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之名出自唐·《药性论》,《本草纲目》引朱丹溪言:“郁金无香而性轻扬,能致达酒气于高远。古人用治郁遏不能升者,恐命名因此也。”
又产于浙江温州者名温郁金,又称黑郁金、川郁金(或川玉金);色鲜黄者名黄郁金,又称广郁金(或广玉金)(《中药志》)。处方中之郁金,系指选净生用之品,其炮制品名为炒郁金、醋郁金、酒郁金。
作为郁金用的有不同的姜科植物,如果这种植物叫做郁金,它下面的块根也叫温郁金;
如果这个植物叫做姜黄,它的块根就叫黄丝郁金,黄郁金有明显的金黄颜色;
如果这种植物叫广西莪术,那么块根就叫做桂郁金,广西的简称是桂;
如果这种植物是蓬莪术,那块根就叫做绿丝郁金。
温郁金颜色偏于白色,所以又叫做白丝郁金,都可以作为郁金用。但是黄郁金最好,因为黄郁金里面含的姜黄素很高,姜黄素是很重要的成分,其他郁金很难提取出姜黄素。
郁金入药历史悠久,早在汉·《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药名称“郁”。
唐·《药性论》始载本品之主治,谓:“治女人宿血气心痛,冷气结聚。”
《新修本草》谓:“主血积,下气。”并补充其“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之功效、主治。
金元·张元素《珍珠囊》补充本品之功效曰:“凉心”。
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云:“治郁遏不能散。”
李杲补充其主治谓:“治阳毒入胃,下血频痛。”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除总结本品能“治血气心腹痛”外,补充曰:“治产后败血冲心欲死,失心颠狂。”
明·李士材《本草通玄》谓又“治痘毒入心。”
张景岳《本草正》增其“止吐血、衄血。”
明·倪朱谟《本草汇言》言其“清气化痰,散瘀血之药也。”
清·刘若金《本草述》补充本品之主治谓:“治发热,郁咳嗽……头痛眩晕,狂痫,滞下,淋,并眼目鼻舌咽喉等证。”
清·汪昂的《本草备要》较概括地总结本品功效谓:“行气,解郁,泄血,破瘀。凉心热,散肝郁。”并补充其主治谓:“治妇人经脉逆行。”
其后《本草从新》补充“能开肺金之郁”,《要药分剂》补充其“凉血”。
而本品利胆退黄之功,虽为近代《四川中药志》所首载,但早在宋·《圣济总录》就有治谷疸的记载。
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学》教材将郁金之功效归纳为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郁金的功效也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这两个功效可以合并叫做活血行气,所以它的情况和川芎一样,分开了就叫做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由于川芎的止痛是放在祛风的后面,所以叫做祛风止痛。因为郁金后面的功效没有能和止痛相连的,所以把止痛放在活血后面,这是表述的一种灵活处理。
这个药作为活血化瘀药,也用于多种瘀血疼痛证,行气解郁也能用于肝郁气滞,所以它也是一个血中气药,也适用于气滞血瘀之证。
郁金和川芎在活血行气方面有一些区别,最大的区别在药性,郁金是偏寒的,川芎是温燥的,所以川芎比较适合于寒凝血瘀,郁金比较适合于瘀热互结。
在作用部位上有一定的区别,川芎是五脏六腑和全身的瘀血证都可以用,郁金主要集中在胸腹部的瘀血证,这是前面讲蒲黄、五灵脂的时候讲到过的,蒲黄作为一个活血化瘀药主要用在胸腹部内脏的瘀血证,郁金有类似的情况。
郁金用于肝气郁滞、瘀血内阻,最适合气滞血瘀的胸腹胁肋胀痛,肢体的一般比较少用,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四肢关节川芎很常用,郁金的代表方就非常罕见。
另外妇科的月经不调、痛经也是在腹部,所以它和川芎作用的部位有一点差异,这是在活血化瘀方面此二药的异同。
至于行气解郁,单独的肝郁气滞也是可以用,常和疏肝的柴胡、香附等同用。
因为郁金是一个寒性的药,可入心经,所以能凉血清心。作为一个清热凉血药,可以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所以在一些治疗温热病的方当中会使用这个功效。
对于内科杂病,凉血可以用于出血症,但是它本身不是止血药,所以它必须配伍凉血止血药。
我们说上部的出血要配合降气药,古人认为郁金有一定的降气作用,所以就常常用在脏腑血热妄行证的上溢当中。郁金用于肝郁化热,热邪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主要是上部的出血。
那么下部的尿血为什么用?因为它也可以利湿热,这个就比较特殊一点。
还用于“妇女经脉逆行”,就是有的妇女月经期间没有月经或月经量非常少,同时出现鼻血,有的把它称做倒经,是一种经血逆行,火气上逆。郁金既能凉血又能降火气,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
凉血清心用于温热病,可用于一般的温热病心热盛或热入血分,但在一些复方当中比较多是用在湿温,湿温病也有热扰心神,也有血分热,郁金也可发挥这个功效,其实郁金还略有芳化湿浊之功。
如菖蒲郁金汤用于湿温病,不但有温热邪气,湿浊也内盛,既要清热也要芳香化湿,菖蒲主要是体现芳香化湿的,郁金主要是用来凉血清心的,当然郁金也有浓烈的香气,所以有人认为它与菖蒲一样都有芳香化湿浊的作用,菖蒲偏温,郁金偏凉,药性方面能够互相协调。
郁金利胆退黄,前面说了它有一点清利湿热的作用,所以淋证、尿血它也可选用;湿热黄疸配伍茵陈、金钱草,也是一个有效的药物。
郁金在使用注意当中提到它是属于十九畏的药物,与丁香是属于配伍禁忌,不能同用。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89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