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身体冷别乱补!肾寒用肉桂、心寒选桂枝,5个“驱寒高手”对5种寒
2025
10-30

身体冷别乱补!肾寒用肉桂、心寒选桂枝,5个“驱寒高手”对5种寒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本文2016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最近天气转凉,不少人开始“进补”驱寒。有人一顿羊肉火锅下肚,有人泡脚泡到冒汗,还有人直接端起补肾药酒——结果不但没暖身,反而上火、拉肚子、失眠一堆毛病找上门。

身体怕冷不是一回事,“寒”也分五种类型。如果不分清寒从哪儿来,乱补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反伤身体。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五种常见的“寒”体问题,并给出对应的“驱寒高手”,让你科学取暖,补到点子上。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一、肾寒:四肢冰凉、腰膝酸,肉桂来帮忙!

一到冬天,手脚冰凉到睡不着?早上起不来、晚上睡不着,连上厕所次数都变多?小心是“肾阳虚”导致的肾寒。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骨、生髓,与人体的阳气密切相关。肾阳不足,阳气虚衰,寒气自然就从里往外冒。

推荐驱寒食材:肉桂。

肉桂性大热,能助肾阳、温中散寒。《本草纲目》中记载其“温补命门,振奋阳气”。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肉桂中的桂皮醛成分具有激活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适合人群: 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夜尿频多、性功能减退者。

食用建议: 可与牛肉、羊肉搭配炖汤,或适量加入黑豆粥中饮用。但注意剂量,不可长期大量服用,体质偏热者慎用。

二、心寒:情绪低落、手心发凉,桂枝最在行!

有些人虽然穿得不少,但总觉得“心里发凉”,提不起精神,手心冰凉,心跳无力,还容易心慌、胸闷。

这可能是“心阳不足”导致的心寒,不容忽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心主血脉、主神志,阳虚则血运不畅,心脏功能减弱。《黄帝内经》有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推荐驱寒食材:桂枝。

桂枝是肉桂的嫩枝,药性温和而不上火,擅长温通经脉、助心阳,常用于治疗心阳虚寒、血脉不通等问题。

适合人群: 情绪低落、心悸气短、手足不温、容易疲劳者。

食用建议: 可与红枣、生姜同煮为茶饮,帮助温阳通脉、调和营卫。孕妇、出汗过多者慎用。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三、脾寒:易腹泻、食欲差,干姜暖中驱寒!

一到换季就肚子咕咕响?吃点凉的就腹泻?饭量小、容易胃胀、大便稀溏?这些多半是脾胃虚寒在作怪。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气血。脾阳虚时,运化无力,寒气内生,导致消化吸收差、免疫力下降。

推荐驱寒食材:干姜。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干姜性热,入脾胃经,擅长温中散寒、回阳救逆。它比生姜更温补,特别适用于中焦虚寒、脾胃不振的人群。

适合人群: 胃寒怕冷、腹泻频繁、面色苍白、四肢乏力者。

食用建议: 可与党参、茯苓、红枣同煮“温脾汤”;或用干姜片煮水代茶饮,饭前饮用更佳。热性体质慎用,忌同时进食辛辣油腻。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四、肺寒:咳嗽不断、怕风怕冷,紫苏护肺最温柔!

有些人一吹冷风就咳嗽,早上咳嗽、晚上咳嗽,咳得人怀疑人生。还总觉得胸闷、气短、鼻塞、怕风怕冷?

这就是典型的肺寒表现。

肺为娇脏,喜温润而恶寒燥。寒邪袭肺,容易造成肺气不宣、津液失调,表现为咳嗽、痰多、鼻塞等呼吸系统问题。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推荐驱寒食材:紫苏。

紫苏性温,入肺脾经,具有散寒解表、理气化痰的作用。古人称其“行气宽中、温肺止咳”。

适合人群: 咳嗽痰多、易感冒、鼻塞、畏风怕冷者。

食用建议: 紫苏叶可用于煮粥、煲汤,如紫苏鲫鱼汤、紫苏粥等。也可泡水代茶,帮助化痰止咳。不建议长期大量服用,孕妇慎食。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五、经寒:痛经手脚冷、月经不调,艾叶是女性“御寒神器”!

女性如果体质偏寒,经期前后总会出现小腹冷痛、经量少、血块多,还伴有手脚冰凉、怕冷怕风,这很可能是宫寒引起的。

子宫如同土壤,寒则不孕、瘀则不调。现代研究也发现,长期宫寒会影响卵巢功能,甚至与子宫内膜异位、不孕不育有关。

推荐驱寒食材:艾叶。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艾叶温经止痛、散寒调经,是妇科常用药材。现代研究显示,艾叶中的挥发油具有良好的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适合人群: 痛经、经期不规律、手脚冰凉、宫寒不孕者。

食用建议: 可将艾叶与红糖、生姜煮水饮用;也可用于泡脚或艾灸治疗,帮助温经散寒、通经止痛。注意体热者不宜使用,脾虚腹泻者慎用。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冷≠补!用错“补法”反伤身,记住这3个提醒:

1.不是每种怕冷都能补阳气。 比如外感风寒、短期疲劳、缺铁贫血引起的怕冷,不能盲目用热性食物“硬补”。

2.驱寒要对症选材。 肾寒、心寒、脾寒、肺寒、宫寒,对应的食材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3.慎用热性补品。 肝火旺、阴虚火旺、体质偏热的人,贸然进补可能导致上火、便秘、失眠等问题。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调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写在最后

寒从哪里来,就从哪里赶出去。身体怕冷不是一个“补”字就能解决的,关键是找准寒的根源,科学调理,精准驱寒。

冬日进补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你是哪种寒?

参考资料:

[1] 《中医药治疗阳虚证的研究进展》,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年第38卷[2] 国家卫健委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关于合理膳食与中医调养部分[3] 《艾叶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综述》,中国中药杂志,2022年第47卷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