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活寄生汤来源于《备急千金要方》,原文:“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 卧冷湿地当风得之。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 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独活3两(45g)、桑寄生(30g)、杜仲(30g)、牛膝(15g)、细辛(10g)、秦艽(12g)、茯苓(15g)、肉桂心(6g)、防风(10g)、 川芎(10g)、人参(10g)、甘草(10g)、当归(10g)、芍药(10g)、干地黄(15g)各2两。”(方中剂量为我临床常用量)
注意!方中独活用量较重,3两,其余药物均为2两。这是一个关键点。 很多人都会用这个方子,但常说疗效不佳,我观其方,发现其中独活不是用的轻了就是与其他药平行,完全违反了制方人的本意,故而不效。天津名老中医王士福在《治痹之秘在于重剂》一文中谈道:“如疼痛较重,舌苔白厚而滑者, 加独活一味。此药不但有疏风散湿之功,若用至60g, 既有镇痛之神效,又无不良反应。”
本方是治疗痹病的名方,也是治疗腰痛的效方。古人因没有现代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等疾病的概念,故凡腰腿痛类证皆从宏观病机分析入手,采取有效方药治之,从而留下了独活寄生汤这首效方。
我临床几十年,用过治腰腿痛的方子无数,疗效都不是很满意,而且还要分型辨病,十分麻烦,一直都想找一个方子作为主方。后在医学杂志中,发现有人用独活寄生汤治疗现代医学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等所致腰腿痛效佳,而且不详细分型辨病,统用该方为主治疗,仍然取得显著疗效。有这么一个执简驭繁、药精效宏的方子,何不取之为我所用。
自此后,在临床上凡是腰腿痛病证、 皆用此方验之并不断从药量上、药味上体会用方之妙,最后终于形成了用独活寄生汤治腰腿的专方。
中医把上述现代疾病造成的腰腿痛大多归结于痹证一类。在《内经》中即有痹证的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在此明确指出,痹证的成因是风、寒、湿三种邪气联合侵袭人体。湿邪的特点是重着、黏滞,其致病特点是缠绵难愈。大致是由于湿邪的致病特点,使痹证的治疗颇为棘手,病情时好时坏,反复发作,大部分患者病程日久而不愈,特别是遇到即将天气变化时,病情加重或复发。因此,这类患者具有“天气预报”的称号。
一般认为病程日久的疾病大多出现两个方面的变证,一是久病多虚,二是久病多瘀。
久病多虚。结合痹证来看,病程日久,其虚多在气血和脏腑。由于本病的日久,同时加上久服祛风散寒除湿等温燥之品,大多出现气血的耗伤,从而导致气血两虚证。所以,在治疗此类疾病时,要注意有无气血不足的情况。或病程日久,由痹证初期的病在“筋脉肉骨”累及“脏腑”。由于痹证属于筋骨病变, 而“肾主骨”“肝主筋”,其累及的脏腑必然是肝与肾。肝与肾同居下焦而同源, 所以在治疗痹证日久时,若见肝肾不足者,必配伍补益肝肾之品。
久病多瘀。这种理论来源于叶天士“久病入络”的观点。络即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久病入络而气血通道受阻,故见瘀血之象。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反复发作导致小关节变形即是瘀血的典型表现。
通过对痹证日久的分析,再来看一下本方的组成:独活、桑寄生、细辛、 秦艽、防风均能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桑寄生、杜仲、牛膝、肉桂、干地黄均能补益肝肾;茯苓、人参、甘草、川芎、当归、芍药、干地黄,即八珍汤去白术,能够补益气血;牛膝、川芎、当归均能活血。可见本方既能祛风散寒除湿,又能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并能活血。与上面分析痹证日久的病机相一致。所以本方主治的特点是痹证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经络瘀滞。其中,病程日久是最客观的指征。此类痹证的临床表现有腰膝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或关节变形,畏寒喜温,或伴有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细迟等。
由于本方所含细辛,其止痛力强,独活、秦艽、杜仲、肉桂等均具有较明显的止痛作用,所以本方止痛作用显著,对于痹证的疼痛具有较强的缓解作用, 从而具有显著的近期疗效。
此外,由于本方中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等药物的配伍,只要辨证准确,本方可长期服用,以求标本同治,而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案1】腰腿痛,天气一变冷,腰就僵硬板滞,弯下困难
【案2】左腰痛1年,不能弯曲
【案三】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痛长达半年,现已佝偻直不起腰)
按: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比较多见常见,年老的有,年轻的也有,我基本上都是以此药“平痛壮腰丸”治疗,效果都很好。
原先此症是用汤药,要求服一段时间,但是很多病人嫌药难喝,不能坚持,所以我就将汤药精化为水蜜丸,这样一来吃起来方便,所有人都能接受,只要坚持一个疗程,都能收到如期效果。
此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是以名方独活寄生汤为主加减而成。该方集补肾强骨,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于一体,标本兼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601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