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心胃同治
2025
09-26

心胃同治

心慌、心悸,有时不直接去治心,而是去治胃。为什么?一起学习心胃同治,心属火,胃属土,火生土,两个脏腑是相生的关系。心火是阴,胃是阳,正好是“阴火生阳土”,我们说心火生胃土。

中医有“子盗母气”之说,胃土是子,心火是母,如果子虚弱,则子盗母气,自己的孩子出了问题,当母亲的肯定忧心忡忡,母亲的气会给到孩子。胃气弱,心气也会不足。所以有时治疗心慌心悸,就要治胃。

胃腑的作用是通降,胃以通降为和,胃的功能,一定要让通降顺畅。清朝太医叶天士有个方法叫通补胃阳,记录在《临症指南》医案中,为了治疗胃而治疗心脏,特别是这种心悸心慌的病人。有人心慌,吃完饭更加重心慌,甚至不敢吃饭,不吃饭还好,吃完饭心脏砰砰砰的跳,他要是吃完饭活动活动,打个嗝,心脏会舒服点,实际上是胃虚了,子虚了,来盗母气了,所以我们要心胃同治。

心胃同治,心肝同治,心肺同治,

心脾同治,心肾同治

从“心胃同治”一下子带出来这么多概念,从五脏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竟然有五种方法:心胃同治,心肝同治,心肺同治,心脾同治,心肾同治。

津沽中医名家马连珍 临证经验

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经验

一,擅用“温”“通”两法

心居上焦,其性属火,为阳中之太阳。

心的生理特点:

心阳居上,照化阴寒;

心为君主,主宰神明;

心阳鼓动,主于血脉;

心阳温煦,上利清窍。

总之,“心以阳气为主体”。《素问》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心阳虚弱是病理核心。

1.温通心阳,宣痹止痛法

马主任认为,胸痹心痛多因心阳不足,心脉不畅而致,而心主血脉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方能脉道充盈,宗气旺盛,循环畅通。而中阳虚弱,寒邪上逆,可致胸阳不展,心脉痹阻。

他始终强调后天之本对心阳的滋生和温煦作用,因此在温通心阳基础上加高良姜、荜茇、冰片、白芷温中散寒止痛;人参益气补中,回复心阳;薄荷、冰片、白芷芳香开窍,宣通痹阻;丹参、川芎活血通脉。诸药合用,达到温阳宣痹、活血止痛之效。马主任以此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收效显著,并已将此方制成胶囊,取名“定痛救心胶囊”,被广泛用于临床。

2.温通心阳,理气宽中法

脾胃居中焦,通连上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正常,则五脏六腑升降有序,气机协调。如脾胃升降失调,特别是胃气上逆,气机郁闷,或食滞中脘,和降失司,或阳明燥结,浊气上逆,均可使气机壅滞,胃之大络受阻,心脉瘀滞。

此证患者舌脉虽仍为舌体胖大,但舌质暗淡,脉弦细,以心阳虚弱、心脉痹阻为特征。舌苔见黄厚腻或白腻为中焦气滞湿阻表现,治法宜标本同治,在温通心阳基础上,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活血止痛;吴茱萸、黄连苦辛通降,恢复中焦升降气机;枳实宽中理气;厚朴下气除满。

此法又称“心胃同治”法。

3.温通心阳,化瘀通络法

心阳虚弱,无力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正常运行,则血运瘀滞,心脉痹阻。《灵枢》云:“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阳虚日久必致血瘀,舌质见瘀斑或舌体紫暗,脉涩。治以温通心阳、化瘀通络之法。

常选用丹参、川芎、赤芍药、红花、降香活血化瘀;水蛭、三七散瘀通络破滞;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此法为标本同治之法。

4.温通心阳,重镇安神法

心阳虚不能维护心主,奉养心神,则心中空虚,惊悸不安,甚至出现心阳不能敛摄心神而致心神浮越于外的烦躁,甚而惊狂。《灵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因此,在温通心阳基础上加生龙骨、生牡蛎、生龙齿重镇安神,远志、酸枣仁、炙甘草宁心定悸。

5.温通心阳,疏肝理气法

足厥阴肝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经络相通,故胸痹有“肝为起病之源,心为传病之所”之说。七情过激,肝气郁结,母病及子,心血为之瘀阻,心脉不通;素体柔滞,心气易滞,若肝经寒凝气滞不解,则心阳痹阻不通。故而在温通心阳基础上加疏肝理气的柴胡疏肝散、肝着汤(茜草、旋覆花)调畅气机,丹参饮理气活血。

二,从五脏论治冠心病、心绞痛

1.温通心阳,和胃止痛 心胃同治

症状:胸闷,憋气,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痛牵及后背,胃脘部胀闷不舒、隐隐作痛,纳少,寐差,舌质胖淡,苔白厚腻,脉沉。

组方:定痛救心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用药:细辛3g,良姜、白芷、荜茇、半夏、黄连、黄芩、党参、甘草各10g,冰片0.3g(冲服),丹参24g,干姜6g,大枣5枚。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早晚各1次,饭后温服。奏效后可根据病情继续服用,辨证加减。

2.宣痹通阳,舒肝止痛 心肝同治

症状:胸闷,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后背压迫沉重感,两目干涩。

组方:定痛救心汤合归脾汤加减。

用药:细辛3g,良姜、白芷、荜茇、白术、党参、当归、炙草、远志各10g,冰片0.3g(冲服)。

如表现肝郁之症,伴两胁胀满、口苦咽干,应加用柴胡舒肝散。用药:细辛3g,良姜、白芷、荜茇、柴胡、川芎、香附、枳壳、陈皮、甘草、赤芍各10g。同上法服用。

3.温阳止痛,宣肺降逆 心肺同治

症状:胸闷憋气,心悸气短,心痛彻背,咳嗽气喘,痰白质黏,口唇青紫,舌苔黄腻,脉滑数。

组方:定痛救心汤合二陈汤加减。

用药:细辛3g,良姜、白芷、荜茇、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杏仁各10g,黄芪30g,大枣5枚。同上法服用。

4.温补心阳,健脾行气 心脾同治

症状:胸闷憋气,面黄少华,心悸腹胀,纳少便溏,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组方:定痛救心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

用药:细辛3g,良姜、白芷、荜茇、附子(先煎)、党参、甘草、白术各10g,干姜6g。如上法服用。

5.温通心肾,活血止痛 心肾同治

症状:心悸怔忡,胸闷憋气,失眠多梦,肢肿尿少,后背刺痛,腰酸腿软,舌质胖淡,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

组方:定痛救心汤合参附汤加减。

用药:细辛3g,良姜、白芷、荜茇、红参(先煎)、淡附子(先煎)、泽泻、甘草各10g,丹参24g,黄芪、云苓、猪苓各30g。

三,温阳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心绞痛是指心脏本身病损所致的一种病症,以“两乳之间,鸠尾之间”即膻中部位与左胸疼痛为主。多由心脏阴阳气血偏虚以及寒凝、热结、痰阻、气滞,最终引起血瘀。

其病位在心,但发病与心、肝、肾、脾脏的盛衰有关,

可在心气、心阳、心血、心阴不足,或肝、脾、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变,总属本虚标实之病证。

马主任认为,胸痹心痛病位在心,病机在于“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内盛,此乃本虚标实之证。

心主阳气,又主血脉,心脏依赖阳气鼓动血液运行而维持其生理功能。如心阳不足,寒自内生,鼓动无力,脉络瘀阻,不通则痛。根据其发病的机理,在治疗上制定了温阳宣痹、活血化瘀法。

温阳宣痹、活血化瘀法的关健在于助阳,体现了阳气在人体中起到的推动和温煦作用。

1.温阳祛寒,活血化瘀

病机:诸阳受气于胸中,心阳不振,复受寒邪,以致阴寒盛于心胸,阳气失展,寒凝心脉,营血运行失畅而致血脉瘀阻。

症状:胸闷心痛,形寒肢冷,心悸气短,心痛彻背,背痛彻胸,遇寒心痛加剧,痛如针刺,舌紫暗,苔薄白,脉紧。

组方:冠Ⅱ丸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用药:丹参24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赤芍10g,降香10g,当归10g,桂枝10g,细辛3g,甘草10g,通草10g。

2.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病机: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云:“心痛之不同如此,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情志抑郁,气滞上焦,胸阳失展,血脉不和,故胸闷隐痛。气滞则血脉运行不畅,故而血瘀,为气滞血瘀证。

症状:心胸满闷,隐痛阵阵,痛无定处,时有太息,兼有脘腹胀满,舌红苔薄腻,脉弦细。

组方:冠Ⅱ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用药:丹参24g,桃仁10g,川芎10g,赤芍10g,降香10g,红花10g,柴胡10g,香附10g,枳壳10g,炙甘草10g。

3.温通心肾,活血化瘀

病机:心阳不足,久而及肾,或肾阳不足,不能鼓动心阳,阳气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心痛;同时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而发心痛。

症状:心胸剧痛,胸脘满闷,心悸气短,畏寒肢冷,腰酸乏力,微肿,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组方:冠Ⅱ丸合参附汤加减。

用药:丹参24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赤芍10g,降香10g,红参10g,淡附子10g(先煎),肉桂4g,薏苡仁20g。

4.滋补肝肾,活血化瘀

病机:年老体衰,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旺盛,阴血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血脉不能正常运行,则出现瘀血之象。

症状:胸闷憋气,心前区隐痛,腰膝酸软,喘息不得卧,头晕,耳鸣,心烦不寐,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涩。

组方:冠Ⅱ丸合二至丸加味。

用药:丹参24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降香10g,女贞子12g,旱莲草15g,龟板15g。

5.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病机:寒凝、热结、痰阻、气滞、气虚等因素皆可致血脉郁滞而为瘀血。瘀血停聚不散,心脉不通,故作疼痛,如刺如绞,痛处不移。《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脉者,血之府……涩则心痛。”血为气母,瘀血痹阻,则气机不运,而见胸闷;若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闭塞心脉,故卒然剧痛。

症状:心胸疼痛较剧,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胸闷,或因暴怒而致心胸剧痛,舌暗红,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血脉青紫,脉弦涩或结代。

组方:冠Ⅱ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用药:丹参24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赤芍10g,降香10g,当归10g,生地10g,桔梗10g,甘草10g,牛膝10g,柴胡10g。

马主任强调无论何因所引起的心痛,即使临床中血瘀的证候不明显,但由于“心主血脉”,“心痹者,脉不通”,故总与“心脉痹阻”的病机有关,辨证时对病程短者,应考虑其伴有血脉涩滞,对病程长者,则应顾及其伴有瘀痹心脉。

本文为张伯礼的《津沽中医名家学术要略》读书笔记摘抄,内容仅供养生参考,有病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