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秦楚古方第323篇原创文章
阑尾炎在中医里属于肠痈范畴。其主要症状就是突然出现右下腹的急疼。阑尾炎西医一般都是采取手术,但中医上却是可以用药物治愈,并且省钱,后续还没有后遗症。
因为从中医来看,阑尾炎属于肠痈的一种类型。其发病一般是膀胱虚寒,导致腹部血分凝滞,久而淤热化脓导致的一种病症。采取手术的方式切割掉了坏掉的阑尾,但腹部的气血环境并没有改善。
所以往往阑尾炎手术过后,很多人多年以后会出现严重的前列腺炎、疝气、脱肛等证。
金匮要略对于肠痈讲的非常有意思,言简意赅,但却给出了非常明晰的治病方略。金匮要略太过言简意赅,但其实对于肠痈的脉法、发病原理、症状以及治法都说的非常清晰。
中医里所讲的痈是一种气血凝滞,在肌肉、脏腑郁而化热,血化为脓的一种病症。在肌肉层面为外痈,在脏腑层面为内痈。
外痈
外痈发病在肌肉,所以左右脉都是浮数脉,浮为在表,数则为热,这如果是一般的外感病,则应当发热怕冷,如果是温病则光发热不怕冷。但如果是气血凝滞,卫气不能出表,所以虽然见到是浮数之脉但却反而淅淅恶寒,这就形成浮数应该发热但反而恶寒的症状,那么就说明气血已经凝滞于内而化热。
这就是痈疽病的征兆,作为中医,应该问或者手按发病的部位,如果发病在体表,应该有红肿,如果在体内则应该有疼处。如果有疼痛,那么就明确的可以判断是属于痈疽之病,当然你可以让病人到医院去拍片确认更有说服力。
接下来,仲景告诉了你,怎么判断发病的部位有脓还是无脓:用手轻轻覆盖于肿疼的部位,如果感觉到很热,则是热聚而化脓,如果感觉不到热,就说明没有化脓。如果没有化脓的,仲景告诉你治病的原则:发其痈,往外发散,或者从内消散。
关于在外的痈种,陈修园认为用伤寒六景方,气血凝滞在何处,即用何方论治。
肠 痈
关于肠痈,则显然已经属于内痈,可见营血凝滞于内,不能外润肌肤所以皮肤干燥甲错。因为内已经化脓,所以呈现出腹部肿胀如鼓皮,虽然像是有肿块但没有聚集所以按之濡,身外感觉不到发热,但郁热于内所以脉数(肠痈为内痈,所以脉应该不是浮数)。
所以刚才外痈用手掩其上有热为有脓,无热为无脓。那么内痈身外感觉到热,但脉象显示有热所以依然呈现为数脉。
那么肠痈依然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尚未化脓,第二种是已经化脓。
如果还未化脓,金匮要略用的是大黄牡丹汤。其主要的症状是少腹肿痞,按之疼,可见肿痞就是血凝成聚集,按之疼类似于淋病,就是小便膀胱不通畅导致的前列腺炎,但小便却很正常所以就排除了淋病。但肠痈依然有内热,所以时时发热,自汗出,但是因为血凝卫其不出,所以接着就呈现出怕冷的症状。
那么此时的脉,呈现出沉紧的状态,沉为在里,紧则呈现出血气凝滞聚集的实证,此时显然是脓为成,所以可以用大黄牡丹汤泄下。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二两 桃仁十五个 冬瓜仁半升 芒硝二合。
此方用大黄芒硝开大肠之结,桃仁丹皮下凝血,用冬瓜仁润肠。此药服之后当便血。
如果已经化脓,就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后面的排脓汤、排脓散以及当归赤小豆汤均可用。那么此处的脉象应该是后文所说的“其脉洪数”,荣气已腐,脓已成。此处的洪数脉,其实在临床上应该是滑数脉。
具体到阑尾炎,后世众多大家就用大黄牡丹汤加减,创造出了很多专治阑尾炎的方剂。血淤严重的,加赤芍,同时加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化肿解淤。再加川楝子疏肝行气。如果热重,其实还可以重用生石膏增强泄热。
如果已经化脓的,一般就可以用薏苡仁败酱散方。
薏苡仁附子败酱散方: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草五分。这个散剂用水二升煎成一升顿服,目的是从小便排毒。这个从服后小便当下可以看出小便应该是不利的。其病因是膀胱虚寒导致小肠寒凝,所以用附子温寒止疼,用大量的薏苡仁去利湿去热,用败酱草排脓。
当然临床上,还可以再薏苡仁附子败酱散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比如可以与排脓散以及排脓汤等药合用。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616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