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按:听完宋老师在灵兰中医伤寒论课程,笔记300来条,方便自己学习检索。本笔记系列仅仅基于个人理解的听课整理,是自己学习过程的体现。
90.水逆证,尤其在春夏和夏秋交替的时候特别常见,这个病还传染,西医叫无菌性肠炎(类似于),但是搞不懂,应该是病毒性肠炎更贴切一些。小孩子得了上吐下泻,越喝水越吐。
得了这种病,有些的是一周以下的还吃着奶的宝宝,我们都建议断一两天的奶,可以给米糊,可以给米汤代替一下。因此胃肠型感冒的人,成年人,我们都主张粥、馒头、咸菜,吃三天。这个病好了之后,他会没劲,脸色蜡黄一些,恢复个两三天就好了,不必再用药。
当然了有的患者比较娇气,或者身体比较弱,我们后续的给一点补的药,比如参苓白术散,我们可以开成汤药参苓白术汤,给他做一个善后。
91.水饮凌肺引起的咳嗽,五苓散或神效五苓散,加一个杏仁。特点:反复不愈,胁肋部疼痛、岔气,一咳嗽,不敢咳嗽要岔气。
92.面浮,大眼袋或者一脸水斑的这种神经官能症是由水饮引起的,可用神效五苓散、五苓散。
93.舌苔厚是湿。腻是痰。饮是水滑。三仁汤之类的包括霍朴夏苓汤舌苔是厚如积粉,那是由湿引起的,但那种时候还上面那裂纹又不太一样。
94.入暮加重,瘀血的特点,到了傍晚他就胡言乱语,就闹腾烦躁,又看见鬼了,看见神了,他就胡言乱语的,都是到傍晚出现。
95.大黄、柴胡“推陈出新”鉴别
★大黄——从上向下推荡,量大尤佳
★柴胡——从内向外推荡,量越大,推荡越强。量小则起升提左路作用。
96.桃核承气汤——通两个出口,即大、小便
97.临床总结出一句话:上焦蓄血则善忘,下焦蓄血则如狂。
98.下焦蓄血证特征:入暮加重——瘀血特征、舌红(黯)、舌苔腻或厚燥、不大便、有如狂的表现
99.茵陈蒿汤、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先天性胆道闭锁
100.少腹满,应为小便不利者,为水证,可以用苓桂剂或猪苓汤治疗;少腹满,今小便反利者,为血证,用抵挡汤下之。
101.大黄䗪虫丸可以用于老年人保健,表现为腿脚不利,可延缓衰老、增强记忆,预防老年痴呆;脾胃虚寒者,不可久服,或间断服用
102.我们临床发现很多内科病、疑难病、脏病、腑病都是由外感传导过来的,因此大家不要认为伤寒论就是治疗外感疾病的,这是不对的。
103.栀子长的什么形状?它是一个红黄色,像个小灯笼一样的这么一个果实,这个颜色它就入心入胃,心和胃相通,那么它是干什么?它能清虚热。如果是实热,我们就会选黄连、黄芩、石膏。栀子豉汤的病机就是在胸部,这个郁热是在胸中胃脘附近。
104.如果出现腹满的时候,开经方肯定开枳实和厚朴。这两个药的药理:枳实是从上到下、通天彻地,它纵向的给你打开一个通道,它是走气分的、气化的。厚朴是横向的,把这个通道给你往宽打。
105.通补即是补,我经常用通法补,很少用直接补法去补,你直接补就有壅滞不通的可能性,毕竟你是外来的力量。如果你把胃口打开,肠道打开,自动吃饭,那个进去的营养才是人的五脏六腑需要的要营养,这是伤寒论治病的特点。
106.我们疾病是你能得,它就能消除,但是得需要有一个过程。再者我们得找到这个扳机点,让气运转过来这个点,这是很难的,找到这个。
107.
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42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