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重剂起沉疴(第2版)(十三)
2025
10-26

重剂起沉疴(第2版)(十三)

7 细辛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辛温发散,功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温肺化饮。自陈承、李时珍以来,“细辛不过钱”之说影响甚广,现在《药典》和中药学教材规定的细辛用量也是在3g以下。事实上,大剂量细辛挽救沉疴,缓解剧痛,起病人于垂危的经验屡有报道。

7.1 细辛不过钱之考辨

7.1.1 “不过钱”源流及争论

细辛,是中医临床常用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对细辛的命名、性味、功能、主治、采时等做了详尽记载,但没有提到用量问题。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书中有13个方子细辛的用量在二两以上,最大量见于乌梅丸为六两,但没有提及不良反应问题。宋朝陈承《本草别说》首次提出限量问题,《本草别说》中云:“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可验。”又说:“平凉狱中尝治此故不可不记。”继明代李时珍又重复陈承之说,《本草纲目》记载:“承曰: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从陈承之“半钱匕”至李氏之“一钱”,可能是李氏误抄,抑或其加上自己的经验而成。李氏之说流传至今,影响之大,似乎为医皆知,甚至民间还流传着“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的谚语。

但其间及之后医家不断提出不同的看法。元朝《世医得效方》共有用细辛方93首,皆大部从其汉、唐及其家传无甚所限,全书只四首低于常量。清初张志聪,生平著书,必守经法,《本草崇原》曰:“细辛乃本经上品药也,味辛臭香无毒,主明目利窍。宋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近医多以此语忌用,嗟嗟……岂辛香之药而反闭气乎,岂上品无毒而不可多服乎?方书之言,俱如此类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岐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张氏以反问的语气,对细辛的用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细辛为辛香之药,上品无毒,可以多服。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完治法》记载治疗头痛曾用至五钱和一两。清代陈念祖《本草经读》亦赞同张志聪之所驳。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提细辛“二钱非不可用”。近人章次公在他所编《药物学》中也曾说过:“细辛不可多服,自是正论,但谓用量1钱,即足以致气闭,则又不尽然。此仅可以论’末’药,而不可以论’汤’药。细辛入汤剂,钱许无妨,编者之经验如此,决非虚语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一些临床文献中,用量所谓破格的记载也屡见不鲜。如《中医杂志》载刘文汉、冯恒善治类风湿关节炎用细辛30~160g,《北方医话》载金梦贤治疗冻伤用细辛50g,等等。有人对历代成方制剂及现代临床处方中细辛用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古、近代多数处方中细辛的用量是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限的6~14倍,临床汤剂处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范围内的占47.5%,说明细辛的临床用量一般偏大。

可见,对细辛的剂量有三种观点:①陈承的不可过半钱匕;②李时珍的不可过一钱;③张志聪等的可以多用。谁是谁非,尚无定论,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中医药学术界和临床医者。现行《中药学》教科书,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出于谨慎,多将细辛的用量规定为1~3g,如此定量,限制了临床的应用。

7.1.2 “不过钱”考辨及探讨

陈氏所提细辛“不可过半钱匕”,为何用量如此之少呢?据考证,陈承所处之时乃历史上哲宗即位,司马光主国政,废除新法之时,当时医事制度极为严格,“严考试,起度量,主规矩,称权衡,分六科”,考试合格后,“又每月严课,或有荒谬,小则撤牌读书,大则令其改业”,行医之难可见一斑。医家行医处方多谨小慎微,当时的陈师文校正《和剂局方》,改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方书中用药,也多以温补香燥小量药为方。在当时的条件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陈承在其《本草别说》才有上述的说法。

并且,陈氏所提细辛“不可过半钱匕”,有两个基本的前提,即“用末”和“单用”。

(1)“用末”,即用今之散剂,而不是用汤剂或其他剂型:现代临床大量报道,用细辛10g、15g、20g,甚至60g或更多,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屡起沉疴,并以此证明细辛可以大量使用,是安全有效的。仔细分析,多为复方汤剂使用。殊不知,“用末”与“水煎”是有很大差别的,其用药剂量是截然不同的。研究证实,细辛主含挥发油,在相同剂量情况下,根中挥发油含量几乎是全草煎煮10分钟后的3倍,如为达到相同的疗效,则汤剂的用量至少应增加到散剂的3倍。在同样剂量情况下,根中黄樟醚含量分别是全草煎煮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的4倍、12倍和50倍。黄樟醚的挥发性胜于甲基丁香酚,在高温下易被破坏,若在高温中煎煮30min后,因挥发而所剩无几,仅存原药材的2%,此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即使将细辛的用量增加50倍,也不一定能产生毒副作用。这就是目前细辛在汤剂中用量较大,且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

(2)“单用”,即单味药物使用,而不是配伍应用:若配伍应用,由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或协同增效,或相互拮抗,对药物的用量和疗效是有很大影响的。查古今方剂,细辛很少单用末,多配伍使用且入煎剂。如张锡纯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指出,细辛“二钱非不可用”,因其在复方和煎煮的情况下使用,故用量宜大。研究认为,药物的毒副作用在复方中可为他药所抑制,甚至消失,特别是汤剂,在高温煎煮过程中,许多药物的毒性成分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指出,细辛“只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只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多则气耗而病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提示细辛单用、独用时要特别谨慎,不可贸然多用,确为见地之言,临证医者当引为借鉴1。

1 周祯祥.临床中药研究心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受李时珍《本草纲目》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的影响,历代相传,并不断将其扩大化。原本在“单用末”使用的情况下,现扩大为无论怎么使用都不能“过一钱”,显然不符合实际。因此,如果舍弃了“用末”和“单用”,那么,细辛“不过半钱匕”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如果不管用法,均拘泥于古训,一概予以限量,也是不对的。

7.2 突破剂量的可行性分析

7.2.1 细辛毒性正确认识

细辛“不过钱”影响广泛,《得配本草》云“其性极辛烈,气血两虚者,但用一二分,亦能见效,多则三四分而止,如用至七八分以及一钱,真气散,虚气上壅,一时闷绝”,《本草从新》曰“所用止宜几分”,《本草害利》曰“即入风药,亦不可过五分”,《会约医镜》曰,“细辛燥烈,不可过用,过用一钱,闷绝而死”,《本草经疏》也认为因其辛温发散太过,如“其日久服明目,利九窍,必无是理,盖辛散升发之药,岂可久服哉?”“细辛其性升燥发散,即入风药,亦不过五分,以其气味俱厚而性过烈耳。”细辛的毒性到底如何?我们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细辛含挥发油2.7%~3.0%,其中药用有效成分主要是甲基丁香酚(占60%),有毒成分是黄樟醚(占8%),如果单以细辛研末冲服,用量仅4~5g即出现胸闷、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这与《本草纲目》所言“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十分吻合。但若用作汤剂,因黄樟醚的挥发性胜于甲基丁香酚,所以经煎煮30分钟后,煎汁中还保存着一定量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而有毒成分黄樟醚的含量已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故而,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细辛的用量。

细辛有小毒,古有论述,历版《中药学》教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均已明确记载,现代研究已经证实:细辛挥发油对小鼠、蛙、兔等均先兴奋后抑制,使随意运动及呼吸减慢,反射消失,最后呼吸麻痹而死,心跳停止于呼吸之后2。可见,细辛过量之毒首先表现在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与历代医药学家所描述的“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基本吻合。现代实验研究还证明,细辛的毒性反应亦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成分来源于所含的挥发油。继而发现,挥发油中的黄樟醚具有致癌作用(《中华本草》)。最新研究又发现,产于辽宁新宾、清原、桓仁、本溪、凤城及吉林、黑龙江7个地区的辽细辛,大多含有马兜铃酸1。而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大量或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或中成药,可导致慢性肾衰竭2。

2 郭增军,郑其萍,潘银.毛细辛的生药学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2000(5):201.

1 吴艳蓉,贾凌云,高福坤,等.不同产地辽细辛中马兜铃酸的痕量检测[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1):9-10.

2 李泽民.警惕含马兜铃酸中药引起肾脏损害[J].药品评价,2005(2):142-143,138.

据临床报道,近50年来,被确认为因过量服用细辛而引发中毒的报道有4例,其中第1例发生在1965年,一男性患者,因头痛、牙痛,而煎服单味细辛,在80分钟内连服3次,共服细辛五钱(15.63g),末次药后40min,即出现头痛更剧,且发涨;随即又见呕吐、汗出、烦躁不安、面色红赤、呼吸急促(53次/min)、脉洪数(123次/min)、颈项强、瞳孔散大等,体温40.5℃、血压170/130mmHg。70分钟后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神志、意识不清、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瘛疭、汗出濈濈、小便闭塞、少腹膨隆等。分析:本例可能跟单味大剂量煎服有关,提示临床应该复方配伍3。第2例发生在1994年,一女性患者,因慢性支气管炎证属寒痰型咳喘,而服用含北细辛的小青龙汤加减方。首诊时,医生在方中用北细辛3g,连续煎服2剂未见不良反应。二诊在原方基础上将北细辛的用量加至8g,服药2小时后,即出现咽麻、口干、面色潮红、心跳加快、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该文作者说:其用北细辛每剂亦有10g,多例患者未见异常,对控制哮喘症状确有疗效。今发现1例心律失常。建议:在使用大剂量北细辛时应逐步加大剂量严密观察为宜4。第3例发生在1995年,一女性患者,因双下肢关节疼痛半月,证属寒痹,而服用含有北细辛的独活寄生汤加减方。首诊时,医生在方中用北细辛6g,煎服后无不适感;二诊因疼痛未除,在原方基础上将北细辛的用量加至9g,当服至第2剂时,即导致急性心衰,出现心慌、气短、胸闷,动则加重,窦性心动过速,以及双下肢浮肿等不良反应。中毒原因分析是:细辛虽是配伍应用,因为是后下,煎药时间过短,致大量挥发油未被挥发,导致服用后出现急性心衰5。第4例发生在2001年,一男性患者,因不慎误服细辛6g,于30分钟后出现头痛、烦躁不安、面色潮红,并伴有呕吐胃内容物等不良反应。查体:体温37.3℃,呼吸21次/min,心率72次/min,血压105/70mmHg,神清,双瞳孔直径0.125cm,对光反射存在。腹平软,上腹部轻压痛。余无异常6。4例因服用细辛而引发中毒的患者,均经对症治疗而痊愈,无一例死亡。上述的实验研究与临床报道,似乎印证了宋代陈承《本草别说》的记载,支持了有小毒之说,值得引起重视。

3 降玉珉.治愈服过量细辛引起中毒1例报告[J].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8):41.

4 陈筱琴,王遂生.细辛过量引起心律失常一例[J].江苏中医,1994(1):10.

5 刘福礼,张韧闻,周超凡.服细辛过量出现心衰1例[J].中国中药杂志,1995(7):440.

6 苏战豹.经方桂枝汤及其类方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

中毒简要探讨:细辛含挥发油,主要为甲基丁香酚。实验证明有局部麻醉作用,对黏膜浸润及传导麻醉均有功效。中毒主要为挥发油所致,中毒表现与乌头碱中毒相似。致死原因为严重心律失常和呼吸麻痹。由于兴奋迷走神经,可引起窦房结抑制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率极度减慢;也可直接作用于心肌,提高心肌应激性,引起过早搏动、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1。正确认识细辛的毒性,有助于我们用好细辛,而不是因噎废食。

1 潘春华,潘春生,任英.中药细辛中毒引起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报告[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5):458-459.

7.2.2 影响细辛用量的因素

细辛古今使用有差别,必然会影响到用量的不同,为了保证疗效,就得根据不同品种、不同使用方法调整使用剂量。影响细辛用量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煎煮时间:细辛的有效成分为挥发油,细辛煎煮5min、10min、20min、30min、60min挥发油损失率分别是30%、38%、55%、66%、74%,随煎煮时间延长挥发油损失增加,而煎液中挥发油成分很低2。

2 楼之岑.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部,2003.

(2)药用部位:传统细辛的药用部位是根,历代本草均有明确记载。如《名医别录》云“采根”,《本草衍义》和《本草便读》更明确指出“细辛用根”,可见“细辛,不可过半钱匕”是用其根,而不是全草;而现代临床则有用全草的情形。研究表明:细辛各部位所含挥发油不同,其含量是根>全草>叶,油中黄樟醚的含量也是根>全草>叶3,且细辛挥发油90%以上存在于根系中4,全草中根部和叶的比例大约是55%和45%5。显然,细辛用根和用全草,挥发油的含量相差悬殊。

3 王智华,洪筱坤.从细辛根末与全草煎剂所含挥发油及黄樟醚的测定分析论细辛用量与剂型的关系[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9):2.

4 周长征,杨春澍,柳树林.中药细辛的质量检测[J].基层中医杂志,1998(3):22.

5 蔡少青,王璇,朱姝.中药细辛的本草考证[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7(3):233.

(3)品种来源:历代以华细辛为正品细辛。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常以细辛属其他一些植物入药,如大花细辛、花叶细辛、圆叶细辛、双叶细辛等,一般称为土细辛,其质量均较差,所含挥发油的含量基本都低于正品。如毛细辛挥发油含量仅为0.81%。鉴于细辛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主要来自挥发油,使用这些非正品,必然会导致细辛的用量过大,可以说是形成细辛用量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7.2.3 细辛超量使用闪烁出现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汤剂中(包括加减方)用细辛超过3g的共有16首方剂,少者用至一两,如真武汤加减方,多者用至三两,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最大用至六两,如乌梅丸等,按古今之度量衡换算,汉代一两约合今之15.625g,故仲景用细辛,多则94g而未见异样。《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治肉实(肥胖),一次用细辛四两,水煎服。现代也有临床医生大剂量应用细辛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类风湿、坐骨神经痛等疾病,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未见不良反应。

刘沛然老中医鉴于细辛之于临床,自宋以来,其量一直被压抑,效能被囚禁,功能无所张之情况,花50多年心血以身试药悉心研究细辛,试图将其效能开拓出来,使之造福于民。其曾于1943年自服细辛五钱煎汁,未觉不适。随即给唐山聚兴药店徐经理调方治疗掉眩风,亦用五钱,很快痊愈。后广泛应用于临床,效如桴鼓。随之自饮量亦逐步增加,为了探讨细辛用量,有次竟喝下120g生药药汁,体验服后与饮前无何不适之感,各种检验亦无何变化。自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便使用大剂量细辛于临床中,如用于无脉症、中心性视网膜炎、动脉栓塞性脉管炎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很好疗效,并未见不良反应。

四川向金模20多年的临床医疗工作中,加大剂量使用细辛10~50g于汤剂,从未出现过大剂量细辛汤剂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反而对临床上一些难治、难愈疾病提高了临床疗效。

夏氏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细辛6~9g对偏正头痛证属风寒外袭、肝肾经气虚寒、肝风内动型患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未见不良反应;夏氏还报道了对牙痛症属胃肠积热者用清热通便药配细辛5g治愈的一则案例。谢氏用小青龙汤加细辛12~15g治愈顽固性痰饮,未出现不良反应。曲氏报道处方以细辛为主,细辛用量从6g开始,以3~5g逐次增加,直至31g,用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60例,总有效率93%,也未发现中毒反应。苏氏报道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细辛5g、厚朴10g、生薏苡仁15g治愈一慢性糜烂性浅表性胃炎轻度肠腺化生的病例,亦未见不良反应。李氏报道以自拟驱痹汤(组成:细辛12~15g,制川乌12g,制草乌12g,麻黄12g,牛膝20g,木瓜20g,乳香10g,没药10g)治疗坐骨神经痛百余例,均取得较好效果,未发现不良反应。冯恒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用细辛30~160g,服用半年之久,疗效显著,未见任何不良反应1。蒋氏报道55例四肢骨折、脱位、身体各部位软组织损伤之肿痛重者,在活血化瘀方中加入细辛6~9g,后加大量至12~18g,取得较好疗效。王氏报道用细辛10g,炙甘草30g,治愈阳痿之证属寒邪外袭、肾窍郁闭、宗筋失用痛案1例。谢氏临证以定癫丸加细辛5g长服,减少癫痫患者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时间。刘氏报道以阳和汤、桂枝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方中细辛用量20g)治愈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1例。以上均未发现不良反应。高氏在临证时用大剂量细辛(初始量6g,每3天加1次量3g,直至总量为18g维持量)治愈风湿性关节炎、心室传导阻滞、面神经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多例,亦未发现毒性反应。

1 冯恒善.重用细辛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00例分析[J].河北中医,1984(1):16-17.

何永田报告,在治疗痛证时,细辛的用量增至15g方能奏效,部分病例需30g始获良效2。刘逢臣治多种疼痛及咳逆上气证,细辛的每方用量为10~15g,取得满意结果3。周玉朱治慢性鼻炎、支气管炎、关节炎、缩窄性心包炎等病时,每用细辛30~35g,疗效显著,且未见毒副作用1。张玉连治三叉神经痛,每日用细辛20g2。曲家珍等治慢性心律失常,细辛的用量每日最小6g,最大31g,最佳治疗量为10~13g3。谢海洲认为,治顽固性头痛,细辛每日用15g,而治顽固性痰饮咳喘,细辛的用量为12~15g4。党铎治心动过缓,细辛的用量,少则15g,多则50g5。高家骏治疗痹证重用细辛高达200g,不但抗炎、镇痛效果明显,而且激素撤除率高,无反跳现象6。

2 何永田.细辛止痛作用与剂量的研究[J].浙江中医,1984(2):70.

3 刘逢臣.细辛用量与剂型的关系[J].中成药研究,1983(2):41.

1 周玉朱.重用细辛举隅[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5(3):32-33.

2 张玉连.“细辛不过钱”是一种误解[J].中医药学报,1986(6):27.

3 张淑云,曲家珍.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60例[J].中医杂志,2003(6):423.

4 谢海洲.细辛用于顽固性咳喘及癫痫[J].中医杂志,1993(7):389.

5 党铎.心动过缓 唯重细辛[J].中医杂志,1993(7):390-391.

6 高家骏.含不同剂量细辛的三参消痹汤与氨甲喋呤合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对照观察[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北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1997:1.

综上所述,细辛单用作散剂时,安全起见,用量最好不超过一钱,入汤剂时,则无此限制。临床医生可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以及煎服法,加大细辛的用量,从而发挥细辛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疗疾病。

7.3 功效概述

7.3.1 细辛功用历代论述

《神农本草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晋代张华:细辛,辛温能散,故主风寒风湿头痛,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口疮、喉痹、齿诸病用之,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则发之之义也,辛能泻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之。辛能疏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之。辛能温通,故通少阴之耳窍。便涩者宜用之(《博物志》)。梁代陶弘景: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滞结,除喉痹,鼻不闻香臭,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名医别录》)。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本草经集注》)。唐代甄权:添胆气,治嗽,去皮风湿痒,风眼泪下,除齿痛血闭,妇人血沥痛(《药性论》)。唐代日华子:治嗽,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宋代寇宗奭: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金元时期王好古:润肝燥,并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元代张元素:治少阴头痛如神,亦止诸阳头痛,诸风通用之。明代李时珍:诸风寒风湿头痛……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本草纲目》)。明代杜文燮:予尝用之,以利水道何哉?不知诸辛入肺,肺气赖辛以通畅,则渗下之官得令,所以能利水道也。明代缪希雍:细辛,风药也。风性升、升则上行,辛则横走,温则发散,故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盖痹及死肌,皆是感地之湿气,或兼风寒所成,风能除湿,温能散寒,辛能开窍,故疗如上诸风寒湿疾也,《别录》又谓温中下气,破痰开胸中,除喉痹,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益肝胆,通精气,皆升发辛散,开通诸窍之功也(《本草经疏》)。清代黄元御:细辛,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其诸主治,收眼泪、利鼻壅,去口臭、除齿痛,通经脉,皆其行郁破结,下冲降逆之力也(《长沙药解》)。清代徐洄溪:细辛以气为治也,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风必挟寒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故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清代邹澍:细辛味极烈似之,故凡风气、寒气,依于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为患者,并能曳而出之,使相离而不相附,则精血、津液、便溺、涕唾各复其常,风气、寒气自无所容。如本经所载之,治咳逆者,风寒依于胸中之饮;头痛脑动者,风寒依于脑中髓;百节拘挛者,风寒依于骨节屈伸之液;风湿痹痛死肌者,风寒依于肌肉中之津。推而广之,随地皆有津液。有津液处,风寒皆能依附,细辛能驱除依附津液之风寒。民国张山雷: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易泄郁滞,而能上达颠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旨透肌肤(《本草正义》)。

7.3.2 从方剂中解读细辛功用

《伤寒论》真武汤条后有:若咳者加细辛、五味子、干姜,以启少阴伏饮;防己黄芪汤方后:下有陈寒者加细辛,是逐寒湿。

救阴剂中,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此通药性之迟滞。散寒剂中,如大黄附子汤,以此破伏寒之凝结。温解剂中,如小青龙汤,以此温经达邪,散滞逐饮。涤饮理气剂中,如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以此助气逐饮。宣和剂中,如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等,以此升冲气,藉助涤邪。厥阴剂中,如乌梅丸,以此发少阳之初阳,以助厥阴之化。散邪剂中,如侯氏黑散,千金三黄汤,以此散邪气之结。和血散结剂中,如大圣散,以此和血脉之壅,逐隧道之涩。散寒祛风剂中,如茵芋酒方(茵芋、附子、天雄、乌头、秦艽、葳蕤、防风、防己、踯躅、石楠藤、细辛、桂心),以此窜走关窍。痹剂中,如小草丸(小草、桂心、蜀椒、干姜、细辛、附子),以此宣气降逆。补剂中,如再造散,以此行补药之滞。补中兼散剂中,如独活寄生汤,借取补剂之行,而增散药之烈。和解偏散剂中,如神术散,以借行羁留之陈。寒邪在里剂中,如九味羌活汤,借以托出散邪快捷。

7.3.3 细辛临床治疗病谱

细辛味极辛而性温,香窜而烈,入肺经,既能外散风寒以解表邪,又能温肺脏以化寒饮,且善宣肺气而通鼻窍;入肾经以温散少阴之寒邪。本品虽有较好的散寒作用,但发汗力量较弱,故一般解表方剂中不作主药,临床用于风寒表证主要有下列两个方面:一是外助麻黄以发汗解表,内助附子以扶阳温肾,治疗阳虚外感风寒之恶寒发热,但欲寐而脉沉者;二是取其温肺化饮,止痛作用,用于风寒表证兼有头痛或痰多色白等症。此外,取其辛香走窜之功,研末吹鼻,以通窍取嚏,古方多作开关醒神救急之用。

细辛辛温解表、祛风散寒、温通经窍、化痰饮,临床上常用于风寒感冒、鼻塞头痛、痰饮咳嗽、牙痛、关节痛等症。现代药理研究其具有抑菌、降压、局部麻醉等临床用途。

历代用细辛方剂不胜枚举,如丹溪独活汤、羌活愈风汤、二痹汤等等,用于外科、眼科的方剂,如宣明石膏羌活散、东垣神效明目汤、大发散等。《金鉴》眼科方用细辛有39首之多。

燕赵名医刘沛然用细辛广泛治疗各种血管疾病。如对栓塞性脉管炎、静脉脉管炎、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等,都重用细辛,效果显著。

7.4 应用指南

7.4.1 应用指征

细辛寒证选用。绝大多数情况下,用于寒证,若有热证用细辛时,必须与寒凉药同用,而且药量要轻1。

1 刘喜新,杨烈彪,孔祥梅.大剂量细辛临床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1993(1):58-60.

吉林高凤兰认为,“有故无殒”。临证时确实为阴寒重证及痛甚者,方可大量使用细辛。并注意地域、季节、患者体质强弱,以及机体对药物耐受性等情况,灵活调整用量,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许国振认为:细辛温经止痛,治疗痛证、痹证等证时可以超大剂量应用,而用以治疗表证时宜按常规剂量应用2。

2 许国振,谢守敦.古今中药超大剂量应用集萃[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刘沛然的经验:细辛辛温,入肺、肾二经,可通脉络,疗死肌、顽痹等,还可用于偏寒、偏冷之冷疾,冷痹、冷风、冷癖、痰饮等症,此皆是认症定药之关键。其使用细辛临床治疗多种病症,在用量上无一例失效,无一次过失,亦未发现不良反应。

7.4.2 配伍使用

应用细辛不仅要以辨证为依据,还宜配伍酸寒或咸寒之品缓解其不良反应。有报告伍用白芍、甘草。白芍滋阴以和细辛之辛烈,甘草“调和诸药而解百毒”3。

3 刘喜新,杨烈彪,孔祥梅.大剂量细辛临床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1993(1):58-60.

细辛辛温解表,散寒止痛,可治疗风冷头痛,风寒齿痛,《本草正义》载“能散浮热”,谓其于清热药中佐入细辛,可升阳散火,开泄其郁,解其表邪,有“火郁发之”之意。

细辛不可单用,而应当与其他药相配伍使用,这样不仅能降低其毒性,还能增强药效。明代倪朱谟《本草汇言》:细辛,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佐独活能除少阴头痛,佐荆、防能散诸经之风,佐芩、连、菊、薄又能治风火齿痛而散诸郁热最验也。值得指出的是,细辛若用于热证则必须配伍寒凉药,且用量宜轻。

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细辛散人真气,何以头痛反能取效,盖头为六阳之首,清气升而浊气降则头目清爽;唯浊气升而清气降,头目沉沉欲痛矣,细辛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所以治头痛如神也。但味辛而性散,必须佐之以补血之药,使气得血而不散也。

细辛配附子: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为纯阳炽烈之品,其性走而不守,峻补下焦之元阳,攻逐在里之寒湿,外达皮毛,内温脏腑,回阳复脉,补肾壮阳,散寒止痛,功效卓著。二者配伍,细辛助附子温在里之寒,祛邪外达,治疗阳虚感寒,太少两感及风湿痹痛,细辛宣肺,附子温肾,肺气宣则肾气降,肾得温则水气行,故治阳虚水肿。

配五味子:五味子酸温,五味俱备,唯酸独胜,且曰性温,然温而能润,上能收敛肺气而止咳喘,下能滋肾水而固涩下焦,内能益气生津,宁心止烦,外能收敛止汗。二药合用,一酸一辛,一开一合,一升一降,调节肺气升降开合,且均具温肺散寒之用,故用于外寒内饮,寒痰咳喘。

配生石膏:生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止渴除烦,内清肺胃之火,外解肌表之热,为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要药。二药合用,一寒一热,生石膏大清胃火,细辛散寒止痛,用于胃火齿痛,相得益彰。

7.4.3 用药剂量

细辛与各药之相伍,大有精义。正作用加强,主将传令得彰,真乃“相门必有相”,也就是说相门之下应有辅相之臣(量)。否则,如不谈其量,同一病、同一症,“限量”用与“适量”用,天壤之别。

细辛作丸散剂直接吞服应牢记“细辛不过钱”的警语,以确保用药安全;细辛用作汤剂时可用大剂量,但宜久煎,时间以30~60分钟为好,以防中毒,还可采取煎浓汁少量频服的方法。

郭诚杰临床使用细辛均为辽细辛的根,认为“细辛不过钱”之说是指在用单味细辛或入丸散剂时的细辛用量,若入汤剂服用可根据患者体质状况、主证、兼证则不可拘泥于此,否则难以奏效,因此必须加大其量。为了降低其毒性,必须增加煎煮的时间。如治疗寒性疼痛将细辛研末,用已煎的汤剂冲服或吞服,其量必须控制在1~3g;若治疗风寒头痛、牙痛、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等位于头面部的疾患,一般用量为3~6g,嘱患者将细辛与其他药同煮同服;若用于体质偏寒无热象且疼痛较重的乳腺增生病,一般用6~9g,有很好的通络止痛效果;若用于寒饮内停之咳嗽等肺系疾患,一般用9~12g;若治疗痹证,其不同的部位用量不一,颈部及肩部一般用 9~15g,常配伍葛根、黄芪、丹参、赤芍和地龙等;腰腿痛用12~15g,常配伍川乌、草乌、乳香、没药、木瓜和牛膝等;顽痹可用至20g,常配伍附子、豨莶草、狗脊、牛膝、川断等。郭老指出,凡细辛用量在9g以上,均应嘱患者将其在砂锅先煎不少于30min,且将煎煮锅锅盖打开,以利于毒性成分——黄樟醚的挥发。1

1 冯伟,张卫华.国医大师郭诚杰教授临床应用细辛的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3):194-195,199.

张任城认为“细辛不过钱”,乃指细辛为散或单用不过钱,入汤剂不可拘泥于此,否则难以取效。治疗痛症尤其痛痹及血虚寒凝之“厥”,要发挥其温经通脉之效,必用至9~10g,不必先煎;治疗痰饮咳喘,取其温肺化饮之效,多用5~6g;对兼有里热虚火牙痛、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复发性口腔溃疡等头面疾患,多用3~5g,细辛辛温性烈,可佐清热泻火之剂1。

1 王磊,和晓春,李桂芬.张任城应用细辛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7(1):15-16.

朱良春积多年经验认为,不可拘泥于前人旧说,头痛、腹痛、咳嗽、牙痛、口腔溃疡、肾炎,一般用3~6g;类风湿关节炎、肥大性脊椎炎,则可用10~20g,以上均为汤剂用量。为求稳当计,也可先煎半小时。但若研末吞服,则需特别慎重,以小剂量为宜2。

2 朱良春.朱良春医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盛国荣认为细辛辛烈窜透,功能通阳气,散寒结。临床应用要注意体质,对肝肾阳虚,寒湿凝结,或病久虚寒较重的咳喘、泄泻或顽痹患者,可用较大剂量,一般在15g左右;对风寒外侵而阳气未虚者,用中剂量,一般6g左右;对体弱阴虚火旺者则忌用。某些患者服大剂量后,常有烘热、口干等不良反应,每可渐渐适应,自行消失。或适当减少其他辛热之品,或伍以白芍等滋阴之味,均可。总之,凡属细辛的适应证,投以较大剂量每可收到满意的疗效,而并无“气闭不通致死”之虞。而且细辛的汤剂与散剂不同,陈承所诫是单用末不可过钱,但若经水煎后,其辛烈之性实已大减,故不必拘泥“用不过钱”之说。3

3 陈国源,柯联才,盛云鹤.盛国荣临证经验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谢海洲认为细辛用量要重视体质、地域气候、病证之差异,分辨是否顽疾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如脑部肿瘤头痛剧烈者,可用至5~10g;顽固性头痛证属阳虚者,可与沙参、麦冬、天冬、川芎等同用,细辛用量可至3~9g;顽固性痰饮喘咳,常与麻黄、桂枝、干姜、半夏、白芍、五味子、甘草、杏仁等配伍,用量可至5~6g。4

4 谢海洲.谢海洲用药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黄宗勖经验细辛主治:寒性哮喘,肺寒咳喘,头痛,身痛,牙痛。应用指征:哮喘或咳喘,痰液清稀,叩诊胸部呈明显鼓音,听诊两肺有明显哮鸣音。血管性头痛,双侧太阳穴血管怒张,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存在。配伍:细辛5~7g(喘剧用至9g),配麻黄、附子,治寒性哮喘;细辛5~7g,配干姜、半夏、五味子,治肺寒咳喘,痰液清稀;细辛3~5g,配羌活、防风、白芷,治风寒感冒或风湿所致之头痛、身痛及牙痛。禁忌:阴虚阳亢头痛及肺热咳喘不宜使用。体会:细辛通阳平喘,喘息甚时非此不克,必须重用,喘剧者可用至9g以上。所谓“辛不过钱”之说,实系指细辛入散剂而言,复方汤剂酌用5~9g,水煎,每日2~3次分服,多无碍。临床常见顽固性哮喘,用大量激素不效,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1剂,即见显效。细辛既能散在表风寒,又除入里之寒邪,还有较强的止痛作用。5

5 黄煌,濮传文.方药传真: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精选[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黄教授认为哮喘剧作,多因寒痰胶滞,气失升降,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有立竿见影之效。麻黄宣肺平喘,附子温肾散寒,相得益彰,麻黄得附子平喘而不伤正,附子又能制麻黄之辛散。黄教授治哮喘偏于寒盛者用此方,颇有得心应手之效。细辛通阳平喘,喘息甚时非此不可,量必重用,一般用3g,喘剧者可用至9g以上。临床常见顽固性哮喘,用大量激素无效,端坐喘息,夜以继日,投麻黄、附子、细辛各9g,1剂而安。黄教授认为脾肾阳虚、寒湿重的咳喘,细辛可用至9g以上。虽用量较大,但在临床实践中很少见到有不良反应,反而效果良好,少用则效差。但是阴虚火旺和热性哮喘者忌用。1

1 黄宗勖.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黄宗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张鸣鹤经验:对于细辛使用的剂量,认为水煎入药不必拘泥于“不过钱”的说法,临床上3g以内的保守用药往往效果不佳。张教授常用细辛的剂量为6~15g。有是证可用是药,同时应根据病人年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病邪轻重或季节寒暑不同,而应用不同剂量。“细辛不过钱”,一是散剂不过钱,二是盛夏季节用量不过钱,这符合中医强调的“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医生必须明乎时令节候,审察病因,治疗才能得到其要领。张教授临床上还发现,细辛的剂量不完全与疗效成正相关关系,如果细辛用至15g效果仍不佳,即使在冬令季节也不必再加大剂量使用。2

2 张立亭,傅新利,王占奎.张鸣鹤应用细辛的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0(8):489-490.

贾传春经验:贾氏根据中医药前辈及同道的临床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观察,认为可将细辛剂量分为三等。重剂每日20~30g入汤剂,可适于阳衰邪实,寒湿久蕴,脉络阻痹之重证,取其辛散温中而镇痛;中等剂量10~20g入汤剂,可用于虚寒咳嗽、哮喘等证;小剂量2~10g入汤剂,可用于一般性痛证,鼻炎等。作散剂用,细辛仍宜控制在每日3g以下。3

3 贾传春.细辛剂量古今谈[J].中医药学报,1989(6):30-32.

韩冠先等经验对于阳光不足、寒饮内凝之心悸怔忡等,需用细辛,其量宜小,每用3~5g已足,过大则易耗散阳气,寒反不解。对于风寒袭表、寒痰阻肺之风冷头眩,喘咳气壅之疾,用量宜在6~12g,用量过小则不足以胜寒。对于风湿痹痛诸证,细辛用量应大,量不足则往往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综上所述,可见细辛小量通阳,中量散寒,大量止痛,临床运用,宜谨遵之。4

4 韩冠先,连华敏.略谈细辛的量效差异[J].浙江中医杂志,1995(1):9.

罗少锋体会,临床只要辨证准确,适当选方用药,细辛较大剂量(10~20g),每每能使剧痛缓解,沉疴顿起。较大剂量使用细辛,在顽固的寒湿痹痛、头痛、腹痛及危急阳虚病人中,往往能力挽沉疴。较大剂量的细辛用于临床,只要注意两点,其毒性及不良反应完全可避免。一是久煎(指煎药半小时以上);二是注意配伍,如可配芍药、甘草。罗氏体会白芍滋阴之品可中和细辛之辛烈,配甘草可调和诸药而解百毒。5

5 陈云志,刘俊.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寻找中药重剂取效的秘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甘肃名老中医王自立对细辛的应用有独到的认识。王氏常常运用大剂量细辛治疗痹证,剂量均在15~40g,最大量曾达60g。少数人有轻微舌麻、咽干,但不影响继续治疗,多数人无明显不适或毒副反应,对伴有明显疼痛的风寒湿痹,采用大剂量的细辛,配伍于王氏自创的羌防通痹汤中,具有显著的止痛效果。细辛所含毒性多由挥发油所致,考虑可能在细辛煎煮过程中,由于其所含挥发油的散逸而降低了毒性反应。故每用细辛时必嘱患者久煎。但细辛入散剂吞服时当慎用,最大不超过3g,以防中毒。1

1 陈云志,刘俊.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寻找中药重剂取效的秘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梁氏临床观察认为细辛用6~15g为安全剂量,超过20g会产生心悸不良反应。小量渐增,此法符合有毒药物疗病的传统服药方法2。

2 梁金凤,陆在圣.细辛临床应用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1996(3):114.

河北刘兴武三十年临床体会,只有将治疗风寒痹痛、外寒内饮、溢饮、支饮、冷哮等方剂中的细辛用量上升到9g,疗效才会显著;若据病渐增至15g,则疗效更著,并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河南毛进军临床体会,细辛按经方用法,应以复方入药,煎汤使用,非常安全,当和干姜为伍时,即使用15g或者再大一些都可以。如用细辛走上焦,可以从少量开始,逐渐加量。如治疗风寒湿痹、顽痰痼疾时,细辛之量须在30g以上,疗效方显3。

3 毛进军.“细辛不过钱”值得商榷[J].中国中医药报,2009.

萧泽民认为细辛辛烈走窜,能通阳气,消散寒结,对久病邪实之寒性泄泻、喘、咳必用,一般用8~10g,对风寒入侵阳气未虚者用6g左右,对阴虚火旺者应慎用。有些病人服药后有烘热感、口干等不良反应,若配伍滋阴之品可自行消除,细辛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故肾功能不全者应掌握剂量,中病即止。细辛入丸、散剂每日用量0.5~1g为宜,且不宜久服4。

4 萧泽民.对“细辛用不过钱”之我见[J].四川中医,1990(3):52.

对寒湿痛痹较甚,加之体壮,服少量细辛疗效不佳的患者,可大胆应用之,不必拘谨;而对于阴虚内热,体弱多病,肾功能减退者,不论散剂、煎剂,皆应慎用。另外,细辛单用末时,仍应遵循“细辛不过钱”的古训。

天津金梦贤在临床数十年一直按着同等分量使用,例如小青龙汤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和当归四逆汤的归、芍、细辛都是相同的分量,如五味子用三钱,细辛也用三钱,归芍用五钱,细辛也用五钱,这样疗效较好,如果把细辛减量,疗效就差,在治疗外伤性截瘫和手足冻伤之患者,身体强壮无其他内伤疾病,有时用到一两,并未发现不良反应,而且疗效还是比较满意的5。

5 金梦贤.“细辛不过钱”之我见[J].陕西中医,1983(3):34.

7.4.4 煎煮方法

细辛经过蜜炙,一可减缓其燥散之性,二可解其毒性。汤剂煎服。细辛其所含挥发油特别是黄樟醚的含量,随着煎煮时间的增加而减少,适当地延长煎煮时间,能够有效地减缓甚至于消除其毒性。

7.4.5 应用禁忌

刘沛然在《细辛与临床》中提出了6条慎用细辛的情况:①劳痰失血非所宜,反能引血化热。②寒化口渴者慎用,外感风寒已解或未解口渴亦慎用。③目疾胬肉有障翳者,赤白膜肤皆不用(注:眼暗不明泪出者,眦赤者多用之)。④衄血、溺血、便血及咯、咳、呕、吐血,皆不用。⑤久病阴虚灼热,非所宜。⑥凡病内热火盛及气虚、血虚、阴虚,并慎之。

清代凌奂在《本草害利》中说:凡病内热及火升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即入风药,亦不可过五分,服过一钱,使人闷绝,因其气厚而性烈耳。双叶者,服之害人。恶黄芪、狼毒、山茱萸,忌生菜,畏硝石、滑石,反藜芦。

综合各家的观点可以看出,证属阴血虚、气虚、实热等,临床见口渴、汗出、血证等情况,均应慎用或忌用细辛。

7.5 医案精选

7.5.1 癃闭——再造散法(刘沛然医案)

谷某,男,71岁,丰润小谷庄人,1943年6月27日。因外出被雨淋,体表恶寒,随即小便闭。夙质体弱,形瘦,面暗黄、两下肢浮肿,时方6月,着衣重裹,无汗,不欲食饮,嗳哕。气壅咳嗽,舌体薄,质淡,舌本濡,薄白苔,肢凉,脉细紧象,脐腹下满畏扪。年老感淫邪客肺,邪不解,肺失清肃,夙质阴液亏虚,阴阳不相营运,肾气被侮,气化不及州都,关津不利,尿闭。此中馁客忤,玄府不得交通,肺气不宣,州府不利,仿再造散法。

红参15g,麻黄10g,黄芪15g,桂枝12g,杏仁18g,细辛(后入)15g,附子3g,甘草10g,葱根寸许,鲜姜20片。

一剂汗出,尿亦下,通阳而愈。

[按语]本案利用细辛能“利水道”(《名医别录》)重用治疗癃闭。所用方剂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刘老喜欢用该方加减治疗伤寒之少阴证,寒邪在肾经。以麻黄发其表寒,附子祛其里寒,细辛降其阴邪,故有“鼎三并立”之说。并疗风冷腰痛,风冷头痛,慢性寒喘及吊阴、阴缩(睾丸上吊)等。

7.5.2 过敏性鼻炎——仲景竹叶汤加味(刘沛然医案)

潘某,女,31岁,1964年11月18日就诊。患者过敏性鼻炎已2年余,鼻涕不时流下,遇冷热刺激,不停喷嚏,甚则眼泪清涕齐下,伴有头痛,左眼外眦下掣。形气尚可,舌质绛苔薄,脉濡不足指下。鼻孔红充,近半年加重。

风邪冷客,内膜越充,冷邪不泄,鼻痒喷嚏,久而继着,邪客膜面,不得防御。治欲表里双解,重在清源,方用仲景竹叶汤加味。竹叶30g,葛根21g,防风6g,桂枝10g,党参12g,细辛(后入)30g,甘草6g,独活12g,附子21g,鲜姜20片,大枣15枚,6剂。

1964年12月12日,服完15剂,清涕、喷嚏显著减轻,仅晨发作一二次。头已不痛。更方仓卒散合交加散。

芥穗12g,当归10g,生地21g,干姜6g,焦栀子15g,附子6g,细辛(后入)45g,炒苍术10g,盐柏6g,煎服6剂。

1965年1月20日来看掉眩风,询及鼻炎问题,说药后未作。至1976年地震伤,访问鼻炎,永未发作。

评:本案利用细辛能“利九窍”(《本经》)重用其治疗过敏性鼻炎,梁·陶弘景说细辛能治“鼻不闻香臭”,细辛味极辛而性温,香窜而烈,入肺经,既能外散风寒以解表邪,又能温肺脏以化寒饮,且善宣肺气而通鼻窍。临床可为散治疗鼻息肉,可单用,也常配合瓜蒂、木通、白芷等药为散吹鼻或绵裹纳鼻用。

7.5.3 暴盲——益气斡旋清阳(刘沛然医案)

刘某,男,28岁。1977年12月11日住院,于20天前突然双目失明。眼科检查:双外眼(-),瞳孔、眼底、眼压、眼肌运动、面部感觉皆正常,双眼晶体透明,双眼无光感,对光反射直、间接正常,血压正常。1977年12月15日,眼科邀会诊。诉小便偶尔余沥,两星期无大便,头涨、头晕、耳发堵,不欲食饮,四末清冷。

素质情绪不定,怒遏气逆,五志违和,悒折中阳,清阳不升,目不得视。先投黄龙汤加芥穗、蔓荆子、辛夷,3剂。1977年12月19日,药后便调,仍不得视,更法:益气斡旋清阳。草决明15g,米香附24g,菊花21g,蔓荆子12g,升麻10g,葛根18g,赤芍18g,细辛(后入)24g,僵蚕10g,茶叶一小撮(后入),煎服。

1977年12月23日,连服9剂,于是日晚11点突然视物明了。29日查视力:右0.9,近1,左0.8,近1.2。出院。

评:本案利用细辛能“明目”(《本经》)重用其治疗暴盲,《金鉴》眼科方用细辛有39首之多,刘氏受此启发广泛用细辛治疗球后神经炎、视网膜炎、弱视、色盲等眼部疾病,医案中用细辛治疗眼肌麻痹别具一格,援引如下:

陈某,男,49岁,本院耳鼻喉科医师。1975年4月5日,左眼肌麻痹,重视(双影),形气不荣,黄瘦、舌淡、虚于气,脉细小。

经云:气脱者目不明。所谓气脱乃脏腑之气,不能受于阳,受于阳则注于目,气脱则目失其用。拟法:通阳、济阴、壮水以荣、辛开阳化,重固其源,宣升外窍,通达神明。葳蕤仁15g,女贞子24g,淫羊藿15g,荆芥穗3g,细辛(后入)30g,葛根15g,楮实12g,黑芝麻15g,蔓荆子10g,钩藤(后入)15g,3剂。

二诊:4月12日,原药服6剂后,眼肌显著恢复。再法重济肾源,添水濡目。

菟丝子5g,车前草15g,楮实12g,葳蕤仁12g,黑芝麻12g,细辛(后入)60g,蔓荆子12g,荆芥穗3g,3剂,水煎服。

三诊:5月10日,上方服18剂后,眼肌已完全恢复。5月16日上班,至今未作。

[按语]荣与气贯注于颠,目得荣,必受气于阳,非辛不得,故重用细辛,疗效甚佳。

7.5.4 动脉栓塞脉管炎——当归四逆加味(刘沛然医案)

李秀华,女,48岁。1963年3月12日住院:右足趾坏死,已露骨,部分皮肉黑暗,疼痛难忍,尽夜不得休息。查:冷厥,足背脉及踝骨脉未摸到,几次要求截肢。

此症阳微血弱,足厥冷,血不达其络,久而荣涸肌腐坏死脱疽。零落症。治宜重回阳通渗复脉,当归四逆加味:当归60g,桂枝20g,赤芍21g,细辛(后入)90~120g,通草10g,天仙藤21g,路路通5g,红花21g,嫩桑枝60g,茜草15g,卷柏21g,萆薢21g,附子15g,甘草10g,大枣20枚。

4月30日起连服40剂(有时6小时一次,每次须药液量400ml)。逐而坏死愈合,病早已止,温度及色泽恢复,脉取可见但微弱。出院继服50剂(原方时加蔓荆子21g,浮萍30g),1978年复查,健康无恙,至今偶在街上遇见,仍未复作。

[按语]本案利用细辛主“痹痛死肌”(《本经》),所用当归四逆汤。日本医家亦主张此方治冻疮(伤),刘氏受此方多益,如本例治疗动脉栓塞脉管炎等,皆加大细辛量,启示于阴阳不相顺接及痹痛死肌。

7.5.5 血管神经性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刘沛然医案)

霍宏明,男,40岁,头涨头晕头痛,约4个月之久。痛时不能忍,眼不能睁视,头震动感,时流清涕,时畏冷,无虚汗,二便正常,不欲食饮。形气虚,舌红淡,脉弦,肝大剑突下2.5cm,胆区畏扪(胆道蛔虫手术史),颈椎片正常;颅骨侧位片正常;颅神经正常;眼科查:双眼结膜乳头肥厚、球结膜无充血。角膜有血管翳。瞳孔正常;眼压正常,眼底无异常发现。

风虚夹痰,中阳滞脾,太阴痰厥,太阴头病。治宜调气升阳,化滞助脾,渗湿导水,以利生机。半夏21g,天麻12g,白术10g,明党参15g,蜜芪30g,菊花21g,盐柏6g,干姜6g,细辛(后入)30g,茯苓21g,泽泻15g,葛根15g。

前方守服38剂后停药,于今未作。

评:本案利用细辛主“头痛脑动”(《本经》)重用其治疗头痛。元代张元素谓细辛“治少阴头痛如神,亦止诸阳头痛,诸风通用之”。

7.5.6 心动过缓——三附加味(刘沛然医案)

邢某,男,56岁,因心悸、眩晕,1975年5月曾两次住院,6月16日因眩晕、心律不齐再次住院。病房常规治疗仍未收效。6月25日会诊:胃纳差,气短,心虚悸,少寐,动则眩晕增剧,恶心,呕吐,自汗,小便清长,大便稀薄,面苍白,暗滞少华,畏寒,肢冷,舌体胖嫩,质淡,苔白润,脉沉结过迟不整,心率每分钟38~40次,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不齐。伴交界性心律,每分钟38次。Q-T间期延长0.44秒,最高值0.41~0.42秒,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心阳相失,卫阳不固,脾阳郁遏,脾阳不运,虚寒肌冷,伏滞阴气,土衰心自缓,脾运火自安,三阳浮,故现是症。拟三附加味:贡术10g,莲房24g,升麻6g,附子15g,白人参10g,蜜黄芪40g,半夏6g,吴茱萸10粒,茯苓30g,细辛(后入)30g,蔓荆子15g,甘松10g,另外随汤药冲服六神丸,每次10粒。

1975年7月11日服药15剂,眩晕等症减轻,时气短,心率64~70次/min,律齐。再法加附子至24g,加薤白头10g。7月30日连服15剂,症状基本消失,反复心电图,恢复至正常,痊愈出院。随访至今未复发。

评:本案利用细辛能“开胸中滞结”(梁陶弘景)重用其配伍治疗心脏病,刘氏还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厥阳独行,阴阳失守型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悸);用辛温扶阳、重镇摄阳的方法治疗心阳外脱型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

7.5.7 坐骨神经痛——鼓旋疏化,奋阳苏复(刘沛然医案)

朱某,男,35岁,1978年2月27日。右臀部及股、腿疼痛,约1年之久。曾诊坐骨神经痛住院治疗。曾患关节炎,韧带炎,近半年右臀、腿肌肉渐萎缩,走路斜身于左,跛行,有时疼痛较重,痛时由臀、股后面向小腿外侧到脚外缘及足背,身体斜向对侧疼痛加剧,睡卧不敢翻身。形气虚黄,舌淡,存津,脉虚濡。

劳损肢阳,精筋厥极,碍其道络,发为肌萎,以鼓旋之势,疏化络滞,奋阳苏复。

三棱15g,黄芩12g,蚕沙(包煎)30g,当归21g,炙川乌6g,浮萍24g,金毛狗脊18g,防己6g,防风10g,炙草乌6g,细辛(后入)60g,伸筋草21g,川椒3g,薏苡仁30g,煎服。

1978年5月22日,上方继服55剂,早已运动自如,无何痛楚,肌肉渐复,仍原方巩固之。

评:细辛不光可以治疗上述各种血管疾病,临床也用于神经性疾病,尤其用于神经痛。

7.5.8 颜面神经麻痹——小续命汤加味(刘沛然医案)

魏某,男,38岁,1966年4月11日。由昨天左颜面瘫痪,急于外地开会,口眼㖞斜,口㖞于右,局部不知痛痒,口角流涎,鼓嘴吹哨漏气,不能喝水,眼阖不紧,露睛,鼻中沟变浅,语言不变,外恶风盛,肌表酸痛,舌本强,舌苔薄白,脉取紧急。

春令阳升,汗出当风,风阳夹邪,掣动阳气,风中经络,散见颜颤,发为掉眩。治宜温经达邪,续命肌源。

桂枝15g,附子6g,川芎10g,麻黄6g,赤芍10g,杏仁10g,防风10g,防己10g,细辛(后入)30g,升麻6g,蝉蜕10g,僵蚕12g,甘草4.5g,煎服。

1966年4月20日服完6剂,完全牵正。1989年相遇,仍健康,病未作。

评:本案利用细辛治“风湿痹痛,死肌”(《本经》),细辛气盛而味烈,能疏散风邪,清·徐洄溪说,“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本例用细辛配伍治疗风阳夹邪,掣动阳气之“掉眩风”(颜面神经麻痹),以下再举“风湿痹痛,死肌”的病例,进一步论述。

7.5.9 肌痹肌劳——防己黄芪汤加味(刘沛然医案)

李某,女,48岁,1974年5月6日。腰痛1~2年。痛则不能直腰,掣及两下肢,活动受限,二便蹲位受限。近几月痛则掣及右臀股,下肢冷厥,末梢尤甚,双腿肌肉渐萎缩。形容憔悴,舌质淡无苔,肢凉,肌萎,血沉正常,脉沉小。曾诊:肌纤维炎。

肢阳淫侵,虚则风客,留恋成痹,肌损成萎,宜温以养肌,辛通其痹,只宜通补,不宜守补,方用防己黄芪汤加味。

防己12g,黄芪21g,薏苡仁30g,骨碎补15g,党参12g,贡白术10g,附子21g,细辛(后入)21g,羌活10g,白蕲蛇15g,金毛狗脊21g,桂枝4.5g,甘草10g,葱根寸许,鲜姜10片,煎服。

1974年10月21日来诊头痛,煎药服60剂,形机全然改变,体重增加,痛楚消失,肌肉恢复。

评:细辛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云南杨建宏用细辛止痛的心得是:细辛用量要大,凡因外邪循经乘虚侵袭,致使经络壅闭不通,神经传导功能发生障碍所致的痛证,只要在辨证处方中酌加细辛15~30g,即可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复发。其所治的腰腿痛病案则可窥见一斑。

7.5.10 类风湿关节炎——通络化湿,静中求动(刘沛然医案)

白某,女,28岁,1978年6月17日。风湿肿痛已3年。产后各关节疼痛较重,经常低热,易汗,食欲减退,大便不整,畏寒,手足发冷,疲劳,膝、腕类风湿结节,右手腕关节强直、肿痛,如半个鸡蛋大小2处,指关节如梭形改变,右手大小鱼际呈现萎缩,左手腕亦肿较轻,左、右膝,右内踝关节肿胀,晨起不得动转,肿胀疼痛较厉害。验血:血沉34mm/h,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表现。舌体薄被黄苔,脉濡涩。

劳怯、形气夺,肌肉消,阳微风寒,损及营络,湿浊化热,络外着积,湿热阻遏,关薮瘀肿,血为气之依旧,湿热着附,升降无权,理从营议,通络化湿,加辛以散风寒。

片姜黄12g,金毛狗脊15g,骨碎补30g,苏赤木15g,晚蚕沙(包煎)60g,红花12g,刘寄奴30g,泽兰21g,细辛(后入)24g,独活6g,防己12g,煎服。

1978年7月13日服完21剂,关节肿胀及红斑结节消退,体温正常,尚有疼痛。较重部位未得全复,仍肌萎。拟前法加有情之属以静中求动,加血竭花6g(为细面,开水均两次冲服),鹿角霜60g(先煎),全蝎6g,蕲蛇30g,细辛加至45g。

1978年8月19日,继服28剂,肌力恢复,关节无任何不适;化验、X线皆正常。至1989年11月16日追访,说一直未作,身体健康。

评:本案利用细辛主“百节拘挛”(《本经》),细辛渐重用至45g,这种逐渐加量用细辛的方法值得借鉴,静中求动的治法值得学习。

7.5.11 痤疮——大剂量细辛用法

关某,女,24岁,2011年10月7日初诊。主诉“四肢冰冷10年余,痤疮1年”。患者10余年前即有怕冷,平时因爱美而着衣甚少,怕冷症状渐重,虽至盛夏亦喜饮温水,后来出现面部痤疮,此起彼伏。服了许多抗生素消痘,无明显效果。来诊时见:形瘦怕冷明显,面色发白,手足冰凉,搭脉时如触冰块,额部、下颏多处痤疮,部分甚至连结成片,色暗、触硬;平素月经紊乱,量少色暗,痛经明显。喜饮温热水,大便偏稀烂,小便可,舌淡瘦薄,苔薄白,脉细沉,双尺脉极细沉无力。考虑患者四逆之证明显,久病下焦俱已受累,故用当归四逆汤合桂附理中汤加减。随症状变化进行调整,细辛用量渐至30g。除了最初因患者煎煮时间不够,细辛走窜之性较猛而耐受欠佳,后把细辛煎煮时间改为30分钟以上,后下诸药,坚持服用1月余。患者怕冷、四肢逆冷症状明显改善,而无任何不适,更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原来满脸的硬结块样的痘疹明显改善。1

1 陈党红,杨志敏,颜芳,等.细辛运用的临证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2):13-15.

[按语]本案属阳虚寒凝。患者素体阳虚,陈寒久积,寒性凝滞,气血凝结于面部则生痤疮,非重用温热之剂难解痼疾。方中细辛逐渐加量用至30g,以患者耐受为度,通阳散寒,配伍附子、干姜等温热之品,彻底消散寒结。

评:细辛性烈宣通走窜,通彻表里上下,本案正是利用细辛“通达走窜”之性,配合温经散寒之附桂、四逆,解除患者面部痤疮以及四肢冰冷的症状。其用量视患者病情、体质及耐受度加减。

7.5.12 神经性耳鸣

王某,男,48岁,工人。2012年3月29日来诊,1年前耳前部曾受外伤,近1月耳鸣响,昼夜不停,夜静后鸣响宏亮,越静响声越大,难以入睡,心烦,伴头晕,周身不适,影响工作,口干,大便先干后不成形。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应用改善循环、神经营养药兼高压氧舱治疗无效。脉虚弦,舌淡暗,舌苔垢不黄。辨证为肝肾阳闭,清阳不升,痰湿中阻,瘀阻脑窍,虚火不降。治法:通阳窍,散结闭,降浊逆,升清阳。处方药:辽细辛30g,半夏15g,生地30g,白芍30g,甘草15g,枳实30g,葛根50g,3剂。用法:取1剂水泡3煎混合,分3次,食远服,2次/d。忌生冷油腻。

2012年4月7日二诊:服上方1周诸症明显好转,但出现左耳内有轻度疼痛感。分析:1年前左耳外伤后遗,服药后“瞑眩”反应,属通之好兆。有轻微瓮闷感,做吞咽动作稍轻,属清气将透发。脉弦稍数,舌由淡暗稍转红,苔薄微黄。治法:降逆,通阳,开窍,祛邪,兼引火归原。方药:辽细辛30g,天南星10g,生地20g,郁金20g,白芍30g,葛根30g,枳实30g,旋覆花(包煎)20g,甘草15g,川芎3g,盐肉桂6g。3剂。服上方1周后来电告知诸症全无,一切如常,精力充沛。3个月访健康。

[按语]本案以邪实者多,属清阳闭阻于肝肾,浊邪不行,瘀阻耳窍,虚火占位,三焦不畅,上下交通受阻,故在理气化瘀通利三焦的基础上,重用细辛开窍启闭,通理上下,耳鸣得愈。方中配伍白芍,白芍酸而微寒,入厥阴,柔肝潜阳而伏火,且制诸药之辛燥,有相反相成之妙。本案虽没从调补肝、肾着手,实为肝肾之清阴清阳通路而设,使清阳得升、清阴得布,浊邪得降。按虚、实从治,虚补实泻,用于治疗效果总是欠佳,今用细辛,扬清阳动清波腾泉下之水,浮济于脑,虚火得降,在化瘀理气之上瘀阴得通,补之用补,泻之用泻,参于细辛总能启窍闭而强药力。

评:《本草分经》细辛“性烈”的描述正是细辛的果断作用,入阳经温散表邪,入阴经祛散内寒。动阴,动阳利弊皆存,全在辨准而用。1

1 常道儒,朱立鸣.大剂量细辛治疗脑鸣耳鸣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2):39.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