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胡希恕讲伤寒论(附笔记)101-110条
2025
09-26

胡希恕讲伤寒论(附笔记)101-110条

101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 柴胡证用药原则:伤寒或中风,出现柴胡证主症之一(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结合脉症,可用小柴胡汤,不必四症俱全。
  • 误下后处理:柴胡汤证误用攻下,若柴胡证未消,仍可使用小柴胡汤。
  • 瞑眩状态:误下后正气受损,服小柴胡汤可能引发瞑眩(蒸蒸发热、振战寒战、发热汗出),此为“中病”反应,预示病将愈。
  • 柴胡汤非发汗药:瞑眩状态的汗出非柴胡汤发汗作用,乃正气虚弱下的特殊反应。
  • 临床注意:误下后服小柴胡汤,需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瞑眩反应,属正常现象,病将好转;若正气不虚或未经误下,可能无此反应。

102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 小建中汤适应证:不仅治疗腹痛,还适用于伤寒二三日表未解、里虚有寒、血不足的情况。
  • 症状表现:心中悸(心跳)因血少不足养心,烦躁因表证未解。
  • 病机分析:里虚寒重,津液不足以充外,血液少,导致心悸而烦,表证无法缓解。
  • 治疗作用:小建中汤补里建中,治疗虚寒性腹痛(如胃溃疡)效果显著,同时具桂枝汤解表功能。
  • 适用条件:中虚有寒、血气不足、表不解,表现为心悸而烦,可用小建中汤。

103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 病程演变:太阳病超十日,传入少阳,出现柴胡证,误用泻药二三日,至四五天柴胡证仍存。

  • 误下后果:误下使半表半里之邪陷于里,里虚,表邪乘虚入里,致少阳阳明并病。

  • 治疗调整:柴胡证仍在,先用小柴胡汤;若呕不止、心下急(胃部痞塞不通、坚痛),改用大柴胡汤攻下。

  • 症状特点:

    • 心下急:胃部痞塞、紧实,程度轻于大承气汤证的硬痛。
    • 郁郁微烦:烦躁较轻,非阳明病重度烦躁。
    • 呕不止:小柴胡汤证因胃中停饮、热扰致呕;大柴胡汤证因大便不通、气上攻加重呕吐。
  • 大小柴胡汤区别:

    • 小柴胡汤:适用于半表半里证,含人参、甘草,扶正祛邪,防邪入里,胃无实证。
    • 大柴胡汤:适用于少阳阳明并病,邪已入里,里实,去人参、甘草,加枳实、大黄(二两)、芍药,通便导气下行,祛邪为主。
  • 用药原则:

    • 里虚、邪未入里时,用小柴胡汤补正祛邪。
    • 里实、邪已入里时,用大柴胡汤祛邪,不宜补正,否则助邪成实。
  • 临床警示:

    • 表实或里实证禁用补药,需攻表或攻里。
    • 里实人虚时,攻病可能因人虚不耐受而致命,需谨慎。
    • 大柴胡汤证因误下人虚,不用人参,需祛邪为主,类似“贼入屋须驱逐”而非“关门补虚”。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104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 原文校正:原文“下之以不得利”应为“下之而不得利”,“以”改为“而”。

  • 病程与证候:太阳伤寒十三日不解,病传入少阳(柴胡证:胸胁满而呕)并系于里(阳明证:日晡所发潮热)。

  • 潮热定义:潮热为热势汹涌如潮,非仅定时发热,阳明病常于申酉时(黄昏)蒸蒸发热。

  • 少阳阳明并病:胸胁满而呕(少阳)与日晡所发潮热(阳明),为大柴胡汤证。

  • 微利原因:非大柴胡汤下之所致,乃误用巴豆丸药(热性峻下)导致非法微利,属误治。

  • 治疗调整:

    • 先用小柴胡汤:解少阳证(胸胁满而呕),少阳相对阳明为“外”。
    • 后用柴胡加芒硝汤:以小柴胡汤为基础,加芒硝解阳明潮热及大便不通。
  • 为何不用大柴胡汤:误用巴豆后里虚,大柴胡汤攻下不宜,需缓治。

  • 柴胡加芒硝汤方解:

    • 组成: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半夏、大枣)加芒硝。
    • 用法:先服小柴胡汤,后取小柴胡汤煎液(1/3量)加芒硝(二两),微沸温服。
    • 功效:治少阳证(胸胁满而呕)兼阳明证(潮热、大便不通)。
  • 芒硝作用:芒硝为大寒药,解潮热效力强于大黄,适用于热实而非仅胃实胀满(后者用小承气汤)。

  • 服药方法:小柴胡汤一剂分三煎,前两煎正常服用,第三煎加芒硝微煮,分温再服,若不解可重制。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硝二两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105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 丸药误治:丸药指巴豆剂,温性峻下药,少阳阳明并病及真里实证(热结)均禁用。

  • 伤寒病程:伤寒十三日,过经入里,出现谵语,因胃中有热结,属阳明病。

  • 治疗原则:热结于里,宜用寒性承气汤攻下,非巴豆剂。

  • 异常症状:小便自利(小便多),大便应硬,但反下利,脉调和,非阴寒自下利。

  • 脉象辨证:

    • 脉调和:因误用巴豆剂导致下利,里无虚寒,故脉调和。
    • 非误下脉象:阳明病脉应大实有力,非调和;阴寒下利脉微厥,伴躁扰不安。
  • 误治后果:巴豆剂误下导致非法下利,热结未解,谵语持续,胃气不和。

  • 正确治疗:用调胃承气汤,针对谵语及胃气不和,非大实痛情况,禁用大承气汤。

  • 用药宗旨:中医攻下需辨证祛病,非仅通便,热结用寒性药,寒实用温性药,误用巴豆剂无效且害。

106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 病程与证候:太阳病不愈,传至半表半里或里,可能形成阳明病或“热结膀胱”瘀血证。

  • 热结膀胱释义:非膀胱内热结,指少腹(腹骶盆腔)瘀血,血室(女性子宫,男性膀胱与大肠间)易存瘀血,非膀胱病。

  • 瘀血证症状:

    • 如狂:瘀血与脑相关,晦恶之气上冲大脑,致精神异常,严重者发狂。
    • 少腹急结:少腹痞塞、按之有抵抗,类似“心下急”。
  • 治疗原则:

    • 表证未解:先解表,用桂枝汤或麻黄汤。
    • 表证已解,少腹急结:用桃核承气汤攻里。
  • 桃核承气汤组成与作用:

    • 基于调胃承气汤,加桂枝(降上冲之气,缓解如狂)、桃仁(祛瘀血)。
    • 适用于里热兼瘀血、气上冲、如狂、少腹急结。
  • 瘀血与下血:

    • 瘀血自下:瘀血自行排出,病可愈。
    • 瘀血未尽下:需用桃核承气汤继续攻下。
    • 伤寒便血:非瘀血,属肠伤寒,用桃花汤,非桃核承气汤。
  • 瘀血成因:非必由太阳病引发,体内潜伏瘀血可被外感诱发,热病可致内出血但非瘀血。

  • 理论辨析:

    • 古人“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或“热结膀胱”属推测,未必准确,瘀血证不限于太阳病。
    • 桃核承气汤治瘀血证(如狂、少腹急结)经验有效,但非膀胱病,否定“太阳腑证”说。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107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 病程与误治:伤寒八九天,传入少阳形成柴胡证,误用泻药导致邪热入里,里虚,引发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沉重、不可转侧。

  • 症状分析:

    • 胸满烦惊:少阳病误下,热邪与饮上攻,胃虚,致胸胁苦满、烦躁、惊恐,属神经官能症,与脑系相关。
    • 小便不利:水饮上逆,不下行,停于体内。
    • 谵语:热结于里,胃气不和,致胡言乱语。
    • 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水湿停滞,身体沉重,转侧困难。
  • 治疗方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基于小柴胡汤,加龙骨、牡蛎、铅丹、桂枝、茯苓、大黄。

  • 方药组成与作用:

    • 小柴胡汤基础:治少阳证(胸满、心烦、喜呕)。
    • 龙骨、牡蛎:镇静,治疗烦惊、心悸、神经官能症。
    • 铅丹:镇静作用(有毒,慎用,3克安全,常用可省略)。
    • 桂枝:降气上冲,缓解烦惊。
    • 大黄:清里热,治谵语。
    • 茯苓:利水逐饮,助小便不利。
    • 半夏:下气逐水,治呕吐、恶心(与生姜同用,类似小半夏汤)。
  • 临床应用:适用于少阳证误下后,出现气上冲、烦惊、心悸、神经官能症,非纯瘀血证,也可用于一般精神病变。

  • 注意事项:

    • 柴胡剂与脑系相关,治神经官能症有效,尤加龙骨、牡蛎、大黄。
    • 铅丹慎用,避免中毒。
    • 少阳病禁吐下,误治致邪入里,需谨慎辨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108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 证候分析:

    • 腹满谵语:属阳明病,胃气不和致谵语,腹满为里实。
    • 脉象:寸口脉浮而紧,为太阳伤寒表证未解。
    • 诊断:太阳伤寒传里成阳明病,但表证未罢,属太阳阳明并病。
  • 争议问题:

    • “肝乘脾”与“刺期门”:条文提及“肝乘脾,名曰纵,刺期门”,逻辑不明,与症状(腹满谵语、脉浮紧)不符,无胸胁苦满等少阳或肝脾相关症状。
    • 《医宗金鉴》认为本条有误,前后文意不通,缺乏胸膈邪热证据。
    • 各家说法:对“肝乘脾”及“刺期门”解释不一,均难自圆其说。
  • 治疗辨析:

    • 刺期门:可清胸膈邪热,但本条无胸膈症状,刺期门依据不足。
    • 应按太阳阳明并病治,先解表(桂枝汤或麻黄汤),再视里实情况用承气汤类攻下。
  • 结论:条文疑有遗误,症状与“肝乘脾”及“刺期门”不符,宜按太阳阳明并病处理,谨慎辨证治疗。

109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 证候分析:

    • 太阳伤寒表证:发热、啬啬恶寒(表证明征)。
    • 里热症状:大渴欲饮水,饮多致腹满,属阳明病。
    • 自汗出、小便利:自汗出表自解,小便通畅,水有出路,腹满可消,病欲解。
    • 诊断:太阳阳明并病,表证(脉浮紧、恶寒)未解,里证(大渴、腹满)已显。
  • 争议问题:

    • “肝乘肺”与“刺期门”:条文提及“肝乘肺,名曰横,刺期门”,与症状(发热、恶寒、大渴、腹满、自汗、小便利)无关联,亦无肺或肝相关症状。
    • 《医宗金鉴》指出本条有遗误,逻辑不通,各家解释未能自圆其说。
    • “肝乘脾”“肝乘肺”在太阳篇及其他篇章无具体证治依据,疑为文本错误。
  • 治疗辨析:

    • 按太阳阳明并病治:先解表(桂枝汤或麻黄汤),再视里实情况用承气汤类攻下。
    • 刺期门(清肝泻热)与本条症状不符,无胸胁苦满等肝经证据,应用无据。
  • 结论:条文疑有遗误,“肝乘肺”“横”及“刺期门”与证候无关,应按太阳阳明并病处理,谨慎辨证治疗。

110 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 条文校正:本条顺序有误,“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应置于末尾,属倒插句。正确顺序为:太阳病二日反躁,熨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发谵语,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足心必热,谷气下流,十余日振栗自下利,病欲解。

  • 病机分析:

    • 上半身汗出,腰以下无汗:津液不足,润下无力。
    • 欲小便不得、欲失溲:无尿可排,非真失溲,因谷气不布下。
    • 反呕:热上涌及水饮上逆所致。
    • 足下恶风:津液不达足部,足虚寒。
    • 大便硬,小便不数:胃中水竭,大便干硬,小便应数但反不数,因津液不足。
    • 太阳病反躁:伤寒二日,脉静不传,然反躁(烦躁)提示里热,表多热,迅速传里。
    • 火攻危害:里热情况下,误用火攻(熨背)助热,导致大汗出,胃中津液枯竭,胃气不和,躁烦加重,引发谵语。
    • 津液亏损后果: 
  • 病程预后:

    • 十余日瞑眩:津液恢复,胃气复振,出现振栗(寒战)、自下利、头卓然痛(骤痛)、足心热,谷气下流,病欲解。
    • 瞑眩反应:振栗、下利、头痛为病欲愈的正常反应,非险恶证候。
  • 核心问题:火攻助里热,伤津液,加重胃气不和,致躁烦、谵语等症,强调表证里热禁用火攻。

  • 治疗警示:火攻导致津液亏虚,需待十余日津液自复,病自愈,治疗应避免加重热势,慎用发汗或火攻法。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