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跟我学方记第115首丨控涎丹丨此方为攻逐痰饮虎狼剂,须严格把握“形气未衰,痰饮壅实”之证
2025
07-03

跟我学方记第115首丨控涎丹丨此方为攻逐痰饮虎狼剂,须严格把握“形气未衰,痰饮壅实”之证

控涎丹

一、方剂溯源 出处: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174年)。

组成:甘遂(去心制)、大戟(去皮制)、白芥子(炒),三味等分为末,面糊为丸,每服1-3克,姜汤送下。

剂量精义:三药比例1:1:1。

甘遂攻经隧水饮,大戟泻脏腑水湿,白芥子涤皮里膜外痰涎。

李可经验:甘遂末冲服0.5-1.5克,白芥子必炒用30克。 二、六经辨证与病机核心 病位:三焦膜原、脏腑经络。

病性:痰涎水饮壅塞实证(纯实无虚)。

六经归属:太阴少阴合病(痰饮伏匿膜原)。

核心病机:水饮痰涎深伏筋骨腠理,气机闭阻,非攻不除。

与经方对比:

此方为十枣汤变方,去芫花之泻上焦,加白芥子透皮里膜外痰。

十枣汤治悬饮咳唾胸痛(水停胸胁),此治痰核流注(痰瘀结聚)。 三、《神农本草经》药物解析 甘遂:《本经》记载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可破癥坚积聚,逐经隧水饮(李可称“0.3克即能通利十二经”)。

大戟:《本经》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能泻脏腑水湿,通二便闭结。

白芥子:《本草纲目》言其“散肿止痛,除痹逐痰”,可透皮里膜外之痰,消痰核流注。

药对精义: 1. 甘遂+大戟:一攻经隧,一泻脏腑,相须荡水饮。

2. 白芥子+甘遂:一透痰结,一破水窠,分消痰涎水饮。

李可警示:服后泻下清水黏液为验,若便血则停用,急以人参30克救逆。 四、脉证方对应图谱 核心脉证链:脉沉弦或滑实 → 痰核瘰疬流注生 → 胁肋胀痛咳唾浊 → 肢体麻木或挛急 → 舌苔灰腻如积粉 → 用控涎丹。

关键指征: 特异性症:“痰涎伏膈”,可见皮下痰核(脂肪瘤、淋巴结核)或喉间黏滞如絮。

必有证:形体壮实+痰涎壅盛(咳唾稠痰、舌苔厚腻)。 五、临床运用体悟(含李可思想) 经典运用场景: 1. 结核性胸膜炎(包裹性积液);

2. 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肿胀畸形);

3. 深部脓肿(寒性脓疡未溃)。

李可学术拓展:

4. 重剂破顽痰:

肺癌胸水:甘遂末1克冲服,配葶苈子30克、海藻30克。

脑胶质瘤头痛:白芥子炒爆60克煎汤,送服控涎丹1克。

5. 救逆法变通:

攻后虚脱(汗出脉微):急煎人参30克、山萸肉60克固脱。

痰瘀化热(苔黄燥):加生大黄10克、芒硝6克通腑泻热。

6. 用药铁律:

晨起空腹姜枣汤送服,日1次,3日即止;

忌与甘草同用,反药相激恐生剧变(出自《李可肿瘤医案集》)。 六、历代方论精华辑要 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控涎丹治瘰疬、贴骨疽、痰核横生,乃涤痰攻毒峻剂,非实结不可轻投。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此方治痰饮潜伏者,白芥子引甘遂、大戟直达痰巢,如搜剔窠臼之寇。

李可学术观点:此方为攻逐伏痰之“穿甲弹”,较礞石滚痰丸少实热而多痰结,较三物白散少寒毒而多辛透。 七、类方鉴别与拓展应用 类方鉴别: 十枣汤:专攻水饮(咳唾引痛),无透痰之力。

礞石滚痰丸:治实热老痰(癫狂便结),忌用于寒痰。

三子养亲汤:治痰壅气逆(咳喘痰多),为平和之剂。

现代拓展: 1. 多囊卵巢综合征(痰瘀胞宫):加皂角刺15克、水蛭3克(研冲)。

2. 痛风石沉积:合桂枝茯苓丸,白芥子加至45克。 八、六经气化思维总结 立方之旨:以甘遂为先锋破经隧水窠,大戟为侧翼泻脏腑水湿,白芥子为奇兵透皮里膜外痰。

三药合围使痰涎水饮从二窍分消,膜原得清,气机复畅。

峻剂灵魂:“留者攻之,结者散之”,以“辛烈透达”为核心—辛(白芥子)透痰结,烈(甘遂、大戟)破水窠,达(姜汤引)通闭阻,成“斩关夺隘”之效。

警示:此方为攻逐痰饮“虎狼剂”,须严格把握“形气未衰,痰饮壅实”之证。

林佳明,主任医师。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