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不是用来“学”的,而是用来“用”的。学得越复杂,用起来越糊涂。真正要做的,是不断做减法,直到只剩下最核心的几样东西,然后反复验证。
一、减掉“病名”干扰,只看“证”
《伤寒论》的核心不是治“病”,而是治“证”。
“太阳病”不是感冒,而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阳明病”不是胃炎,而是“胃家实、发热、汗出、不恶寒”
“少阳病”不是胆囊炎,而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
减法操作:
1. 遇到一个症状,先不查西医病名,直接对照六经提纲证。
2. 只抓主证,不纠结细节(比如“头痛”是太阳病,“但头汗出”是阳明病)。
二、减掉“方剂堆砌”,只抓“主方”
《伤寒论》113方,真正要精通的不过10个主方,其余都是加减变化。
六经 主方 核心证
太阳 桂枝汤 脉浮缓、恶风、汗出
太阳 麻黄汤 脉浮紧、恶寒、无汗
阳明 白虎汤 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
阳明 承气汤 腹胀满、便秘、谵语
少阳 小柴胡汤 口苦、咽干、胸胁苦满
太阴 理中汤 腹满、吐利、不渴
少阴 四逆汤 脉微细、但欲寐、手足厥冷
厥阴 乌梅丸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减法操作:
1. 先背熟这8个主方,其余方子暂时放下。
2. 临床遇到病人,先问:“最难受的是什么?”对应主证,直接选主方。
三、减掉“复杂脉法”,只摸“浮沉迟数”
《伤寒论》脉法看似复杂,但核心不过四种:
1. 浮脉(太阳病)——轻轻一按就摸到
2. 沉脉(少阴病)——重按才摸到
3. 迟脉(寒证)——一息不足四至
4. 数脉(热证)——一息超过五至
减法操作:
1. 每天摸10个人的脉,只记录浮、沉、迟、数。
2. 摸脉时,不问病名,直接对应六经(浮=太阳,沉=少阴,迟=寒,数=热)。
四、减掉“复杂病机”,只看“寒热虚实”
《伤寒论》的核心病机,无非四个字:寒、热、虚、实。
寒证:怕冷、手脚凉、舌淡、脉迟 → 用温热药(干姜、附子)
热证:怕热、口渴、舌红、脉数 → 用寒凉药(石膏、黄连)
虚证:乏力、气短、脉弱 → 用补药(人参、甘草)
实证:胀满、便秘、脉有力 → 用攻药(大黄、芒硝)
减法操作:
1. 遇到病人,先问:“怕冷还是怕热?”(辨寒热)
2. 再问:“容易累还是精力旺盛?”(辨虚实)
3. 最后摸脉,看有力无力(实证脉有力,虚证脉无力)。
五、减掉“复杂治法”,只练“汗、吐、下、和”
《伤寒论》的治法看似繁多,但核心不过四种:
1. 汗法(太阳病)——发汗解表(麻黄汤、桂枝汤)
2. 吐法(痰饮宿食)——催吐(瓜蒂散,现代少用)
3. 下法(阳明病)——通便泻热(大承气汤)
4. 和法(少阳病)——调和寒热(小柴胡汤)
减法操作:
1. 遇到病人,先问:“有表证吗?”(恶寒、发热、脉浮→汗法)
2. 再问:“有大便不通吗?”(便秘、腹胀→下法)
3. 最后问:“有忽冷忽热吗?”(少阳证→和法)
总之学《伤寒论》的减法路径
1. 减病名 → 抓主证(六经提纲)
2. 减方剂 → 抓主方(8个核心方)
3. 减脉法 → 抓浮沉迟数
4. 减病机 → 抓寒热虚实
5. 减治法 → 抓汗吐下和
一年后,再读《伤寒论》,你会发现:
条文不再是零散知识,而是“主证→主方→治法”的清晰路径。
临床时不再纠结,而是“摸脉→辨寒热→选方”的直觉反应。
大道至简,学伤寒,就是不断做减法。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22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