时候,准时醒来,快累死了也会在这个时间醒来,根本睡不着。如果肝有问题,那丑时(1~3点)和寅时(3~5点),也就是1~5点根本不用睡,精神跟打了鸡血一样,但是熬几年,人就废掉了。整个人脸色青白,肝主青色,肺主白色,肝和肺出毛病了。最严重的后果来了。

🩵第七,抑郁。

肺寒深到一定程度,人可能就抑郁了。不愿意见人,有时莫名其妙想哭,忍不住的流泪,甚至有轻生的念头。《黄帝内经》讲,“肺主忧,肺藏魄” 肺寒就会“落魄”,“魄”字就是白天见到谁都像鬼,不爱见人,不愿意社交,很容易emo,只想一个人呆着。和开朗大方完全不沾边,到最后最严重的情况就是抑郁。有时会觉得生命没有意义,这就是抑郁症患者最难受的地方。阳气充足的人,不可能理解这种问题。肺寒的情况,持续到最后会很麻烦。

看到这里,你还要食冷饮冷吹冷吗?

第三讲,肺与大肠相表里

很多孩子如果积食,就很容易咳嗽发烧,这都是跟肺有关的症状,第一期讲过。但无论家长怎么去跑西医院,孩子的发烧就是一直反复。直到某天问了中医,开了方子,通了大便,或者妈妈比较明智,给小孩揉腹,排了大便了,烧自然就退了,也就不再咳了,这都是比较常见。

肺虚肺寒容易导致大便不成形。很多人以为拉稀是脾虚,肯定有脾虚的缘故,但是《黄帝内经》里讲“饮入于胃,流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的作用是调通水道,可当肺虚的时候,水汽不能完全下出膀胱,就会落入大肠,而大肠掌管着大便,水如果多了,

就容易拉稀。

不相信你可以去试试,唱歌🎤,唱嗨了,把肺完全打开,锻炼锻炼,唱到全身微微出汗,这样体内的水通过汗液排出了,第二天大便就成形了。老祖宗用一句“肺与大肠相表里”就已经把这个现象给描述清楚了,不需要证明。

后续会有:

养脾专题(肝脾肺②)

养肝专题(肝脾肺③)

本文为读书笔记摘抄,内容仅供养生参考,有病请到正规医院就医。文章内容只为普及医学知识,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