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去看中医,医生说“阴虚火旺”“阳虚怕冷”,你还能跟着点头;可一旦提到“阳隐于内”“阴显于表”,瞬间像听天书——明明都是阴阳,怎么一扯到“隐显”就懵了?
其实不是你不懂,是中医丢了一把关键钥匙。这把钥匙藏在2000多年前的“属性数学”里,叫“隐己显巳”“隐巳显己”。可惜商周之后,这套学问断代了,剩下的“阴阳”只剩半截,难怪越学越糊涂。
先搞懂:“隐显”不是“有无”,是藏起来的“活关系”
咱们先不说中医,举个最实在的例子:你家门口的树。
夏天的时候,叶子绿油油的,你看到的是“茂盛”(这叫“显己”),但你心里清楚,它藏着冬天“凋零”的可能(这叫“隐巳”);到了秋天,叶子黄了落了,你看到的是“凋零”(这叫“显巳”),可它根里藏着明年“再茂盛”的劲儿(这叫“隐己”)。
这就是“隐己显巳”和“隐巳显己”——不是绝对的“有”或“无”,是“藏着的状态”和“露出来的变化”互相勾着。就像人喘气,吸的时候藏着呼,呼的时候藏着吸,从来不是非此即彼。
可周朝以后,这套学问被改了。《易经》把阴阳搞成了“阳一阴二、阳三阴四”的死规矩,好像阳就是“强”,阴就是“弱”,只看得到“谁强谁弱”,看不到“谁藏谁露”。就像只看树叶子落了是“弱了”,却忘了根里还藏着劲儿——这就是中医后来的大误区。
现代数学也帮不上忙?因为0解决不了“藏起来的可能”
有人说,现代数学里有“0”啊,0不就是“无”吗?可你想过没:0是绝对的“没有”,比如杯子里没水,就是0。但“隐显”不是这样——杯子里没水,可它藏着“能装水”的可能(隐巳),露着“空”的状态(显己),这不是0能说清的。
现代数学只能算“有”的数:1个苹果、2杯水、3度体温。可中医要算的是“活的关系”:你手脚凉,不是“阳虚”这么简单——可能是阳“藏在肚子里”(隐阳),只露出来表面的凉(显阴);也可能是阳“真的弱了”(显弱阳),藏不住该有的热。
这两种情况,治法天差地别:前者要“把藏着的阳引出来”,后者要“补阳”。可要是只看“强弱”,不看“隐显”,很可能治反了——这就是为啥有些中医方子见效,有些却没用,问题出在没摸到“隐显”的根。
中医的根,藏在“界说”里:不是分对错,是找“变化的界线”
原文里说,描述形貌变化的叫“界说”,描述属性变化的叫“道说”。说白了,“界说”就是找“变化的界线”:什么时候“隐己”变成“显己”?什么时候“阳藏”变成“阳露”?
比如人感冒,刚开始喉咙干、怕冷,这是“寒邪显在表,热邪隐在里”(隐热显寒);要是没及时治,后来发烧、喉咙痛,就是“热邪显出来,寒邪藏进去”(隐寒显热)。这个“隐显转换的界线”,才是中医辨证的关键。
可商周之后,“界说”丢了,只剩“虚实强弱”的死标准。就像把“猫抓老鼠”的活场景,改成了“猫是强者,老鼠是弱者”的死结论——忘了猫有时候藏着不抓,老鼠有时候也敢跑出来。
不是中医不科学,是我们丢了自己的“数学逻辑”
现在总有人说中医“不科学”,其实是拿西方数学的“绝对论”去套中医的“关系论”。西方数学算“1+1=2”,是固定的;中国属性数学算“1藏着2,2露着1”,是活的。
中医的“阴阳”从来不是“非黑即白”,是“黑里藏白,白里藏黑”的四象:隐有显无、隐无显有、隐有显有、隐无显无。就像白天藏着黑夜的种子,黑夜藏着白天的苗头,这才是中医的底层逻辑。
现在要做的,不是让中医去适应西方的“科学标准”,而是把丢了的“属性数学”捡回来——补全“隐显”的逻辑,让阴阳不再是玄乎乎的概念,让辨证不再只盯着“强弱”。
这不仅是中医的事,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事。我们老祖宗不是不懂“逻辑”,是他们的逻辑是“活的关系”,不是“死的数字”。找回这套“隐显密码”,不止能让中医更清楚,更能让我们看懂老祖宗的智慧——不是复古,是捡回本该属于我们的“底层思维”。
下次再听中医说“隐阳”,别懵了——那不是玄,是老祖宗早就摸透的“变化的学问”。你觉得,要是这套“隐显”学问没丢,现在的中医会是什么样?
#国学智慧##属性数学##传统文化##阴阳##有无相生,隐显互见,无隐不成显,不显何彰隐?#显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781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