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表面出血,被很多人误以为是眼底出血,实际上,像这种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眼睛出血一般都称为眼结膜出血,而其实真正的眼底出血都是看不见的,必须借助专业的仪器才能看到。
在中医来看,气血运行不畅,阻滞脉络,血不循经,溢于络外,是导致眼底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啊,有眼底出血的病人,你去看他们的药,基本都是有活血化瘀类的药物的。
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有这么一剂药方:血府逐瘀汤,被誉为活血化瘀的经典名方。
咱们先来看看血府逐瘀汤的组方,它的主要成分包括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柴胡、枳壳、桔梗、当归、生地黄、牛膝和甘草等。
这每一味药材,都各具特色
桃仁与红花,二者皆为活血化瘀之良药。桃仁性味甘平,入心、肝、大肠经,能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红花则性味辛温,归心、肝经,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二者合用,既能活血又能化瘀,相得益彰。
赤芍与川芎,皆能活血行气,通经止痛。赤芍苦寒,入肝经,长于凉血散瘀;川芎辛温,归肝胆经,能行气开郁,活血止痛。二药并用,可增强活血化瘀之力,使气血流畅,疼痛自除。
柴胡、枳壳与桔梗,三者皆为理气药,可调畅气机,疏肝解郁。柴胡性味苦平,入肝胆经,能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枳壳味苦微寒,归脾胃经,能理气宽中,行滞消胀;桔梗性味苦辛平,入肺经,能宣肺祛痰,止咳排脓。三药合用,可调畅全身气机,使气血运行无阻。
当归与生地黄,二者皆为补血养阴之佳品。当归甘温质润,入心肝脾经,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生地黄甘寒质润,入心肝肾经,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二药同用,可养血滋阴,使血有所生,阴有所养。
牛膝,性味苦酸平,入肝肾经,能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利尿通淋。它在此方中,既能助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又能强健肝肾,固本培元。
甘草,作为调和诸药的良药,能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它在此方中的作用,不仅是调和各药之间的药性,使全方药性平和,而且能够增强全方的疗效,使血府逐瘀汤的功效更加显著。
血府逐瘀汤的组方精妙,每一味药材都经过精心挑选和配伍,共同发挥出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养血滋阴、固本培元的功效。对于瘀血内阻、气机不畅、血行不畅所致的眼底出血的症状,血府逐瘀汤都能发挥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但是要提醒大家:这几类眼底出血的人群慎用
1. 体质虚弱、气血两亏的患者慎用。这类患者体内气血不足,若再行活血化瘀之法,可能进一步损耗正气,加重病情。
2.糖尿病晚期眼底出血患者慎用。
糖尿病晚期患者的体质往往偏虚,且可能存在气阴两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使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可能无法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甚至可能进一步损伤正气,加重病情。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的人群也需要谨慎使用此方治疗眼底出血。
3.眼底出血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慎用。
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的身体状况较为复杂,眼底出血可能是这些疾病的并发症之一。因此,在使用此方治疗眼底出血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病情,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加重原有疾病的风险。
4.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肝肾功能不全者体内代谢和排泄药物的能力下降,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积累,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这类人群在使用此方时,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眼底出血患者在使用活血化瘀法时,应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病情,谨慎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如有疑问,务必咨询专业医生,以免延误病情。最后呢娄医生顺便为大家科普一些常见的眼底出血征兆。
一、眼底出血的征兆
1、发病先兆,多数有眼胀,眼珠跳动等感觉。
2、眼前突然会出现闪闪红光,并且逐渐加多,以致红光满目,视物不明。
3、眼前突然一片漆黑仅有光感或有有圆的黑影遮住,不随眼转动而漂浮,正中方向注视物体完全不见,两旁物体则模糊可见。
4、眼内时而有如线条状黑影向某一方向直射,迅速,且逐渐加多,最终遮住眼前,视物一片模糊,无法分辨。
5、 多数反复发作,每次发作,亦有以上某些症象,即使积血不退,当继续出血时,还可能有以上的某些感觉。
二、体征检查
1.眼底镜检查:通过眼底镜检查,医生可以发现眼底出血的部位、范围和程度。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OCT可以检测眼底出血引起的视网膜层间分离和神经纤维层损害。
3.眼部B超:眼部B超可以帮助诊断玻璃体出血和眼底出血。
我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医眼科娄彦蕊,看看你是否有上述的症状,如果有,请务必及时就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652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