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8、少阴病脉证并治
2025
08-23

8、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者,先天之本,先天阴阳化生之地,与太阳互为表里,为太阳之根,根据阴阳互根之理,少阴病,必兼太阳证。子时一阳生,就是指的先天之阳生于子时;午时一阴生指的就是先天之阴生于午时。先天与后天互为阴阳,互根互用。植物人即后天阴阳正常,而先天阴阳仅发挥少许功能。若后天阴阳较差,人即失去健康。纵欲而亡者,即先天阴阳浪费过度。 281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解:微者,阳虚。细者,阴虚。脉微者,阳虚是也,指脉的长度、宽度、力度皆小之意。与迟数无关。大、长、有力等有其一则不为少阴阳虚病,物极必反,若无根,凡属少阴脉微(先天阴阳化生有碍,则后天阴阳郁滞,故浮而无根);脉细者,阴虚也。二者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不寐为太阳不落,阳不入阴也。寐而不醒,为太阳不升,阳不出阴也。但欲寐者,阳虚之象,西医之肌无力、脏器功能减退等皆属少阴证。脉可沉可浮,分析:太阳病脉浮是常,苓桂术甘汤脉沉是其变(物极必反之意,船浮水面,超载或进水,则沉水底,此即是常也,理固然。若船翻扣则浮水面而不沉,此即变也,亦是理也),故苓桂术甘汤条文中强调脉沉。同理少阴病脉浮是常(太阳脉阴阳皆浮紧,少阴脉多为无根之浮虚脉),附子汤、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条文中强调脉沉是其变。故胡老云,少阴病为表阴证,属虚。表证类似太阳病,病在外而脉虽浮,但微细,故病人困倦而喜卧。体虚或老年人气血不足,一旦外感,容易发生少阴病。2012-05-02补记:少阴阴虚脉细微,太阴阴虚脉细短、紧。一微一紧。迟为阳虚,此为标不为本。少阴病阳虚脉迟,但迟脉不是少阴独有之脉,例:瓜蒌桂枝汤、桂枝新加汤皆脉迟。迟为寒,短为阳虚,迟、短同时出现才是少阴阳虚;长乃阳胜之象,迟、长同时出现,必不是少阴脉。少阴阳虚既是兼阳郁也不会出现长脉,例茯苓四逆汤,脉迟、短、紧。数为热,此为标不为本,少阴病也可脉数,例:黄连阿胶汤、猪苓汤,但一定不会浮、数、长同时出现。282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解:少阴阳虚下利,渴且小便色白。并非指少阴病小便皆色白,例黄连阿胶汤小便黄。本条文第一要与热利(口渴小便黄)相鉴别;第二要与太阴下利(自利不渴属太阴)相鉴别。少阴乃先天阴阳化生之地,依据阴阳互根之理,少阴阳虚致后天之阴不得生,故口渴。   少阴病下利:   少阴阳病:四逆汤、真武汤、茯苓四逆汤等   少阴阴病:猪苓汤等。 283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解:紧乃阳郁之象,阴阳俱紧则不应有汗出,麻杏石甘汤、越婢汤脉有紧之象,但绝不会阴阳俱紧,当是紧滑兼而有之。少阴亡阳证,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脉迟微紧。四逆汤亡阳证为少阴、太阴合病。附子干姜温阳,葱白味辛,破阴,引附子干姜直入少阴。咽痛者,其标在少阳,少阴阴阳不得化生,欲出不得,郁于少阳。    茯苓四逆汤与白通汤脉类似,差异何在?    茯苓四逆汤:脉迟微紧,证无汗出。    白通汤: 脉迟微紧,证有汗出、下利。284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解:咳而下利,水邪泛滥之象,谵语者,阳胜之象,猪苓汤有可用之机。 285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解:条文疑有误。疑为“脉细,病为在里”,细为阴虚,属里,不论浮沉,皆不可发汗。麻黄附子汤脉沉,故能否发汗与脉浮沉无关。麻黄附子汤治疗水病脉沉却发汗! 286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287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288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解:手足为四末,手足自温说明阳存在并且运行无碍,故曰可治。    289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290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解:少阴乃先天阴阳化生之地,少阴病,阴阳不得化生,阳不得入阴,则阴寒而沉,阴浮者,阴得阳温之象;阳微者,阳无郁滞之象(寒束则弦紧,阳不入阴则浮大无根),故曰脉阳微阴浮者欲愈。欲愈意义有二:一侯病情变化,二用于辩证。    291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292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293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解:一身手足尽热者,阳胜之意,此为标。便血者,尿血及大便便血,热入血中迫之而出。脉细数,猪苓汤?脉洪数者,桃核承气汤?舌绛无苔,黄连阿胶汤?脉浮数短弱,附子泻心汤?    294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祸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295 少阴病,无汗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296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    297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冒者,死。    298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299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寐者,死。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解:发热、恶寒、无汗,证类似太阳伤寒麻黄汤证,其脉沉短迟紧,短迟者,阳虚之象;紧者,阳郁欲伸之象。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症,故微发汗也。    解:脉浮短迟紧无根。曹颖甫《伤寒发微》云,不见沉脉者,方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细辛者,用其走窜之性,交通内外。麻黄汤脉阴阳俱浮紧,阴阳指尺寸,言外之意就是长脉,故短脉不能用麻黄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脉短,长脉不能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二方药皆三味,病机皆太阳与少阴合病,紧乃阳郁欲伸之象,迟微乃少阴阳虚之象。    麻黄附子细辛汤脉多沉,麻黄附子甘草汤脉多浮(无里证)。麻黄附子汤可以看做麻黄附子甘草汤合甘草麻黄汤,较麻黄附子甘草汤多了水邪,水困虚阳,故脉反沉、小(小中当见紧象,阳郁欲伸所致)。    麻黄附子甘草汤、茯苓四逆汤异同:虚寒中见阳胜之证。    麻黄附子甘草汤:脉浮迟短紧,无汗出    茯苓四逆汤: 脉浮迟短紧,有汗出或阴液胜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解:舌绛无苔是关键。鸡子黄、阿胶非是补剂,而是引经药,同气相求之意(向导、内应之意),阿胶引药入少阴(好比大门),鸡子黄引药入热(好比房间门)    304、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疼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解:脉沉者,迟、微、短在不言中。长数紧皆非附子汤脉,合病兼病不在此之列。当与桂枝新加汤鉴别。二者证脉皆类似,差异在于:   桂枝新加汤:脉沉、迟、长、紧。   附子汤: 脉沉、迟、短、微     306、少阴病,下痢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解:厥阴阳虚,阳出减少,三阳虚寒,故吐利、手足逆冷,厥阴为日出之前,阳出不畅,故虽阳虚却伴阳郁,此即吴茱萸汤证有烦躁、颠顶痛的原因所在。其脉沉迟紧,介于长短之间或略长。紧乃阳郁欲伸之象,厥阴阳虚不同于少阴阳虚,故介于长短之间或略长。    310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311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解:咽者,孔窍也,痛者,阳胜则热之意。咽痛者,孔窍郁热之意。口、咽、目为外在可见有形之孔窍,广义之孔窍,每一小周天皆有孔窍。孔窍郁热其标为少阳郁热,其本或为少阳,或为母病,或为子病。或为阳胜,或为阳郁。少阴为里,少阴郁热必波及孔窍。桔梗汤病机:少阴郁热。脉微数?参313条解。    312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解:声不出者,其标为阳虚(其本可能是阳虚也可能是阴虚还有可能是阳为邪阻)。此处病机为少阴阳为寒饮所阻,声不得出。苦酒汤方中鸡子清属阴引药入阴,半夏温散寒饮,苦酒酸收,一散一收,寒饮得以祛除。(半夏,在外之寒饮直接温散即可,在内之寒饮若无酸收则饮散漫无出路。)     313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解:疑半夏散只有半夏、桂枝二味,理由:桂枝生姜枳实汤没有炙甘草,桂枝甘草汤有炙甘草,四逆汤有炙甘草,干姜附子汤无炙甘草,四逆汤病机太阴少阴合病,干姜附子汤才是纯粹的少阴病,故此处不应有炙甘草。若没有炙甘草,脉当滑大迟缓短。    半夏散:脉短、滑、微、数。(桂枝甘草汤脉数)    桔梗汤:脉微、紧、数。    狭窄性腱鞘炎即为孔窍不利。西医解剖示腱鞘增厚挛缩,半夏散有无可用之机?心脏瓣膜病、静脉曲张(静脉瓣膜问题?)2014-04-02     314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解:病机:少阴亡阳证。脉迟、微、紧。下利有汗出。合参“283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85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此处要与四逆汤鉴别。389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此处画龙点睛之笔是“小便复利”,证相同,分不清四逆汤还是白通汤,四逆汤无阴虚,故小便复利,白通汤,阴阳互根,太阳寒水不生,故小便不利。 四逆汤下利兼表热里寒,脉浮迟(225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四逆汤下利兼厥冷,脉沉迟。    白通汤: 脉迟微紧,有汗出。    麻黄附子甘草汤:脉迟短紧,无汗出。    四逆汤: 脉迟短无紧之象。    315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316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解:病机:少阴阳虚水泛证。脉迟、短、无紧弦滑之象。茯苓四逆汤与真武汤、理中汤皆是少阴阳虚水泛,差异何在?茯苓四逆汤病机为湿困虚阳,定有阳郁之象,而真武汤则是阳虚与水泛各自为政,无阳郁之象。理中汤为太阴阳虚,故脉缓。    茯苓四逆汤:脉迟、短、微、紧。    真武汤: 脉迟、短、微。    理中汤: 脉缓、短。     317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解:此条文存疑待考,疑为白通汤或白通汤加猪胆汁汤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解: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趣味记忆:只(枳实)烧(芍药)干(甘草)柴(柴胡)。柴胡属少阳,畅通少阳气机,枳实破坚满,属阳明,芍药甘草汤属太阴。故四逆散病机为多经合病导致气机不畅,最受伤的落点却在少阴。其脉当浮、短、略大、缓(此处仅指数率,72次/分为标准的缓脉),有紧之象 。分析:少阳气机不畅,但无郁阳(黄芩清少阳郁阳之热,无黄芩,故曰无郁阳),少阳、阳明脉皆不沉,故脉浮;枳实破坚满,故脉略大;芍药甘草汤太阴阴虚阳无所用,故脉短、缓、紧。胡老云:四逆散极少出现四肢逆冷,所谓四逆者,阳明不降、气机不畅等,临床所遇以咳、腹痛、大小便不爽利等为主。 319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解:病机:少阴水热互结,舌红无苔裂纹舌润,脉浮短细滑数。茯苓四逆汤为少阴阳虚有饮,猪苓汤为少阴热饮。黄连阿胶汤为热入少阴。    五苓散:脉:浮数短滑大,证:口渴,有汗出。    猪苓汤:脉:浮数短滑细,证:口渴,无汗出。    裂纹舌者,裂纹深沟亦是阴虚之象,左右互为阴阳,暗含阴阳不调和之象。猪苓汤病位在少阴,太阳少阴互为阴阳,少阴为先天之本,故少阴病比波及后天阴阳,饮冷便溏、热敷即好转,即为后天阴阳虚弱之象。    散在、短小的裂纹为五苓散之舌象?太阳者,主表宣发之意,少阴者,主里先天之本。左脉侯阳,右脉侯阴,故左脉短大,右脉短细。2014-03-22     320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躁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大承气汤证有燥结不下利者,有自利清水者,前者好比家道殷实,遇灾荒有积蓄可抗之;后者好比家道没落,遇灾荒不可抗之,无积蓄卖儿卖女是也。下利者,非热结旁流,乃阳结于上,下无阳温,真阴下泄是也,故曰急下存阴。    322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少阴病,脉微,大承气汤脉滑而有力。触诊,腹部实而触痛。标为少阴虚寒之象,本为阳明热实燥结。四逆汤四逆因阳虚,大承气汤四逆因邪阻。麻将“截胡”一词形容此证再恰当不过。    大承气汤脉滑而有力,可数可迟。大承气汤为热实燥结,脉当数,若气机受阻严重,可出现迟的情况。但绝不会脉微。     323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解:脉沉、迟、短、微。     324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解:弦紧者,阳郁欲伸之象。欲吐者,邪在上,欲从上而出,下者,下在下之邪。虚虚实实之戒!     325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少阴篇小结:少阴者,先天之本,先天阴阳化生之地,与太阳互为表里,为太阳之根,根据阴阳互根之理,少阴病,必兼太阳证。恶寒为太阳证,故故少阴阳虚证兼恶寒,太阳为寒水之臧,故少阴阳虚药用茯苓。依据三生万物及阴阳虚实之理。   阳病:阳胜:黄连阿胶汤         阳虚:附子汤、干姜附子汤   阴病:阴邪胜:茯苓四逆汤、真武汤。         阴虚:四逆加人参汤。    阴阳不调和:白通汤、四逆汤(格阳证用炙甘草引药入阴)。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