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1:瑞叶芫花新鲜枝条内皮(民间方)
用法:取此内皮1块(比刀伤约大),将原附木质的一面贴于伤口上,绷带或布条包扎固定。
按语:本法适用于刀伤出血,具有止血快、抗感染和促进愈合等特点。笔者在农村时用本法治疗20余例,均在24小时内愈合。
处方2:人发、猪鬃各25克,穿山甲40克,白芨20克,冰片10克,海螵蛸40克,枯矾20克,炉甘石粉20克。(民间方)
用法:将人发、猪鬃去杂质后用温水加洗衣粉浸泡半小时,洗净,晾干,烧成灰。穿山甲去泥土,洗净晾干,用煅石膏粉炒成微黄色,然后用水冲洗其表面的石膏粉。待烤干后研末。白芨洗净后炒炭,加海螵蛸、枯矾、冰片共研末。将以上各药粉末与炉甘石粉混合后过筛数次即可,然后密封贮瓶备用。凡遇外伤出血不止者,将备用药粉直接均匀地撒在创面上,即可止血,用消毒敷料覆盖包扎,但不宜过紧,也不必换药。
按语:经治300余例,效果明显,一般用药1分钟内即可止血。
处方3:毛葡萄叶100克,冰片0.5克。(民间方)
用法:上2味研细备用。用时将药粉撒患处,随即轻压、包扎。
按语:本方适用于普通外伤出血。
处方4:马勃粉若干(民间方)
用法:将药粉撒布患处,用纱布包扎。
按语:此方对损伤大血管的出血无效,对较轻的外伤出血、毛细血管出血疗效较好。
处方5:白陶土(俗称糯白泥)适量韭菜汁适量(民间方)
用法:将白陶土研极细末,再加韭菜汁拌匀,做成饼晒干。将药饼研成极细粉末,装瓶备用。用时新新鲜伤口消毒后,再用此粉撒布患处。
按语:此药俗称刀口药。有止血、促进伤口愈合和防止感染之效。
处方6:车前草叶数片(民间方)
用法:上洗净,捣烂或用手搓揉。先消毒伤口,消除污物,然后将捣烂的车前草叶敷在伤口上,用指轻压2~8分钟,出血即止,再用纱布包扎固定。
按语:本方用于镰刀、锄头等所致外伤出血。
处方7:棕须适量
用法:捣细,敷患处。
按语:本方有收敛止血之效。
处方8:见血飞30克,蒲黄(炒)30克,白芨30克。(彝族方)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撒在伤口上,血立止。
按语:本方是贵州彝族民间治疗外伤出血的经验方,有祛瘀、止血、生肌之效。
处方9:仙鹤草,草血竭,地榆,翻白叶各等分(纳西族方)
用法:将上药研末,120孔过筛,撒于创面。
按语:本方适用于一般外伤出血,有清热祛瘀止血之效。
处方10:白附子15克,郁金、象皮、陈石灰各5克(蒙古族方)
用法:共研细末,撒于创口。
按语:本方主治刀伤出血,可立即见效。
处方11:白芨100克(白族方)
用法:上研细末,用老陈醋调匀。
按语:敷药前用5%无菌盐水清洗创面,创口周围用3%碘酒涂搽,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经治1000余例,疗效颇佳,其作用一则止血,二则消炎,三则消肿止痛。
处方12:铜落、白蘑菇、马勃等量(蒙古族方)
用法:以上三味,研成细粉,混匀过筛。敷于患处。
按语:本方具有清热止血作用。
处方13:血余炭适量(壮族方)
用法:上研末,涂于创处。
按语:壮族民间应用本方治疗小伤口出血,止血效果较好。
处方14:大绿藤(大青蛇、宽筋藤)适量(彝族方)
用法:上药晒干研末,外用干粉包敷,即刻止血。
按语:大绿藤为防己科青牛胆属植物。性味苦、凉。功能舒筋活络、散瘀止血。
处方15:香樟(樟木树、黄樟)叶适量(彝族方)
用法:上用鲜品捣烂如泥,敷患处。
按语:香樟(樟科、樟属),性味微辛,温,气香,叶可收敛止血。
处方16:荷莲豆(野豌豆尖、野豌豆草),红麻菠罗,大麻药各等量(彝族方)
用法:研末外敷。
按语:荷莲豆为石竹科荷莲豆属植物。性味淡,平,有散瘀消肿、止痛止血之效。药用全草。此方还可治疗毒蛇咬伤、疮疖、骨髓炎等。
处方17:黑骨头(化血丹、黑牵牛、黑皮杜仲)适量(哈尼族方)
用法:上取根皮,研末外敷。
按语:黑骨头系萝摩科杠柳属植物。性味苦、凉,有小毒。功可凉血止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
处方18:合掌草(合叶、侧生花远志)适量(彝族方)
用法:研末外敷。小创面毛细血管出血,敷药后血即止。
按语:合掌草为远志科远志属植物。性味苦涩,凉。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效。药用全草。
处方19:岩陀(半国伞、红姜)适量(苗族方)
用法:加红糖研末外敷。一日1换。
按语:岩陀为虎耳草科鬼灯属植物,性味苦涩微甘,温。有舒筋活络、接骨止血之效。药用根。
处方20:地蜂子(地黑蜂、草血竭)适量(彝族方)
用法:鲜品加酒捣敷。
按语:地蜂子为蓼科蓼属植物,性味苦涩,微温。可祛瘀消肿、收敛止血。药用根。
处方21:飞龙斩血适量(彝族方)
用法:研末外敷患处。
按语:飞龙斩血系芸香科飞龙掌血属植物。性味辛微苦,温,可祛瘀、止痛、止血。药用根。
处方22:野荔枝(尖叶四照花)适量(彝族方)
用法:鲜叶加酒捣敷或干叶及花研末外敷。
按语:本方有收敛止血之效。
处方23:八角枫(白筋条、大树白龙须)适量(彝族方)
用法:上取干粉外敷。
按语:本方具有止血、散瘀、镇痛之效。
处方24:朝天罐(蚂蚁棵、小酒瓶花、山石榴)适量(彝族方)
用法:鲜叶捣敷。
按语:朝天罐系野牡丹科金锦香属植物,性味酸涩,平。有收敛止血、清热利湿之效。
处方25:水冬瓜树(蒙自桤木)叶适量(彝族方)
用法:上研末,加红糖调,敷患处。
按语:水冬瓜树系桦木科赤杨属植物,性味苦涩,凉。有收敛止血之效。
处方25:老鸦饭(石岩青、灰毛浆果栋)鲜叶适量(彝族方)
用法:上药加酒捣,敷患处。
按语:老鸦饭系楝科楝属植物。性味苦凉,气臭,主产云南省。有收敛、止血之效。
处方26:红叶红花适量(彝族方)
用法:取鲜叶和花共捣,敷患处。
按语:细叶红花系萝摩科马利筋属植物,性味微苦而凉,有毒。功可收敛止血。本品含强心甙,全株有毒,不可内服。
处方27:炒黄柏炭30克,炒细辛3克,龙骨12克,煅花芯石15克。(民间方)
用法:将上药混合研成粉末,调与凡士要敷贴于伤口。
按语:上药后伤处保持清洁,勿入水。此法对小创伤出血效果甚佳,一般5~7日痊愈。
处方28:姜叶适量(畲族方)
用法:上药风干或晒干,研末,敷伤口,并扎紧。
按语:姜,即食用之生姜。本方主治刀伤出血。
处方29:枪花药50克(佤族方)
用法:枪花药研成粉末,撤在伤口上。
按语:枪花药为高大乔木,具有明显止血作用,主治刀枪伤出血。一般用过该药的鲜新伤口都不会感染。
处方30:苦蒿50克(傣族方)
用法:将苦蒿捣碎,外敷患部,一日1次。
按语:本方主治刀伤出血。
处方31草烟丝(牙梦)适量(傣族方)
用法:将烟丝放口中嚼后敷患处。
按语:本方具有止血消炎止痛的效果。
处方32:烟叶30克石灰5克(傣族方)
用法:把烟叶捣烂,加适量石灰,外包伤口,一日1次。
按语:本方适用于刀伤出血。
处方33:旱莲草(墨草)适量(京族方)
用法:上药鲜品捣烂,或干品研粉,调泔水,敷患处。药用全草。
按语:本方主治刀伤出血和无名肿毒。
处方34:绵大戟(干品)1个(民间方)
用法:绵大戟刮去浅表皮层,用利刀细细削刮成药末。把药末撒于伤口出血处,并压迫30秒到1分钟,外用纱布或绷带包扎便可。一般1次即可止血、敛创,最多用2~3次。
按语:本方主治金刀、枪剑所致创伤出血及其他外伤出血。对污染伤口,须先清创消毒后方能使用此方,同时外敷消肿拔毒膏。绵大戟,当地俗名搜山虎,连皮吃会大泻,连心吃大吐,皮心都吃会吐泻大作,因此,切不可误作内服的止血剂。
处方35:鹿仙草、糯米草根各适量(白族方)
用法:将上药共捣碎研粉,撒于创口。
按语:本方有消炎止血、舒筋接骨、消热解毒、消肿止痛之效。
处方36:小花清风藤(雅希强)适量(布依族方)
用法:取上药鲜叶部分捣烂,敷贴伤口,一至二日换药1次。
按语:本方可治刀伤出血,并能消炎。流传于贵州省望谟民间。
处方37:石灰500克,生大黄片90克。
用法:将上药放锅内同炒,当石灰呈桃红色时去大黄,将石灰筛后即成。消毒伤口(如伤口较大,可用胶布拉拢),撒上药末,用纱布包好。如有条件,可在纱布上涂一层凡士林,以便换药时纱布易于揭开。
按语:本方适用于外伤出血(如刀伤、跌伤、碰伤等),以及碰伤后已化脓的小伤口。
处方38:大红袍根皮适量
用法:将大红袍根皮洗净晒干,研细末,过120孔筛,撤于伤口。
按语:本方治疗外伤出血轻者。
处方39:野棉花根适量(纳西族方)
用法:将野棉花根洗净,晒干备用。用时将野棉花根用刀刮粉,撒于伤口。
按语:用该花治疗外伤出血较轻者。
处方40:紫金龙50克竹节七50克重楼50克大麻药40克草乌10克雪上一枝蒿5克(佤族方)
用法:将上药洗净,草乌煮透心,切片晒开,研粉,过100目筛,装瓶,15磅高压灭菌30分钟备用。伤口常规消毒,撒布药粉,纱布包扎。
按语:此方名紫七止血消炎散。
处方41:茵芋(鹿啃木)1克(彝族方)
用法:研末罨于出血伤口,并内服3~5克。
按语:茵芋为芸香科植物。《本草纲目》云其可治湿痹。该药为哀牢山常绿乔木种,彝族地区传说被猎枪击伤而血流如注的马鹿,啃食此树皮后,流血顿止,行走如飞,故得名“鹿啃木”。现已证实其有止血功能。
处方42:水烛适量(彝族方)
用法:采摘晾干,撕碎罨于伤口。
按语:水煜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狭叶香蒲、宽叶香蒲。为彝家山寨外伤止血的必备良药。
处方43:七里香寄生适量(彝族方)
用法:捣烂,敷患处。
按语:此方止血效佳。
处方44:牛舌头草(土大黄)鲜品120~150克(佤族方)
用法:捣烂,敷患处。
按语:此方止血效佳。
处方45:白芨100克,乌贼骨50克,血余炭50克。
用法:研为细末,外敷患处。
按语:内出血者也可服用。
处方46:丝瓜叶(洗净晒干,稍焙)适量,墨鱼骨1具。
用法:研成细末,撒满伤口,用洁净布条包好。
按语:此方主治刀伤出血。用药后即可止血,几天后结痂生肌。包扎后的伤口忌着生水,以防溃烂。
处方47:寒水石(制)75克,花蕊石25克,龙骨25克,黄丹25克,没药25克,黄柏28克,白芨25克,乳香25克,轻粉25克。(蒙古族方)
用法:以上九味,黄丹、轻粉另研,其余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再合黄丹、轻粉配研极细,备用。金刃镰刀伤者,用药敷上,绢帛扎之,不作脓。化脓者,干贴,可祛腐生肌定痛。一日3次,至愈为止。
按语:本方对金疮出血不止者尤效。
处方48:龙骨5克,海螵蛸5克,白云香5克,黑云香5克,象皮5克,冰片2克,珍珠3克。(蒙古族方)
用法:上药研细末,撒于伤口,一日1次。
按语:本方有消炎、止痛、止血等功能。
处方49:干荷花10克,南瓜蒂1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粉,直接外敷于伤口处。
按语:主治一般伤口出血,有良好止血作用。
处方50:无毛幼鼠8只,生石灰250克。(藏族方)
用法:将幼鼠投入无杂质的生石灰内,混合捣烂成团,搓散晒干,研成细粉,装入瓶中备用。用时取适量药粉撒于创口,外包纱布,创口保持干燥,四至五天后药粉自行脱落,创口愈合。
按语:本方适用于各种外伤性出血和血肿。
处方51:三七、桃仁各4.5克,白芷、红花各3克,乳香、没药、地龙各5克,血竭、钻地风各6克。
用法:共研为细末,过筛,加入500克黑膏药(无药的膏药)搅令匀。然后分摊于油纸上,制成2×1.5厘米大的膏药。将膏药在锅上烊化后(切勿火烤),贴在患侧的下关、颊车穴。四天换1次。一星期后,酌惰再贴。一般贴4张膏张为1疗程。
按语:本方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之效。穴位敷药后,再用艾条在局部或下关、颊车等穴熏灸,以温热舒适为宜。
处方52:禹粮土150克,石决明(制)100克,姜黄50克,象皮50克,乳香50克,没药50克,松香50克,石灰(精制)50克,三七50克。(蒙古族方)
用法:以上九味,粉碎成细末,过筛混匀,备用。外撒伤处。
按语:本方具有止血、止痛、生肌作用。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964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