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胡希恕讲伤寒论(附笔记)121-130条
2025
09-26

胡希恕讲伤寒论(附笔记)121-130条

121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 病机分析:太阳病属表证,应发汗解表,不宜用吐法。误吐导致邪热陷里,病转阳明。
  • 症状表现:患者不恶寒、发热重、烦躁、不欲近衣,表明病已不在表,邪热内陷。
  • 病因解释:吐药虚胃气,外邪趁虚入里,造成内烦,病情较“小逆”更重。

122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 脉数与热的关系:

    • 脉数通常主热,热盛能化食,表现为消谷善饥,如消渴中消证。
    • 本条患者脉数却反吐,不能消谷,说明非真热。
  • 反吐原因:

    • 因发汗过度,阳气微弱,津液外虚,影响胃气(膈气)虚弱。
    • 胃为水谷之海,津液生于胃,发汗夺津液,导致膈气内虚。
  • 脉数病机:

    • 脉数不仅是热,亦主虚,因胃气虚、膈气虚,外邪趁虚入胃,客热致脉数。
    •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胃虚导致邪热内入,非胃气强盛之热。
  • 胃中虚冷致吐:

    • 胃气虚弱,寒饮乘虚上犯,致“胃中虚冷”,引发呕吐。
    • “虚冷”指寒饮,非太阴病之虚寒。
  • 病因总结:

    • 呕吐不仅因误服吐药,也可因发汗过度,津液亏耗,胃气虚,外邪与水饮乘虚入胃。
    • 类似证候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胃虚伴邪热、水饮,需用人参治疗。
  • 本条特点:

    • 属概论,未述具体证治,强调胃虚寒饮致吐的病机。

123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 病因与病机:

    • 太阳病过经(超十余日),病有入里趋势,因误用峻烈吐下药(如巴豆),致胃气大伤,邪热内陷。
    • 极吐下导致胃逆不降,出现“温温欲吐”(烦闷想吐)、胸中痛、郁郁微烦,属内烦,非表证。
  • 症状特点:

    • 温温欲吐、胸中痛、腹微满、大便反溏,非正常表证或里证表现,提示极吐下所致胃气虚乱。
    • 区别于小柴胡汤证的“心烦喜呕”(频繁呕吐),温温欲吐为烦闷难受、欲吐不畅。
  • 辨证要点:

    • 临床需详细询问病史,确认是否因极吐下引发症状。
    • 若非极吐下所致,伴心烦喜呕、胸中痛、微溏,考虑柴胡证(半表半里),宜用小柴胡汤。
    • 本条因明确极吐下史,排除柴胡证,属胃气不和。
  • 治法与方药:

    • 极吐下致胃逆,宜用调胃承气汤,调理胃气,降逆祛热,使胃气和顺,恢复纳食。
    • 调胃承气汤用量不宜过大,为常规调理胃气之法。
  • 临床意义:

    • 吐下后胃气受损,患者食欲不振,甚则欲食冷物,久则仍吐,需调胃承气汤调理。
    • 强调辨证准确,误以温温欲吐为柴胡证用小柴胡汤则无效,需细辨“温温”与“喜呕”。

124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 病机与病程:

    •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未解(外热),应传里,但脉微而沉,提示里实深结,非单纯热结,而是瘀血与热结于下焦。
    • 脉微而沉:沉主里实,微主血阻,结实程度深,未成结胸(结胸脉为寸浮关沉)。
  • 主要症状:

    • 患者发狂,属瘀血重证,较桃核承气汤的“如狂”更严重,近似精神病状态。
    • 少腹硬满:若小便不利,可能兼膀胱蓄水;若小便自利,则纯为瘀血。
    • 下血可愈,说明瘀热结于少腹。
  • 瘀血来源与病因:

    • 古人认为瘀血由邪热引起,但临床多见患者原有瘀血(盆腔静脉瘀滞),少腹为血室,易瘀积。
    • 外感伤寒,太阳病传里,诱发原有瘀血,发狂等重症。
  • 辨证与治法:

    • 瘀血轻者,如“如狂”、少腹急结、非硬满,可用桃核承气汤,兼下血。
    • 瘀血重者,如发狂、少腹硬满、瘀结顽固、不下血,需用抵当汤。
    • 抵当汤去甘草(缓药力)、芒硝(热不重),加水蛭、虻虫(破顽固瘀血),配桃仁、大黄,力专祛瘀。
  • 方药特点:

    • 抵当汤针对顽固瘀血,水蛭、虻虫解凝破瘀,较桃仁、丹皮力强,适用于重症瘀血。
    • 抵当汤名意为“非此不足以抵当”,强调其攻瘀之力。

-. 临床意义:

  • 需辨瘀血轻重及兼证,桃核承气汤与抵当汤各有侧重。
  • 强调瘀血多因旧有瘀滞,外感诱发,治疗需破瘀散结。
抵当汤方 

水蛭(熬) 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125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 病证概述:

    • 太阳病出现身黄,为血性黄疸,非一般黄疸,需祛瘀血方能退黄。
    • 脉沉结(沉主里,结主脉间歇),少腹硬,提示下焦里实结滞。
  • 少腹硬的鉴别:

    • 小便不利:少腹硬因膀胱蓄水,非瘀血,宜利小便。
    • 小便自利:少腹硬为瘀血,轻者急结,重者硬满,属血证。
  • 瘀血证特点:

    • 小便自利伴如狂,瘀血影响脑系,常见头痛、癫狂、癫痫等。
    • “其人如狂,血证谛也”,明确为瘀血证,宜用抵当汤。
  • 临床意义:

    • 蓄水与蓄血需精准鉴别,误将蓄水作瘀血治疗,后果严重。
    • 瘀血证多影响头脑,临床需注意特殊神经症状与瘀血的关系。

126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 病机分析:

    • 太阳病表证不解,持续发热,因里气不通(蓄水或蓄血)影响表气闭塞,发汗无效。
    • 蓄水(小便不利或停饮)与蓄血均可致热不退,需辨别清楚。
  • 瘀血与热不解:

    • 少腹满若小便不利,为蓄水;若小便自利,则为瘀血,瘀血阻碍里气,导致伤寒热不解。
    • 瘀血可致嗜食(如257条所述),类似瘀热证,需用抵当汤或桃核承气汤。
  • 治疗原则:

    • 瘀血证宜下瘀血,不可误用发汗或其他解热药(“不可余药”指禁用其他药)。
    • 本条热不解,无如狂或发狂,证候较轻,宜用抵当丸而非抵当汤。
  • 抵当丸特点:

    • 药味同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但用量较小(水蛭、虻虫各20个,桃仁25个,大黄同),分四次服。
    • 制法:四味药捣碎成四丸,煮一丸取七合服,非连渣服,“不可余药”指禁用其他药。
    • 疗效:服药后24小时(晬时)应下血,若不下,再服一丸。
  • 临床意义:

    • 需精准辨别蓄水与蓄血,避免误治。
    • 瘀血证轻重不同,抵当丸用于较轻证,药量小、服次多,体现用药轻重灵活。
    • 强调瘀血可致嗜食,临床需联想瘀血证,结合病史与脉证综合判断。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127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 蓄水病机:

    • 太阳病中,里蓄水分两种:胃蓄水和膀胱蓄水。
    • 饮水过多,胃消化水谷能力减弱,水停胃中,致心下悸(重者悸,轻者短气),如《金匮要略》所述。
    • 小便少则水停膀胱,引起少腹满、里急(类似前述少腹硬)。
  • 症状与辨证:

    • 胃蓄水:饮水多,心下悸,轻者短气,类似五苓散证(渴、饮多、小便多)。
    • 膀胱蓄水:小便少,少腹满、里急,提示水停下焦。
    • 蓄水影响太阳病表证不解,需辨清胃蓄水或膀胱蓄水。
  • 临床意义:

    • 胃蓄水与膀胱蓄水需精准鉴别,分别处理(胃蓄水调胃气,膀胱蓄水利小便)。
    • 太阳病篇总结重要,梳理蓄水、蓄血及表里关系,为后续篇章奠定基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29 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 结胸:

    • 定义:水与热结于心下,波及胸膈,属胃部结实。
    • 症状:心下按之痛,重者不按亦痛。
    • 脉象:寸脉浮(阳气格于上,胸间阻隔),关脉沉(气不得下行)。
    • 病机:热与水结,阻隔胸膈阳气,类似促脉(寸浮关沉),但按之痛为结胸标志。
  • 脏结:

    • 定义:邪结于内脏,非仅心下胸膈,而是脏器本身受邪。
    • 症状:类似结胸(心下拒按、痛),但饮食如故,时时下利(阴寒下利)。
    • 脉象:寸脉浮(中有所结),关脉小细沉紧(中气虚衰,寒邪内伏)。
    • 舌象:白胎滑(湿寒夹热,热象兼湿寒)。
    • 病机:多阴证,寒湿为主,夹杂热象,可能涉及肝癌等重症。
    • 预后:寒湿虚实夹杂,难攻难治,舌白胎滑者尤甚。

总结:

  • 结胸为水热结于心下胸膈,阳气受阻,治疗需攻结散热。
  • 脏结为邪结内脏,寒湿虚热交杂,伴阴寒下利,预后较差,治疗棘手。

130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 脏结特点:

    • 全为阴证,无阳证表现。
    • 无往来寒热,或“一云寒而不热”,仅寒无热,偏于阴寒。
  • 症状表现:

    • 患者安静(“其人反静”),阴证主静,阳证主动。
  • 舌象与治则:

    • 舌上胎滑,提示湿重寒盛,不可攻下。
    • 脏结因湿寒虚实夹杂,不可攻,攻则伤正,故预后差,易致死。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