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转载】提醒:这几种不舒服其实是脑梗,千万别大意,速看!
2025
11-19

【转载】提醒:这几种不舒服其实是脑梗,千万别大意,速看!

2025-11-17 17:10

一个人还能走路、说话、吃饭,却突然觉得手麻、嘴歪、眼前发黑,十分钟后又恢复如常。很多人觉得“可能就是累了”,可医生知道,这背后可能是脑梗前兆在敲门。

奇怪的是,这些人通常并不觉得自己“病了”,直到某天清晨突然倒地不起,才意识到:那几次“没当回事”的不舒服,其实是身体发出的最后通牒。

医生在临床上发现,大部分脑梗患者,发病前都有过“轻微但反复”的异常感觉,比如短暂的手脚无力、说话含糊不清、眼前发黑几秒、头突然晕得厉害。

这些表现,医学上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它是脑梗的前哨站,一旦忽视,就可能引发真正的脑梗甚至瘫痪。

很多人不了解,脑梗不是突如其来的“天降横祸”,而是慢性病长期积累的结果。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等慢病患者,脑血管早已被悄悄“钙化”“堵塞”,只是身体还在苦苦支撑。

一个典型案例是一位65岁的退休教师,平时身体不错,就是偶尔觉得右手握笔不稳,他以为是“年纪大了手抖”,结果某天早晨起床时突然嘴歪、说不出话,送医后确诊为左侧脑中动脉闭塞。

医生回顾病史时发现,早在发病前两周,他就反复出现“写字发飘”的症状,只可惜没引起重视。

神经内科医生特别提醒,以下几种“轻微不舒服”,可能正是脑梗的信号:

一是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尤其是一边手脚同时发软;

二是说话突然变得含糊不清,或听不懂别人说什么;

三是眼前发黑或视物模糊,尤其是一只眼短时间“看不见”;

四是突发的头晕、恶心,伴随走路不稳或摔倒。这些症状哪怕只持续几分钟,也必须尽早就医。

从西医角度看,脑梗就是脑部某一段血管被血栓堵住,导致供血中断,脑细胞迅速死亡。

短时间内虽然可以恢复,但反复的短暂缺血,会让脑组织越来越脆弱。就像水龙头每天被堵几分钟,管道虽还能通水,但迟早会彻底堵死。

而从中医角度看,脑梗多属“中风”范畴,病因涉及气血瘀阻、肝风内动、痰浊上扰。中医讲“无风不起浪,风生于火,火生于虚”,这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血压波动、血液黏稠高度契合。

但需要强调的是,中药调理不能替代急救介入。一旦出现明显脑梗症状,必须在“黄金4.5小时”内送医抢救。有条件的医院可实施静脉溶栓或介入取栓术,极大提高恢复可能。

那么,普通人怎么判断自己是否有脑梗风险?

医生建议关注几个指标:血压是否稳定在140/90以下,空腹血糖是否低于6.1mmol/L,血脂是否达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是否超过3.4mmol/L。如果这些指标不达标,脑梗风险自然升高。

此外,医生还建议三类人群重点预防:45岁以上男性、有心脑血管家族史者、患有三高(或其中之一)的人群。这些人日常应定期做颈动脉彩超、头颅磁共振(MRI)或CT检查,尽早发现隐患。

很多人以为脑梗总是“突然来的”,其实不然。医生在门诊中经常听到类似的话:“我爸最近老说’感觉一边脸麻’,但我们都觉得是老毛病,没在意。”

其实,身体早就在用“疼、麻、晕、弱”这些信号提醒。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缺了那份警觉心。

在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最怕听到的不是“病情重”,而是“早就有症状”。因为这意味着,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已经失去了机会窗口。而这类患者,大多都在“轻微不适”阶段被忽视了。

脑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误判与轻视。

一项《2024年国家卒中登记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梗人群接近350万人,其中超过一半在发病前出现过TIA症状,但仅有不到15%的人及时就医。

从医生角度看,脑梗就像一根随时可能断裂的绳子,而“不舒服”就是它发出的摩擦声。听得见,就能修;听不见,就可能坠落。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人,近期反复出现本文提到的症状,现在就该行动了。去医院做一次检查,远比一次急救要便宜、要轻松、要安全得多。

看完这篇,不妨转发给父母看看,别让“只是有点不舒服”成为最后一句话。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