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降温,关节不舒服的患者就开始扎堆了,上周五一上午接诊了 20 多位,竟然全是类风湿病人,还有一些本来已经停药的,因为没做好养护,又出现了复发迹象 —— 晨僵变长、关节酸痛加剧,有的甚至连日常活动都受影响。
今天我就再给大家说说类风湿的调理,正好借一则真实医案,分享一个临床常用、能改善风湿痹症的经典经方。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有位山东的患者朋友,被类风湿折磨了两年多,起初只是双手指、手腕隐隐作痛,没太在意,后来疼痛慢慢延伸到肘部、双膝,最后连脚踝都受牵连,关节灼热肿胀明显,严重时连端杯子、走路都费劲。
他去医院检查,血沉 63mm/h(远超正常范围),类风湿因子阳性,超敏 C 反应蛋白阳性,各项指标都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西医开了抗炎药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反复,后来辗转找到我寻求中医调理。
大家都知道,类风湿在中医里归为 “痹症” 范畴,但痹症也分不同类型,比如常见的行痹(风邪为主,疼痛游走不定)、痛痹(寒邪为主,疼痛剧烈遇温缓解)、着痹(湿邪为主,关节沉重酸胀),还有湿热痹阻、肝肾亏虚等证型。类风湿的调理,关键就在于分清病机 —— 是风寒湿邪侵袭,还是气血瘀滞、肝肾亏虚,只有对症用药,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症状、减少复发。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我仔细观察这位患者,舌苔薄白,脉象沉细,他还说自己平时特别畏寒怕冷,冬天手脚冰凉,关节只要遇热(比如用温水泡、贴暖贴),疼痛就能缓解一些,而且胃口也不好,吃不下多少东西。
综合这些症状和检查结果,辨证为阴阳不足,风寒湿邪入侵,气血瘀滞,经脉不畅,调理思路应定为 “温肾化阳,祛痰通络”,我给她用了中医里治疗痹症的经典方 ——【三痹汤】
具体组方:桂枝、白芍、熟地、归尾、川芎、细辛、防风、秦艽、独活、生姜、陈皮、续断、黄芪、甘草、党参、怀牛膝、杜仲。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十几味药材看似多,实则 “排兵布阵” 很有讲究,每一味都有其关键作用,针对类风湿的病机层层调理:
先看驱邪的 “主力”—— 秦艽善走上肢,能祛上部风邪;独活专走下肢,可除下部湿邪,两者搭配,能照顾到全身关节的风邪湿邪;再加上防风祛风解表、通透经络,就算风邪湿邪藏得深、侵入骨缝,也能被 “清扫” 出来。
接着是散寒除湿的 “帮手”—— 桂枝发散风寒、温通经脉,细辛能深入筋骨祛寒止痛,生姜温胃散寒,这三味是 “驱寒三将”;再配上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利湿(原文未提及茯苓,结合方义补充以完善除湿逻辑),进一步加大渗湿利水的力度,把关节里的湿邪彻底排出去,缓解肿胀。
然后是通脉的 “关键”—— 川芎活血行气、归尾破血化瘀、白芍养血柔肝、熟地滋阴补血,这四味药搭配,既能活血化瘀、疏通瘀堵的经脉,又能养血滋阴,避免活血伤正;再加上党参补中益气、黄芪益气固表,让气血有 “动力” 运行起来,从根本上改善因气血不足导致的关节失养。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最后是固本的 “保障”——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牛膝能引药下行、补肝肾、强腰膝,续断补肝肾、续筋骨,这三味药在驱邪通脉的基础上,重点滋补肝肾、强健筋骨,加快受损关节的修复,减少复发的可能,毕竟类风湿久了易伤肝肾,肝肾足则筋骨健。
总体来说,这个方子巧妙兼顾了 “驱邪(风寒湿)、通脉(气血瘀)、固本(补肝肾)” 三大关键,把类风湿调理的核心要点都覆盖到了。临床 40 年,我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湿热重的加清热药,瘀血重的加活血药)对这个方子进行加减,用到了很多类风湿患者身上,大部分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晨僵都能得到明显缓解,复发次数也少了很多。
最后提醒大家,秋冬是类风湿的高发期,一定要注意关节保暖,避免受凉受潮,同时坚持规范调理,不要因为症状缓解就擅自停药,只有长期养护 + 对症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
#artContent h1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679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