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感冒后的鼻涕,往往被人忽略。但在我们中医临床眼里,鼻涕的颜色、性状、流量,是判断外感邪气走向和体内正气状态的重要线索。你以为只是多擤几次鼻子就能了事,其实鼻涕的“颜色密码”早已在提示病情演变的方向。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清涕像水一样,一天擤十几次都止不住,往往是风寒初起。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津液外泄为清涕。患者常伴怕冷、头痛、无汗、咳白痰、脉浮紧。
这种情况下,荆防类药物是经典选择。《伤寒论》早有记载,荆芥、防风皆能散风解表,辛温发汗,正适用于这类风寒型感冒。
临床中我见过一个年轻小伙子,冬天晨跑后感冒,连续打喷嚏、流清涕,误以为是过敏性鼻炎,自行吃了抗组胺药,反倒更困乏。
来诊时脉浮紧、舌苔薄白,一剂荆防败毒散后,清涕立止,精神恢复。他才意识到,流清涕不是鼻炎,而是风寒未解。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黄涕则是风热犯肺的信号。鼻涕变黄,质稠不易擤出,多伴随咽痛、咳嗽、口干、微热。这时如果还用辛温发汗的药,会助热生火,反令病情加重。
桑菊饮出自《温病条辨》,专治风温初起,清肺解热,宣散郁热。桑叶清肺止咳,菊花疏风清热,是风热黄涕的首选。
2021年《中医内科杂志》一项临床对比研究显示,桑菊饮对风热感冒患者的黄涕症状改善率达87.3%,远高于单纯对症退热药组的53.2%。
中医组用药后,鼻涕颜色转清、量减少,恢复时间也更短。这项研究再次证明,风热型感冒黄涕,用清宣凉润的药物效果更佳。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最让人头疼的是那种黏涕,像胶水一样拉丝,擤也擤不干净,甚至堵塞鼻腔。这通常是风寒或风热久留不解,郁而化热,蒸熏津液成痰,痰热交结于肺。
此时用荆防或桑菊都力有未逮,必须借助化痰清热之品。霍胆丸,以胆南星、黄芩、半夏为主,专破痰热郁阻之邪,是应对黏涕之利器。
在呼吸科门诊我们常见慢性鼻窦炎患者,鼻涕稠厚黄黏,CT显示窦腔积液。中医认为这是“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霍胆丸能清热化痰、疏通鼻窍,
许多患者在应用后鼻涕变稀,鼻塞缓解,头重感消失。比起单纯抗生素治疗,中药对黏涕的调理更具整体性。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临床也常见感冒后反复流涕,一拖就是十几天,其实这不是单一感冒没好,而是外邪未尽、正气未复。
特别是黏涕型患者,更要警惕转为慢性鼻炎或鼻窦炎。中医讲“久病入络”,邪气缠绵不去,容易深入脏腑,形成痰瘀互结之症。
2023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一项多中心研究指出,黏涕型感冒超过两周未愈者,发展为慢性鼻炎的风险提高2.6倍,且鼻黏膜纤毛功能损伤更为明显。越是拖延,越容易形成结构性损害,这也是为什么中医在初期辨证调理就强调“及时而治”。
除了鼻涕,还有一个细节常被忽略:颜色变化的先后顺序。不少患者起初是清涕,几天后转成黄涕,再发展为黏涕,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其实这正是风寒郁久化热、热邪灼津成痰的过程。中医称之为“寒化热、热伤津、津成痰”。了解这个演变链条,有助于我们在不同阶段精准下药。
这一链式演变也解释了为何有些人感冒刚开始吃对药了,很快就好,而有些人前期误治或拖延,则鼻涕越来越难处理。
就像水从清澈变黄,最后变稠,若不及时干预,流动的水就会变成死水,形成“痰瘀水湿”并存的复杂局面。
鼻涕虽小,却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不仅反映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也与脾的运化、肾的纳气息息相关。比如慢性清涕不断的老年人,常常是肺肾两虚、卫外不固,治则需温补肺肾,而非一味发汗。辨证论治的核心就在于“因人因时因病”。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202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一项研究发现,老年性清涕患者中,约62.4%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肾阳虚证候,表现为畏寒、四肢不温、夜尿多等。单纯用荆防并不能根治,反而可能耗伤阳气,需配合附子、肉桂等温阳药,才能从根本改善体质。
中医讲“肺为娇脏”,最怕外邪直犯。鼻涕作为肺气宣泄的一种形式,其变化背后,实则是肺卫之争、
正邪之斗的体现。有时鼻涕顽固难愈,不是药不对,而是体虚邪盛,需从补气养肺入手,方可固本扶正。
从现代免疫角度来看,感冒后持续性流涕与呼吸道上皮修复延迟、黏液细胞过度分泌有关。2022年发表于《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的研究显示,感冒病毒感染后第5-10天,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鼻黏膜中MUC5AC和MUC5B两个黏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导致鼻涕分泌过量且粘稠,这也解释了为何某些患者康复后仍“鼻涕不断”。
治疗上,除了辨证施治,饮食调摄亦不可忽视。清涕期间忌食寒凉,黄涕忌辛辣发物,黏涕阶段更应少油腻、多温润。
不少人喜欢吃橘子止咳,其实橘络可用,橘肉生湿,若不分体质,反助痰生。顺应体质饮食,是中医调病的重要一环。
还有一点临床常见误区:过早使用抗生素。多数感冒本属病毒性感染,抗生素无效,反而扰乱肠道菌群,影响免疫。只有在明确细菌感染、白细胞升高、黄色黏涕伴高热时,才考虑抗生素干预。否则,“一刀切”式用药反而拖慢恢复。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不少家长看到孩子流黄涕就慌张,其实儿童脾肺娇弱,轻微风热即可致黄涕,不必急于用重药。可先以桑菊为基础,
适当加金银花、连翘,观察2-3日症状是否减轻。中医治疗讲究“勿伤正气”,尤其在儿童群体中更要慎用寒凉。
从鼻涕看全身,是中医望诊的一部分。鼻涕清如水,是寒;黄如脓,是热;黏如胶,是痰热;久而不止,是虚。
这个细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反映了病邪在体内的走向和正气的对抗结果。越早识别,越能掌控主动权。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对医者而言,一滴鼻涕背后,是整个肺气系统的映射;对患者而言,及时处理流涕,不仅止于感冒恢复,更关乎体质调理与慢病预防。小病不纠正,往往是大病之源头。
多年临床经验告诉我,感冒并非小事,流涕更不能轻视。它是一道窗口,透视着体内正邪之争。如果你愿意用一点耐心,分辨鼻涕的冷暖黏稠,选择对的中药,那么康复的速度,真的会超出你的预期。
医学路上,从来没有“治感冒”的万能药,只有“看清病机”的细致观察。鼻涕这点小事,藏着中医的大智慧。
参考文献:
[1]张维波.荆防败毒散治疗风寒感冒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21,27(9):34-36.[2]李建军.桑菊饮治疗风热感冒疗效分析[J].中医内科杂志,2021,40(2):52-54.[3]王志刚.霍胆丸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3,58(4):289-293.[4]刘晓梅.老年性清涕与肾阳虚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6):412-415.[5]赵丽华.感冒后鼻涕持续分泌与黏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2,36(3):201-205.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49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