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的人都知道,体密度高,聚合能力强,衰老就慢。功夫要聚不要散,劲路要通不要滞。背如整墙,脊似钢枪,髋是活轴,双腿扎根,躯干运劲,手臂放松,这才是出功力的路子,练起来舒服,久了还上瘾。
我一个桩,站哪都正。你一个桩,四平八稳。短遇长,必须贴。缓遇刚,势必沉。一是精神,虽无缚鸡之力,也无惧大兵压境。二是体魄,虽无功在身,一身强健,愿做栋梁。
三为功夫,寒暑不懈,以拳载道,为东海龙,做天上鹰。柔变似云,刚不透风。两极纵横,天上地下。使人眼前花,自己冷眼观。意念关注哪里,哪里就有反应。速度,首先来自观注。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不是力需到指,是意需到指,控制气血到梢节,需要搬运。所谓搬运,先学内动,再用拳式动态导引。什么感觉,劲到哪里,哪里膨胀,自己给自己打气。打气不是努气,一定要清楚。
勇进内门,近身行拳。哪离身子最近,肩与髋。你先走,还是我先动,无妨,都用根带。力由脊发,脊由命门发,命门由丹田发,如此推导,有形原动力,在小腹丹田,无形先天动力,在一念之间。
拳术讲究“出手如棉,身上似铁”。放松不是软塌,而是抻拉筋骨,扩撑骨架,让劲路贯通。比如形意拳的劈拳,看似简单一劈,实则暗含“立劲”。两臂上举,挂肘下劈的瞬间,胸椎、腰椎、颈椎三椎合一,拔腰立顶,形成上下对挣的力道。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老拳师常说:“劈立劲,劈的是手,拔的是脊。”这一招在“闪通背”“击地捶”中都能用上,劈下去不是蛮力,而是胸腹一合,内压骤聚,后背圆撑如盾,前腹隆起如包,古人称之为“龙虎二劲”。
拳谚云:“打千攮一。”打一千下不如一下透。发力关键在结构,不在次数。通背拳的“冷弹脆快”,就是后腿蹬、丹田催、脊背送,力道像锥子一样从后往前贯,肘钉小臂,尺桡拧绞。
拧绞不是扭小臂,而是像拧毛巾,根节带梢节。陈氏太极拳的“掩手肱捶”,看似一拳打出,实则是髋转脊拧,丹田内压突然释放,后背如弓崩弹,这才叫“通透”。站桩不是傻站着,而是调结构、养内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形意拳的三体式,前腿虚后腿实,命门后凸,小腹微收,呼吸间腹腔气压自然鼓荡。练久了,人会感觉身体像灌了铅,沉而不僵。
八卦掌的“走圈”更是如此,步步如趟泥,髋如磨盘轴,腰脊拧转带动双臂,内压随步法开合,久而久之,步子稳如生根,手上轻如拂柳。
为什么有人练拳停不下来?因为得劲。太极的“白鹤亮翅”,双臂展开时背阔肌如伞撑开,下落时突然合胯沉气,劲从脚跟直贯指尖,这一起一落,全身筋骨都在“唱歌”。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通背拳的“引手”更妙,一抖腕子,劲从后背甩到指尖,像鞭梢炸响,练对了浑身畅快,越练越想练。老辈人传功,不爱讲玄的,就认体感。站桩时后背发热,打拳时小腹发紧,这都是内压聚合的征兆。
所谓“狼王腹圆,大龙昂首”,说的就是丹田饱满、脊柱挺拔的状态。练拳若只求外形,不懂内压调动,就像空口袋立不住。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拳无断续,劲不撤档;体整如密,势若临渊。”功夫不在花样,而在那一下透骨的整劲。练对了,一拳一脚都是山崩海啸;练错了,千招万式不过花拳绣腿。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36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