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王庆国教授临床用方150首—升阳益胃汤
2024
06-13

王庆国教授临床用方150首—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湿多热少抑清阳临床基础

【来源】《内外伤辨惑论》卷中

【原文】“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益胃汤。”(《内外伤辨惑论》卷中)

【组成】黄芪二两(30g)  半夏汤洗  人参去芦  炙甘草各一两(15g)  独活  防风  白芍药  羌活各五钱(9g)  橘皮四钱(6g)  茯苓  柴胡  泽泻  白术各三钱(5g)  黄连一钱(1.5g)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三钱至五钱(15g),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用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

【功效】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主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证。饮食无味,食不消化,脘腹胀满,面色白光白,畏风恶寒,头眩耳鸣,怠惰嗜卧,肢体重痛,大便不调,小便赤涩,口干舌干。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盆腔炎以及原因不明的低热、慢性疲劳综合症等辨证属脾胃虚弱,湿热内蕴之证者。

【方解】本方是为脾虚湿热之证而设,故以益气健脾,除湿清热为法。方中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本草正义》卷1),本方重用黄芪,取其补脾益气,升举清阳,故为君药。人参、甘草皆甘温补脾之佳品,与黄芪相须而用,则益气补虚之功尤著;白术、茯苓为健脾除湿之要药,既可加强诸补药益气之效,又善化中焦湿浊而助脾胃之健运,共为臣药。半夏、陈皮燥湿行气和胃,畅中焦之气而止胃气之逆;泽泻甘淡渗湿利水,“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而土气得令,清气上行”(《本草纲目》卷19),故苓、术得之除湿之效益彰;柴胡、防风、独活、羌活皆辛散升浮之品,以其升浮之性协芪、参、术、草可助清阳之上升;藉其疏散之力辅苓、术、泽能祛肌肉经络之湿;湿邪蕴而化热,故用黄连清热燥湿;湿邪化燥伤津,故配白芍养阴补血,并可制诸辛散药温燥伤津、升散耗气之偏,即如吴昆所云:“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以防其峻厉,犹兵家之节制也”(《医方考》卷4),以上俱为佐药。煎加生姜、大枣和胃补脾,与甘草同用亦可调和药性,兼作使药。诸药相合,补泻兼施,虚实并治,共奏益气升阳,健脾除湿,清热和中之功。

临床心得

本方由六君子汤、痛泻要方等合方加味组成。六君子汤补益脾胃,助阳化湿;痛泻要方泻肝益脾,止痛止泻;所加黄芪补肺益气固表;羌活、独活、防风、柴胡,祛除身体内外之湿浊,升举清阳而镇痛;泽泻、茯苓利小便,泄湿热而降浊;少佐黄连燥湿清热;芍药敛阴,调和营卫。全方配伍,健脾益胃,升清降浊,补气固表,祛湿镇痛。古人将这种功能概括为“补中有散,发中有收”。所谓“补中有散”,是指六君子汤补益脾胃的前提下,又有羌、独、柴、防升阳祛湿、散发浊气;所谓“发中有收”,是指既有升阳发散的药物,又有黄芪、芍药固表敛阴之收,以防发散正气。

若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元气不足,清阳下陷,不但引发下焦阴火上冲,还可发生脾湿下流,蕴郁下焦的各种病变。所以,在内伤分类上,有湿多热少,热多湿少及湿热参半的三种不同情况。针对这三种差别,东垣设升阳益胃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和调中益气汤分别治之。升阳益胃汤由六君子汤加黄芪、柴胡、防风、羌活、独活、白芍、黄连、泽泻组成,凡内伤气虚,湿多热少,清气不得上升者宜服此方。王教授认为,升阳益胃汤的配伍特点有四:一是补气药与升阳药配伍,补中寓升,以益气升阳,复脾虚之本;二是健脾渗湿药与祛风胜湿药配伍,补中寓散,内外之湿并治;三是补气升阳药与渗湿降火药配伍,补中寓泻,升中寓降,以邪正兼顾;四是辛温疏散药与酸寒收敛药配伍,散中寓收,以制燥散之偏。

例如,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病机为脾虚湿盛,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腹泻反复发作,故在用白术、桂枝、干姜、党参等温阳补脾之药的基础上,还加入葛根、升麻、防风之类,升举清阳,清升则浊降,而且风能胜湿。李东垣最善用风药,在清升与浊降这一对矛盾的运动中,认为清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临床强调升发脾胃之气的重要性,创制了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等方剂,擅长用升麻、柴胡、葛根等升提之品,倡导“升清阳,降浊阴”。《医方集解》在痛泻要方的方后注中亦提到“久泻者,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王教授在溃疡性结肠炎方中加入升麻、防风等风药,借鉴升阳益胃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的组方思路,起到很好的升阳胜湿止泻作用。

临床验案

升阳益胃汤、归脾汤、逍遥散合方加减

治疗遗精,手足凉、出冷汗

谢某,男,32,2013年5月14日初诊。主诉:遗精频繁,伴手足凉、出冷汗8年余。现病史:时感体倦乏力,心悸胆怯,情志抑郁,脱发,记忆力差,阴囊潮湿,小便黄。舌淡红,苔白腻而厚,脉弦滑。处方:升阳益胃汤、归脾汤、逍遥散合方加减。

生黄芪30g,生晒参20g,炒白术20g,茯  苓30g,生甘草20g,炙甘草30g,陈  皮10g,泽  泻20g,防  风15g,制附片20g,菟丝子20g,仙灵脾20g,鹿角霜30g,仙鹤草20g,合欢皮30g,石菖蒲30g,蝉  衣20g,白僵蚕20g,当  归20g,白  芍20g,柴  胡10g,川黄连20g,黄  柏20g,煅牡蛎30g。5剂,共为细末,泛为水丸,每次10g,日二次。

医嘱:畅情志,慎起居,饮食忌辛辣、油腻、生冷。

2013年8月13日第一次复诊:服水蜜丸2月余,现遗精明显减少,每月3-4次,阴囊潮湿、脱发好转,精力改善,仍胆小易惊,舌淡红苔白腻而厚,脉弦滑。上方加苍  术15g、白芷15g。处方:

生黄芪30g,生晒参20g,炒白术20g,茯  苓30g,生甘草20g,炙甘草30g,陈  皮10g,泽  泻20g,防  风15g,制附片20g,菟丝子20g,仙灵脾20g,鹿角霜30g,仙鹤草20g,合欢皮30g,石菖蒲30g,蝉  衣20g,白僵蚕20g,当  归20g,白  芍20g,柴  胡10g,川黄连20g,黄  柏20g,煅牡蛎30g,苍  术15g,白  芷15g5剂,共为细末,泛为水丸,每次10g,日二次。

三月后随诊:患者自述现在每月偶有遗精1-2次,脱发大减,记忆力、精力不错,情绪平稳,阴囊潮湿无,仍有胆小易惊。嘱患者按前方继续服用丸药5剂,巩固疗效。

按语:《景岳全书·遗精篇》有云:“梦遗精滑,总皆失精之病。虽其证有不同,而所致之本则一。盖遗精之始,无不病由乎心,正以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心有所动,肾必应之。故凡以少年多欲之人,或心有妄思,或外有妄遇,以致君火摇于上,相火炽于下,则水不能藏,而精随以泄……盖精之藏制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故精之蓄泄,无非听命于心……”;“遗精之证有九:凡有所注恋而梦者,此精为神动也,其因在心。有欲事不遂而梦者,此精失其位也,其因在肾。有值劳倦即遗者,此筋力有不胜,肝脾之气弱也。有因用心思索过度辄遗者,此中气有不足,心脾之虚陷也。有因湿热下流,或相火妄动而遗者,此脾肾之火不清也。有无故滑而不禁者,此下元之虚,肺肾之不固也。有素禀不足而精易滑者,此先天元气之单薄也。有久服冷利等剂,以致元阳失守而滑泄者,此误药之所致也。有壮年气盛,久节房欲而遗者,此满而溢者也。凡此之类,是皆遗精之病。然心主神,肺主气,脾主湿,肝主疏泄,肾主闭藏。则凡此诸病,五脏皆有所主,故治此者,亦当各求所因也。至若盛满而溢者,则去者自去,生者自生,势出自然,固无足为意也”。可见中医对于遗精的病因病机认识已颇为深刻。

本案患者手足凉、出冷汗8年有余,为阳气亏虚,四肢不得温煦,腠理不得固护之征。时感体倦乏力,心悸胆怯,小便黄为“君火摇于上,相火炽于下”之外候。苔白腻,阴囊常有潮湿感,为脾胃虚弱,湿热下注所致。脑髓不得肾精滋养而遇事健忘,“发为血之余”,气血亏虚,则脱发;患者久病,情志抑郁,肝气郁结,则心情不爽,胆怯易惊。本案辨为心脾两虚,肾失精藏,肝失疏泄,湿热下注证候,治以健脾养心,益肾固精,疏肝理气,清利湿热为法。患者脾胃不足,肾精亏耗日久,投以汤药难取速效,故选用丸剂,以求细水长流、缓缓收功。王教授以升阳益胃汤健脾益气、升阳举陷、清利湿热;归脾汤健脾养心;辅以附子、菟丝子、仙灵脾、鹿角霜、煅牡蛎等补肾益精固涩;加逍遥散柔肝养血,使肝气调达,气血通畅,辅以黄连、黄柏、石菖蒲、苍术等清热祛湿。效果良好。

END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