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2025
09-13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从鱼际至高骨(其骨自高),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释义:

从鱼际至高骨(其骨自高),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

鱼际:手掌大拇指根部隆起的肌肉。

高骨:手腕部桡骨茎突(手腕外侧可摸到的明显骨性突起)。

却行一寸:从高骨向手臂方向(肘部方向)后退一寸。

寸口:位于高骨内侧向后一寸处的脉动点,即寸部。这是诊脉的起始点。

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

尺:指从寸部向肘部方向延伸至尺部的区域。

尺泽:此处并非指肘部的尺泽穴,而是借指整个从寸部到尺部这段诊脉区域。

尺寸:合称“寸”和“尺”这两个基本诊脉部位,代表整个桡动脉腕部可触诊段。

寸后尺前,名曰关。

关:位于寸部之后(肘侧)、尺部之前(腕侧)的位置,即关部。其具体定位通常就在高骨(桡骨茎突)内侧正对的脉动处。

三关确立:至此,寸口脉被明确划分为三个部位:寸部、关部、尺部。这就是“三关”。

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阴阳属性:用阴阳理论解释脉气的运行。

“阳出三分”:“阳”:指阳气,具有向上、向外、温热、推动的特性。

“出”:指阳气从体内向体表、向上运行。

“三分”:指在脉位深度(或脉管空间)上,占据较表浅、靠近皮肤的上层部分。

整体理解:阳气向外、向上运行的趋势,在寸口脉的物理位置上,主要占据脉位的上三分之一(浮取、表浅层)。

“阴入三分”:“阴”:指阴气,具有向下、向内、寒凉、滋润、收敛的特性。

“入”:指阴气从体表向体内、向下沉降。

“三分”:指在脉位深度(或脉管空间)上,占据较深沉、靠近骨骼的下层部分。

整体理解:阴气向内、向下沉降的趋势,在寸口脉的物理位置上,主要占据脉位的下三分之一(沉取、深层)。

“以关为界”的补充:

前文提到“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关部(桡骨茎突处)是阴阳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和分界点。

因此,这“三分”的空间划分,是在关部这个界点的上下(寸侧和尺侧)脉段中体现的阴阳分布特征。寸部(关前)整体属阳,尺部(关后)整体属阴,而每个部位内部又可再分阴阳深浅。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

形象地描述阴阳在寸口脉的分布比例。

阳出三分:阳气从体内向体表运行,占据脉位(深度)的上三分(较表浅的部分)。

阴入三分:阴气从体表向体内运行,占据脉位的下三分(较深沉的部分)。

三阴三阳:这解释了为什么阴阳各有三(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此处强调寸口脉本身就蕴含了阴阳各占“三分”的结构,是全身阴阳状况的缩影。也暗合寸、关、尺三部各有阴阳属性的思想。脉有三部,部有三候。三而三之,合为九候。根据九候而别六经。

《伤寒例》云:

凡伤于寒,传经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多死。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汗出、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受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濡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细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弦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以上是就脉象整体而言,就部位而言,又可有如下分法:

寸部阴阳分离(上焦)

浮取过亢:寸浮紧→太阳伤寒(卫阳郁闭)

沉取无力:寸沉弱→心肺气虚(宗气不足)

关部阴阳格拒(中焦)

浮取弦紧:关弦浮→少阳郁火(阳出太过)

右关沉取濡滑:关沉滑→太阴湿困(阴入阻滞)

左关沉取沉弦:厥阴寒凝

尺部阴阳离决(下焦)

浮取洪大:尺浮洪→相火妄动(阴不敛阳)

沉取微细:尺沉微→少阴阳衰(阴寒内盛)

又可以总结为:

浮取独显→病在阳分(太阳/阳明)

沉取独显→病在阴分(少阴/厥阴)

关脉独异→枢机不利(少阳/太阴失调)

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

进一步阐述阴阳之气在寸口脉的生成与显现位置。

阳生于尺动于寸:阳气虽然根源于下焦(属阴,对应尺部),但其生发、活动的征象(“动”)主要显现在上焦(属阳,对应寸部)。如心阳、肺气的盛衰主要在寸部反映。

阴生于寸动于尺:阴气虽然根源于上焦(心肺,属阳位),但其沉降、滋养的根本(“动”)主要显现在下焦(属阴,对应尺部)。如肾阴、精血的盈亏主要在尺部反映。

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相互转化的关系。

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

射:对应、候察、反映。

寸部:主要反映上焦(心肺)的生理病理状况。

出头及皮毛竟手:具体指上焦所主的头部、体表皮毛以及上肢(“竟手”指直到手部)的功能状态。心肺功能强弱、外感病邪(在皮毛)等常在寸部体现。

关主射中焦,腹及腰。

关部:主要反映中焦(脾胃、肝胆、腰部)的生理病理状况。

腹及腰:具体指中焦所主的腹部(消化系统)以及大致对应的腰部区域。脾胃的运化、肝胆的疏泄功能常在关部体现。

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尺部:主要反映下焦(肾、膀胱、大肠、小肠、生殖系统)的生理病理状况。

少腹至足:具体指下焦所主的小腹部、生殖泌尿器官以及下肢的功能状态。肾气的盛衰、真阴真阳的盈亏、二便、生殖功能等常在尺部体现。

总结:

这段文字系统定义了中医脉诊的核心部位“寸口”,将其划分为寸、关、尺三部(三关)。它运用阴阳理论解释了脉气的运行(阳出阴入,关为界)和在脉位上的分布(阳占三分,阴占三分)。最重要的是,它确立了寸、关、尺三部与人体上、中、下三焦脏腑组织的对应关系:

寸部:候上焦(心肺、头面、上肢、皮毛)

关部:候中焦(脾胃、肝胆、腹部、腰部)

尺部:候下焦(肾、膀胱、大小肠、生殖系统、小腹、下肢)

这就是中医脉诊“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的核心理论依据,是临床通过切按桡动脉腕部不同部位来推断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状况的基础。

此篇体现了“三关为经,三分为纬”的学术思想,将人体三焦气化、阴阳循环、六经病机熔铸于寸口方寸之地。其精华在于:

指下三分辨阴阳,九候遍察三焦病;

关前关后知生死,尺寸浮沉断乾坤。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