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地黄汤出于《金匮》中风属节病脉症并治第五,本方是为中风而设。其病机由于血虚,邪气易于乘之,故风邪乘虚而入,经络受邪,则肢体麻庳或弛缓,故设此汤养血熄风为主。方药:防己、防风、桂枝、甘草、生地。方义:方中重用生地又蒸绞浓汁是侧重养血为主,桂枝、防风引邪外出,风邪多夹湿,故佐以防己兼除湿,甘草调和诸药兼和中。临床中凡遇血虚兼风邪而变症各异的症候,悉投以此方加减治之。举案如下:樊某某,女,51,塔子山苗圃工人,家住65厂宿舍1973年6月29日,观察室2床,因全身瘫痪入院。最初因肠炎在地段医院治愈在家休息。于6月16日,晨起床洗脸时,突然双手无力,不能扭毛巾,至18日双手瘫痪,至20曰全身瘫痪,经服中药无效。昨日(6月28日)收入观察室,目前全身瘫痪无痛处。触诊无感觉,扭各处肌肉不知痛。脉双寸弦大余细弦,苔白。辨症:气血双虚风邪入侵,经络庳塞致瘫痪。治宜:养血熄风除湿。方药:黄芪15g,白术15g,防风12g,桂枝10g,防己12g,威灵仙10g,木通10g,甘草6g,生地15g,二付。1973年6月30日,双手有痛感,但头眩、口苦、尿少。方药:原方加柴胡20g,滑石20g,二付1973年7月2日,头眩愈,尿增多,双手可稍活动,但无力。原方去柴胡、滑石二付。1973年7月4日,双下肢开始有痛感。方药:黄芪25g,防己20g,桂枝10g,防风12g,生地30g,糟酒蒸后取汁兑服,二付。1973年7月6日,双下肢已能站,但不能起步。原方二付,直至七诊。1973年7月10日,第七诊,上肢能活动,下肢能扶墙走路,原方二付。1973年7月16日,第十诊,双下肢较前暖和,完全可扶墙走路。脉双浮大无力,苔白。方药:附片30g(先熬),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0g,大枣10g,生姜10g,四付1973年7月20日,自己可以走路,不扶墙,继服上方黄芪五物汤加附片。1973年7月28日,走路有好转但乏力。方药:白芍30g、甘草30g(去杖汤)多服。1973年8月2日,痊愈出院。黄某某,女,15,住电讯工程学院1972年8月19日,其他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发病之初,没有什么病,因为到食堂买饭,无故摔倒,后经他人护送回家,遂站立不起,甚至全身瘫痪没有疼痛,中西药无效,病已月余。脉左寸关尺沉细紧数,右关弦,苔白。辨症:气血虚损,风邪袭入经络塞瘫痪。治宜:补气血熄风除湿。方药:防己20g,黄芪25g,桂枝10g,防风12g,生地60g,用糟酒蒸生地取汁兑服,因搬动病员困难要求多买几付。四付以后,家属来告知效果很好。嘱多服至恢复正常为止。【分析】以上病人病情基本雷同,后者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但都是无故发病,没有疼痛,由此可知病员先有气血亏损,血虚则风邪易入。所谓邪到之处,正气必虚。因气虚易于召风,经络受邪,入络则口眼歪斜,肌肤不仁,邪入于经则肢体重滞不易举动驰缓。此二例病人是中经最重者形成瘫痪,邪若入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注】本篇论述中风,厉节两种与风有关的疾病,古代医家对风病是从广义的角度上去认识的,即除了因外感风邪而发病的称为风病外,凡属病起急骤而又见症多端,与自然界中风性善行,而数变等特性相似的,亦认为属于风病,其实本篇论述中风之脉症,均属正气虚损,气血瘀阻,不能濡养筋脉脏腑所致;虽有时外受风邪可以成为发病之诱因,但绝非致病之主因。中风一义自刘河间始,已与前人有不同的,进一步的认识其书中云: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等见解。李东垣也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张景岳更有《非风论》一篇,驳斥以中风病机为外风的错误观点。他说:“非风一症,则时人所谓中风症也。此症见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而古今相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从而可见,历代医家通过实践的观察。对本病已有了相当清楚的认识。原文:一、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瘁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此条说明:中风的主要症状是突然左侧或右侧半身不遂,乃由于经脉庳阻,中风与痹症之不同点,脉微而数是气血亏损的现象,这就更清楚说明了本病的根本问题在于脏腑的虚弱。中风使然是说明这样的脉症则为中风病。原文:二、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风反缓,正气助急,正气引邪,(口呙)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苦即难言,口吐涎。中风的主要病机为经脉痹阻,已如上述。病变较轻者,络脉受病,营气不能行于肌表,故肌肤麻木不仁;若病变较重,主要经脉阻滞气血不能运行,以致肢体重滞,举动困难,若病重影响脏腑,即不识人,不能言语,口中吐沫等脏腑功能紊乱现象。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50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