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道法术(PFAT)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九转还丹功,所谓“九转”,并非简单指代九次重复的动作,而在道家思想中,“九”为阳数之极,象征着修炼过程中阳气的不断积累、提纯与转化,最终达到纯阳之境的过程 。而“还丹”,则寓意着通过修炼,将耗散的后天精、气、神重新凝炼,如同炼制出珍贵的“内丹”,使生命状态“返本还元”,回归到先天本初的圆满与和谐。因此,九转还丹功从根本上讲,是一套旨在实现生命能量转化与升华的性命双修之法 。其应用于调理高血压与低血压,并非着眼于局部症状的对抗,而是从整体入手,通过调和人体内在的阴阳气血,恢复机体自我调节的平衡能力,这正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人体生命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
九转还丹功的习练,讲求的是形体、呼吸与意念的高度统一,每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刻的生理与哲理内涵。
练习之初,无论站、坐、卧,皆以身体自然舒适为第一要务。宽衣松带,是为了保证气血在体内运行时不受丝毫物理束缚。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则是为了让心神从纷繁的外部世界收回,进入一种宁静内省的状态。眼睛微闭,似闭非闭,仿佛将目光收回,转而向内“看”,这在内丹修炼中称为“回光返照”。
此阶段的核心是腹式呼吸与意守丹田。舌尖轻抵上腭,是为接通任督二脉,搭起“鹊桥”,为后续气机沿小周天运转做好准备 。吸气时,气流缓缓而入,小腹自然隆起;呼气时,舌尖落下,小腹随之收缩。这种呼吸方式深长细匀,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脏腑活力,按摩内脏,并使心率趋于平稳。
思想的集中点在于丹田。丹田,通常指脐下三寸的位置,道家视其为“气海”,是人体生命能量的汇聚之所,也是内丹凝结的“丹炉” 。所谓意守,并非是紧张地“想”,而是一种轻松、持续的关注。两眼内视丹田,并非真的用肉眼去看,而是用“心眼”,即意念之光去照亮这个区域;两耳静听丹田,也非用耳朵去听声音,而是将听觉的注意力也收摄于此。通过这种多感官的协同内守,能迅速帮助习练者排除杂念,将散乱的心神凝聚起来。当心神凝聚于丹田,就如同将柴火聚集于炉下,为后续的“炼丹”准备了必要的能量。初练时只需持续数分钟,便会感到小腹区域有温热感,这便是元气开始汇聚的征兆。
在丹田之气有所充盈之后,便进入了功法的核心——九次气机运转。这并非简单的意念导引,而是以意领气,以气催形的精微过程。
第一步,气由丹田降至会阴。会阴穴,位于人体最下方,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的起始点,乃阴气汇集之地 。气沉会阴,意在引动肾水,为“水火既济”做准备。
接着,提肛。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至关重要,它能瞬间关闭下窍,防止能量泄露,同时像一个泵一样,将汇聚在会阴的能量向上激发。气随之沿身体后侧的中轴线上行,经过长强穴(尾骨尖端),抵达命门。命门,位于第二、三腰椎之间,正对肚脐,被誉为“生命之门”,是肾阳之气所在,属火 。气到命门,就如同将肾水泵至炉火之下,形成了“坎离交媾”的初始态势。随后,气再回归丹田稍作停顿,完成一次小循环。这个过程反复九次,意在不断地、充分地激发肾中阳气,并将其与丹田元气混合。
第二步,气由丹田降至关元。关元位于脐下三寸,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所,是元气出入的关键门户。气在丹田与关元之间升降九次,意在强化和巩固下丹田这个能量基础,使其更加充实、稳固。
第三步,气由丹田降至气海。气海位于脐下寸半,顾名思义,是元气之海洋。气在丹田与气海之间反复升降,直至“入定”。此处的“入定”并非要求达到高深的禅定状态,而是指心神完全沉浸在气机升降的韵律之中,杂念不起,身心合一,进入一种深度宁静的境界。
这三步九转,层层递进,由激发命门之火,到巩固关元之本,再到充盈气海之量,完整地构建了一个能量内炼、内化的过程。
当上述功法练习纯熟后,便可根据自身的血压状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这体现了道家养生“因人而异”的智慧,也是此功法能够双向调节血压的关键所在。
对于高血压的习练者,意守的部位要向下引。主要意守会阴穴或双足心的涌泉穴。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多与“肝阳上亢”、“上实下虚”有关,即人体的能量过多地冲向上部,导致头晕、头痛等症状 。此时,若再意守头部的印堂或百会,无异于“火上浇油”。因此,将意念专注于身体下部的会阴或涌泉,就如同打开了一个泄洪的通道,能有效地将上亢的阳气引导下来,使其归于本源。这在中医理论中称为“引火归元”或“导龙入海”。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意守此处,可以滋养肾水,水能克火,从而平抑亢奋的肝阳,使血压趋于平稳。
对于低血压的习练者,意守的部位则需向上提。主要意守丹田、印堂,乃至头顶的百会穴。低血压多与“气血亏虚”、“清阳不升”有关,表现为精神不振、头晕乏力。此时需要振奋阳气,提升能量。意守丹田是培补根本,增强气血生成的源头。而意守印堂(两眉之间)和百会(头顶正中),则可以直接激发督脉的阳气,提升清阳之气上达头脑,使人精神清爽,头脑清晰。这种向上的意念引导,有助于改善因气虚导致的血压偏低状态。
这种根据不同病理状态选择不同意守部位的方法,正是九转还丹功实现对血压“双向调节”作用的核心机理。它不是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应对所有问题,而是通过意念这个“舵”,来引导人体气机这艘“船”,驶向阴阳平衡的彼岸 。
练功的结束环节同样重要,草率收场可能导致气机散乱。收功时,需将意念和气息引导至脐下四寸的中极穴,然后以肚脐为中心,由外向内顺时针缓缓转圈36次。这个动作如同将收获的庄稼打包装箱,把在练习过程中被激发、运行的能量,重新收拢、封藏于下丹田,使其“气归丹田”,归于根本。如此,才能确保练功的成果得以保存,并滋养全身。
练功时间可以灵活掌握,从几分钟到半小时乃至更长,早晚皆可。贵在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方能水滴石穿。
从道家和传统中医的视角看,血压的异常并非一个孤立的物理指标变化,而是人体整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失常的外部表现。九转还丹功正是通过对气血与阴阳的根本性调节,来恢复人体的稳态。
其调节机制的核心在于对“任督二脉”这条人体中轴线的运用。督脉行于身后,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任脉行于身前,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气 。功法中,气从会阴经长强、命门回到丹田,主要运行在督脉和任脉的下段,构成了“小周天”的基础路径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沟通阴阳、交合水火的尝试。
对于高血压而言,其病机常为阴虚阳亢,水不制火。练习时,通过腹式深呼吸和意守下丹田、会阴、涌泉,可以有效激发副交感神经的活性,使心率减慢、血管舒张,从而使身体进入放松状态 。从气机角度看,这是在“滋阴降火”。意念向下引导,将上冲的“火气”引回肾水之中,使水火相济,阴阳重归平衡。会阴穴作为阴脉之始,对其意守和提肛的刺激,能够直接影响盆腔神经丛,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从而降低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这可能是其降压作用的深层生理基础之一 。
对于低血压而言,其病机常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练习时,通过对命门这个“生命之火”的激发,以及意守印堂、百会等阳气汇聚之处,可以有效地振奋全身阳气,增强心脏搏动能力,改善外周循环。这在气机上属于“升阳益气”。当气作为“血之帅”的功能得到加强,血液的运行便有了更强的动力,血压也随之趋于正常 。
因此,九转还丹功并非直接“升高”或“降低”血压,而是通过恢复人体气血运行的有序性和阴阳二气的平衡性,让身体自身的调节系统发挥作用,使血压自然而然地回到最适合个体生命活动的状态。这是一种“治本”的思路,而非“治标”的对抗。
精选推荐·阅读
内丹修炼·火候之秘:采药物于不动之中,行火候于无为之内
性命双修上乘法,万佛千仙从此出
万神圭旨《采药归壶图》:盗取天地造化机,入得丹田万古春
久失其传的性命双修之旨:劈开窍内窍中窍,踏破天中天外天(精妙)
终于找到玄牝之门了
修道之本:欲修长生,须识所生之本;欲求不死,当明不死之人
性命双修,万神归止
道家·“添油接命”重续先天之秘
内丹修炼:以道御情,存神固气;性命双修,形神俱妙
-
一孔玄关窍,走向长生不老的神秘钥匙
-
玄关一窍究竟在哪里?(玄牝)
-
开启玄牝之门的修道真谛
-
打开玄关妙窍,成就大觉金仙
-
《无极图》《太极图》《先天图》里的玄牝之门与内丹秘术
-
融合内外修炼,创造太极拳与炼丹术的绝世之作(附·原汁原味古本资料)
-
一部罕见的陈氏太极拳百科全书
-
一部揭示太极拳原理与精髓的经典之作
-
陈王廷从《拳经》中萃取的太极精妙
-
王宗岳传陈家沟太极拳说
-
武学至高境界:《浑元剑经》飞罡式图(深度好文推荐)
-
暴烈八极(撞倒峰·震九州)
-
从《岳武穆拳经》到形意成拳十字辈分的真实传承
-
早已失传的张三丰内家拳
-
明代气功宝典专著,含长生图诀、元气诀、胎息秘要等(附·电子版)
-
一部集儒、佛、仙三家思想于一体,深度揭示古今气功修炼精髓的“万法归一”宝典(附·电子版)
-
一个并非道士的人,写就了“万古丹经王”的道家丹派祖师之书,至今鲜有人参透(附·电子版)
-
一部泄露天机,专门深入揭示内丹道修炼奥妙的杰出著作(附·电子版)
-
扒开《洗髓经》奥义,发掘再造长生之秘(附·电子版)
-
解锁《易筋经》奥秘,一窥修炼金刚之体的秘诀(附·电子版)
-
一部打开修道“玄妙之门”钥匙的博大精深之作,系统修炼法门、济世方术等(附·电子版)
关注我们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613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