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医秦聪,毕业于河北医科大硕士研究生,尤其擅长男科病、脾胃、肾脏、前列腺等常见病及多发病。
不少朋友一听说自己脾虚就猛吃人参、山药猛补身体,火气一冒就喝凉茶、寒凉药来“压火”,结果脾胃越补越胀、火气越压越反复,其实问题出在调错方向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先说说 “脾虚要通不要补”
脾的核心功能是 “运化”,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气血,同时排出体内多余水湿。很多人认为脾虚就是 “气血不足”,于是大量服用人参、黄芪、阿胶等滋补品,结果反而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大便黏腻等问题,这就是 “补之不当” 的后果。
脾虚时,脾的运化能力本就减弱,这个时候还强行进补大量滋补品,运化不了的补药只能堵在身体内,而且滋补品大多偏滋腻,会加重脾的负担,导致气机不畅、水湿停滞,形成 “虚不受补” 的局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真正的调理关键在 “通”。比如用陈皮、炒白术理气健脾,帮助脾 “动起来”;用茯苓、炒薏米渗湿利水;再搭配山药、莲子等平和的食材健脾益气,既不加重负担,又能逐步增强脾的动力。
等脾的运化能力恢复,气血自然能生成,此时再适当进补,身体才能吸收,避免 “补而壅滞”。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再看 “心火要引不要泄”
中医里的 “心火”,很多时候并非单纯的 “火盛”,而是 “水火失济”—— 肾属水,心属火,正常情况下肾水要向上滋养心火,让心火不致过旺。要是肾水不足,或气机不畅导致 “水不上承”,心火失去制约,才会表现出 “火旺”。
此时若只用苦寒药 “泄火”,虽能暂时压制火势,却会损伤脾胃阳气,还可能耗伤肾水,导致心火反复出现,形成 “越泄越虚、越虚越旺” 的循环。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引” 的思路,就是从根源上调节 “水火平衡”。一方面,用麦冬、玉竹等滋阴药,让肾水足以制约肾火;另一方面,用莲子心、淡竹叶等平和药材 “引火下行”,引导过旺的心火回归下焦,与肾水相交。
也搭配少量肉桂,看似温性,却能 “引火归元”,让上浮的心火下沉;再用茯苓健脾,避免滋阴药碍脾。这种 “引” 的方式,既清除了多余的火气,又修复了水火失衡的根源,比单纯 “泄火” 更稳妥,也不易损伤身体。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很多时候,调理不是 “缺什么补什么”“有什么泄什么”,而是找到问题的关键,用温和的方式 “打通通道”“引导归位”,这正是中医智慧中 “治根” 的核心所在。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在专业医师的辨证指导下运用。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941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