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很多茶友对茶的十条普遍认知,竟然都是错的?
2025
08-31

很多茶友对茶的十条普遍认知,竟然都是错的?

平时经常有一些刚开始喝茶或刚开始了解茶的茶友来找我聊一些关于茶方面的话题,有针对某些观点进行交流的,也有针对一些疑问来寻求答案的,时日一久,竟也总结出一些规律出来,关于一些茶友尤其是新茶友对茶叶常识的一些误解,不妨列出来与大家共享,关于这些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的?1、喝红茶、黑茶更养胃。很多茶友尤其女茶友,平日很喜欢喝红茶或发酵程度深的黑茶,因为听说这类茶“比较养胃”,而且从实际喝下来的体验也确实如此,比如喝绿茶会胃痛,但喝红茶就不会。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大众认知,尤其是一些热爱中医的群体可能对此说法更为认同(因为有些中医就是这么跟患者讲的)。但事实却是任何一种茶都“不养胃”。我们所说的“喝茶伤胃”多是因为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类物质、茶碱类物质等对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尤其绿茶、新白茶等更加明显,而红茶、黑茶等茶类由于采用了深度发酵工艺,让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经过氧化反应大为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变小了,但并非完全无刺激,更不会“修复”胃黏膜组织损伤,也就无所谓“养胃”。我们可以说“红茶/黑茶”比“绿茶”对胃部刺激性更小,但不能说他们“更养胃”。另外,红茶的咖啡因含量是绿茶的数倍之多,过量或空腹饮用易引发心慌、胃酸过多,反而加重不适。客观点说,没有任何一种茶是“养胃”的,只是“伤胃”的程度不同而已。2、喝浓茶可以解酒。相信很多茶友或多或少都听过这样的说法,尤其一些男性茶友,在醉酒之后,经常会听到家人或朋友这样说,“泡杯浓茶解解酒”。实际上,这种说法在科学上也缺乏理论解释,相反,茶水尤其浓茶反而会加重肝脏负担。此外,浓茶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促使水分快速排出,而未完全分解的乙醛被过早带入肾脏,而乙醛对肾小球和肾小管有直接毒性,可能损伤肾功能。“浓茶能解酒”这一误解,大概来自于茶多酚本身有一定的抗氧化性,于是人们便认为茶叶可减轻酒精对肝脏的部分氧化损伤,但几口浓茶的浓度和数量远达不到有效剂量,且无法抵消乙醛毒性,所以,喝浓茶并不能解酒。3、有机茶一定是好茶。不否认现实中确实有一批“有机食品爱好者”,但关于有机茶的问题我此前有过专文论述,这里不再重复了,有兴趣的可以点击《什么是有机茶》查看。4、老茶客一定更懂茶。大部分新茶友对喝茶多年的老茶友往往带有一种“前辈高人”的滤镜,尤其听到老茶客们对某款茶或某类茶夸夸其谈的时候很容易带有一种类似“崇拜”的眼神,简单说,很多新茶友的普遍心理之一就是“老茶友都更懂茶”。这句话要分开来看,我们不能说老茶友不懂茶,也不能说老茶友更懂茶,因为“更懂”和“不懂”都是相对而言,至于是“懂”还是“不懂”更要因人而异,我们不否认在“老茶友”这个群体中有很多真正“懂茶”的人,但也要认识到在这个“老茶客”群体中也确实存在一部分确实“不怎么懂茶”的“老茶油子”。“更懂茶”的前提,一个是喝的多,另外一个是花心思去学习,这就像有些人吃了一辈子饭也未必懂什么美食,其对“餐饮”的了解深度可能远不如一个在“新东方厨师技校”受训半年的十几岁年轻人,于此同理。所以,不要觉得“老茶客”说什么都是对的,现实中,喜欢“胡说八道”的老茶客可多了去了。5、品牌茶都是“垃圾”。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新茶友开始“排斥”品牌茶,尤其喜欢喝普洱茶的茶友,动不动就追求“小厂”、追求“独立茶人”等等,而提到市面流通的“品牌茶”则一脸嫌弃,而且还振振有词“大品牌那么大的量,怎么可能有精品”云云。说实话呢,这种说法不能说毫无道理,但一竿子打死所有品牌茶的做法显然是不理性也不够客观的。退一万步讲,即便“品牌茶”没有所谓的“顶尖产品”,但也不至于“都是垃圾”,即便大多数“大厂茶”都是走量的普通口粮茶,但绝大多数知名品牌能够在市场生存多年的背后,都有自家拿得出手的品质产品,甚至这些产品可能远比很多“小厂”的明星产品更可靠。很多“小厂”或“独立茶人”更喜欢用有别于市场主流的“价值观”或“口味标准”来吸引用户,但这不等于这种“口味标准”或“价值观”就一定比大厂或知名品牌的更高级。6、原产地买的茶都是好茶。茶叶属于农产品,追求“原产地”属性本没有任何问题,但同样我们也要看到一个现实,那就是“茶叶品质”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产地”。一款茶的好坏,有很多影响因素,除了“产区”之外,还有原料等级、加工工艺、采摘季节、加工水平等等,如果是年份茶还要加上“存储水平”等,因此,即便是“原产地”能保真,你又如何保证其他方面都是优秀的呢?再者,即便是同一个产区的茶,也分为三六九等甚至等级外的垃圾货,君不见,西双版纳、大理、昆明那些游客拥挤街道两旁数不清的茶叶店里,为啥有那么多价格高到离谱或低到吓人的“老班章”、“易武”或“冰岛”茶?放到网络上也一样,很多茶叶直播间或店铺特别喜欢宣传自己是武夷山、云南等“原产地”厂家,顶多只能证明其在茶叶产区有生产资格和加工能力,其他什么也说明不了。7、茶农茶、自家茶园就是好茶。同上面一条一样,“家里有茶园”跟“家里有好茶”是两个概念,就像“家里有大学生”跟“家里有清北学生”是两个概念一样。至于“茶农茶”,我此前也写过文章论述,点击《茶农茶》查阅,不赘述了。8、古树茶都是“天价茶”。不止普洱茶,乌龙茶、红茶、黑茶都开始有样学样的强调“古树茶”,而说到古树茶,更多时候还是“普洱茶”。从2010年之后,古树普洱茶确实经历了一个飞速上涨的阶段,但大多数茶友所看到的只是“名山头古树茶”的价格飞速上涨,而更多非知名山头的古树茶价格却并没有上涨太多,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山头的纯古树春毛茶价格依然不过三五百块钱一公斤,有些比较生僻少有茶商光临的产区甚至可能更低,只是作为普通茶友没有特别渠道很难接触到这些茶而已。即便一些有一些名气的山头古树茶比如勐库的坝卡、坝糯等村寨,春茶价格也不过七八百块,有些年份可能更低。这种价格(注意,这还是公斤价),怎么说都算不上“天价”。事实上,整个云南产区的古树茶中,公斤价能够过千的山头茶可能连20%都到不了,大多数都在千元以下,但如果你又要“名山头”又要“价格低”,那可能确实挺难的,除非去那些“福利直播间”成为主播的家人。9、高价茶都是割韭菜。这是一种相对有点“极端”的茶友,但也确实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真实看法。在这些茶友心中,茶叶就是几片树叶子,无非是长在哪里的区别,再贵也是树叶子,不值得几千几万的高价,所有高价都是附加的智商税。我们不能说这种说法是错的,但有一点确实需要纠正一下,那就是“价格”的来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只是产品本身的“价值”决定,也受“供求关系”、“价值认同”、“品牌溢价”、“附加价值”等多方面影响,而那些价格大几千甚至几万的茶,几乎无一不是产量极低的小产区茶,产量有限但市场需求大,就必然抬升商品价格,以达到供求平衡,至于这些茶是否真的“值”这个价格,只有真正的买家才有最终的判断资格,认为“不值”或者“割韭菜”的人,也正是被这种“价格”工具筛选掉的部分。所以,一款茶是不是割韭菜,只有真正买到手的人才有发言权,其他人说再多,也可以被买家解读为“酸”。10、普洱茶都是不入流的粗老茶。当然,这种看法算不上“普遍认知”,仅限于一部分习惯喝“绿茶”等“尖茶”的群体所坚持的一种看法,但在网络上也确实存在,而且被划入“粗老茶”的也不止普洱茶,包括整个“黑茶”品类都在此列。在中国上千年的饮茶史中,“芽尖”确实一直都是“好茶”或“高等级茶”的重要判断依据之一,这也是传统绿茶审美为主导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种传统认知,但拿绿茶标准来评判其他茶类,确实也有点“强盗逻辑”。每种茶类的风味特点不同,采摘和加工标准自然也各不相同。比如以“贵”著称的武夷岩茶的采摘标准为“开面三叶”、凤凰单丛茶的采摘标准则是“中开面的对夹叶”、古树普洱茶的采摘标准通常是“一芽二三叶”或“一芽三四叶”(视具体小产区或茶树品种的持嫩度不同),甚至还有完全不带芽的“六安瓜片茶”(当然这也是绿茶,可见绿茶也未必都是以芽为尊)。当然,如果这些“内心尊贵”的茶友依然不屑于品尝这些“大叶子茶”,那也大可闭门自饮自家茶,别的茶不喝即可。-The End-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